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纪念胜利和成功,给人以信心和勇气;铭记失败和耻辱,给人以警示和启悟。120年前的那场中日甲午战争,既是民族之痛,也是民族觉醒的一剂苦药。透过浓浓的历史硝烟,我们看到的应该是那场战争从一开始到结尾都输得干干净净的原因。日本蓄谋已久19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选择了明治维新,清朝政府选择了洋务运动,两个民族的命运就此拉开了差距。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建立了现代国家制度,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险,国力日渐强盛。由于国内市场狭小,日本急需对外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相似文献   

2.
按照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可以在三方面进行比较:对现代产权的认识和处理;对现代国家能力的重塑;对现代工业社会下国民意识形态的取向。在这三方面,日本的明治维新做的比洋务运动都要深入,两国的改革也就在这三方面的比较中迎来各自不同的命运。两国在这三方面的表现,深层次上都是对各自国家的制度惯性和路径依赖的反抗,最终日本对传统的路径依赖实现了突破,而中国却陷入了更深重的灾难中。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同志指出:“日本人从明治维新就开始注意科技,注意教育,花了很大力量。”(《邓小平文选》第37页)这言简意赅的语言,概括了不少的历史事实和经验。日本明治维新是怎么回事呢?日本人从明治维新开始又是怎样抓教育和科技的呢?重温这段历史,对于我们加深认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发展教育科技的重要性,是颇有教益的。  相似文献   

4.
1876年1月,甲午战争爆发之前的18年,日本驻华特命全权公使森有礼前来北京赴任,途经天津时,当时的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特意接见了森有礼,俩人有过一次较长时间的谈话.这次谈话不简单,它是关于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一次高级别对话.  相似文献   

5.
歌樵 《党员文摘》2009,(6):13-14
说起日本的近代化,我们总会谈到明治维新。但早在明治维新之前,在德川幕府宣布锁国的200多年里,有一个西方国家一直与日本有着密切往来,日本甚至因此还兴起一股新学潮。  相似文献   

6.
《福建党史月刊》2014,(13):39-39
1876年1月,甲午战争爆发之前的18年,日本驻华特命全权公使森有礼前来北京赴任,途经天津时,当时的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特意接见了森有礼,俩人有过一次较长时间的谈话。这次谈话不简单,它是关于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一次高级别对话。寒暄一番后,李鸿章就把话题上升到文化高度,他问森有礼对中西文化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正>中日两国文化同源,地缘相邻,交往历史悠久。在被动遭遇世界时,面对的都是有了巨大科技力量、完成了工业革命的文明强盗。然而,痛定思痛后,日本经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明治维新政治革命,终于走向强盛。而中国,无论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都走进了死胡同,在西方列强的不断侵略掠夺中,百孔千疮,日益衰弱。雪上加霜的是,新近加盟到列强阵容中的日本,骤然挥来屠刀,回手给原本同样命运的中国以致命一击。中国近代最悲惨的命  相似文献   

8.
朱子学自镰仓时代传入日本后,经儒佛合流,又与日本原有的神道相结合,表现了朱子学日本化的开始。江户时代初,日本朱子学派纷纷创立,研究著作层出不穷,出现了日本朱子学思想体系,成为德川幕府的官方哲学。江户时代中期,朱子学受到日本古学派、阳明学派和国学的挑战,但是德川幕府在思想上实行"异学之禁",朱子学仍然保持着官学地位。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朱子学的"经世致用"、"格物穷理"思想,使日本追求自然之理研究,并以此作为摄取西方科学技术的母本,从而很快实现了现代化,成为亚洲第一个实现现代化的国家。  相似文献   

9.
提起日本的明治维新,人们大多不会觉得陌生,这场发生在100多年前的著名改革,让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从此走上了富强的道路。然而人们可能不知道,这场改变日本历史和命运的改革运动,却与一位中国思想家和他的一部著作有着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正鸦片一役,惊醒了有识之士的天朝梦。遇"千年未有之强敌"、处"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中国,出路何在?"师夷长技以制夷"!借西洋坚船利炮挽天朝危局的呼声,与中外相安、十年无事的暂时稳定,汇成了19世纪后半期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契机。洋务运动成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起点。甲午战争是对长达30年的洋务运动所做的一次总检验,但结  相似文献   

