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几次调整其对中对苏战略,形成了由"一压一和"到"双和"再到"和中抗苏"的变化轨迹。受其影响,中苏关系呈持续对抗状态但避免了大战,且两国在严峻的武力对峙态势下也酝酿、积蓄着改善关系的积极因素。美国制定外交政策的战略基点在于如何从中苏关系的现状中渔利,这就决定了美中关系的正常化在20世纪70年代迟迟得不到实现,既使在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后也仍是在低谷中徘徊。  相似文献   

2.
在新中国对外关系史中 ,6 0年代中国外交以其历经的许多重大而急剧的变化 ,而为世人所关注。这些变化的影响力是如此之大 ,以至在许多根本的方面改变了中国外交的取向 ,从而导致了 70年代初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一、中苏关系的破裂对中国外交战略的影响(一 )中苏关系破裂及其三个主要原因从 1 949年新中国成立到 50年代末 ,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是中苏结盟 ,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其他国家一道 ,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阵营进行斗争 ,可以简单概括为是“一边倒”的外交战略。自 1 958年开始 ,中苏两党和两国关系都在退步 ,虽在表面上仍维护以苏…  相似文献   

3.
从结盟到破裂:中苏论战的起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结盟到破裂:中苏论战的起因○李捷中苏关系,经历过“蜜月”时期,也有过“严冬”的历史。然而,正是在“蜜月”时期,就已经隐藏着不和谐的因素。一、民族传统、意识形态与战略利益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经历了从友好合作到逐步疏远的过程。即使是在友好合作的时...  相似文献   

4.
布什推出"先发制人"战略,旨在借反恐旗号,增强美国对外采取军事行动的合法性,并借此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先发制人"战略隐藏着美国进行强权扩张的政治野心,伊拉克战争则是"先发制人"战略的实践.  相似文献   

5.
针对近年来对美国中亚战略研究的状况,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和研究:一是如何界定中亚的范畴;二是美国的"新中亚战略"到底"新"在哪里.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的中苏关系主要是围绕两个相互交织的过程展开的。其一是两国不断寻求国家关系正常化的原则、基础,并通过谈判和交往逐步累积共识;其二是双方同时在全球、地区和双边等三个层次展开战略博弈。1989年5月中苏峰会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是这两个过程演变的结果。苏联解体后中苏关系能够平稳过渡到中