11.
副标题 :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历史报告。作者王良。这是一部较简明的日本侵华史 ,起于 186 8年的“明治维新”,迄于 194 5年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者的目的 ,在于叙述自“明治维新”日本军国主义崛起后 ,是如何一步步对中国进行侵略 ,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同时 ,作者之所以要“立此存照”,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史实公诸于世 ,是感于日本至今仍存在着一种复活军国主义的倾向。作者在引言中列举了如下事实 :1982年 ,日本文部省修改教科书 ,把日本“侵略”中国改为日军“进入”中国 ,为侵华战争翻案 ;1986年 ,日本文部…  相似文献   

12.
从 18 4 0年鸦片战争开始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了长达 10 0多年的野蛮侵略 ,其中 ,日本帝国主义是最凶恶的侵略者之一。特别是从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 ,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了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长达 14年的侵华战争 ,对中国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累累罪行。本文所提或许只是日本侵华罪行的万分之一 ,但由此亦可见其凶残狠毒之一斑 !穷凶极恶的军事侵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妄图独占中国是蓄谋已久的。自 186 8年明治维新开始 ,日本就确立了以侵占中国东北、征服全中国、称霸亚洲为目标的大陆政策。在此后的 70多年里 ,日本帝国主义先后…  相似文献   

13.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在中国近代史上存续了四十年之久,在我国东北地区留下了深刻的历史痕迹。今天,我们学习历史,了解这一事物的基本情况,对于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罪行,狠狠打击日本右翼分子否认侵略的行径,对于增强我们的民族意识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十分有益的。我国的东北,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近代以来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争夺的要地,尤其成为日俄争霸的主要地区。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日本的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在日本社会生活各方面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这些封建…  相似文献   

14.
1932年1月28日,第一次上海事变爆发。这是日本为转移国际社会对其炮制伪满洲国的视线而蓄意策划的。然而,事变的发生,除了这种战略意图之外,在上海的日本居留民之中,还有着更深刻的社会基础和经济背景。本文拟就日本在沪资产阶级,特别是某团体——上海商工会议所在一二八事变前的经济状况、政治态度,对中日关系的反应及其动向作一探讨,以图探索第一次上海事变爆发的真正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在上海拓展势力,而大规模地向上海进行经济渗透则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利用西方列强忙于欧战,放松对中…  相似文献   

15.
在21世纪之初,日本实施了自明治维新以来最为彻底的行政改革——大部制改革。大部制改革试图将此前无所不包的“大政府”转变为只承担国家职能的“小政府”。这不仅是日本行政史上划时代的重大改革,而且还是日本政治体制的重大改革。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以及面临少子老年化的严峻局面,此次大部制改革承载了日本第三次崛起的重任。本文将就日本大部制改革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和启示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寺子屋是日本江户时代民众教育的基础形式。这种教育模式的实用性、自由性以及贴近民众生活等特点,满足了广大平民对教育的基本需求,反过来也促进了寺子屋数量的不断增加,在江户后期达到了顶峰。寺子屋推动了日本基础教育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国民素质,为明治维新的实施和日本近代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党课》2014,(11):88-88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为配合其对外扩张战略,军事工业得到优先发展,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军事工业体系,能够生产从枪械到飞机、舰船等重型装备在内的几乎所有武器装备。二战以后,以美国为首的盟国对日本实施了“非武装化”,一度解散了日本军队,并严格限制其军事工业的发展。但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允许日本以“自卫队”名义重建武装力量,其军事工业遂得到恢复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国力增强,对外扩张野心膨胀。中日甲午海战,中方战败,随着中日两国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更加剧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步伐。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史上,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有其独到的重要贡献,占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依照历史顺序,大体可以将其划分为如下四个历史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明治维新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在此期间,日本在进入马克思主义启蒙期的同时,以《资本论》的介绍为发端,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开始传播。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30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时期_洋务运动是什么性质的运动?它对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它能使中国走向富强吗?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把握中国近代史的运动规律,澄清当前史学界某些是非观念具有重要意义。洋务运动是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相结合的“怪胎”洋务运动之所以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并非偶然的事情。它是在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清朝政府日益成为帝国主义侵略的工具的条件下产生的历史现象,是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相结合的产物。从帝国主义方面来看。清朝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后,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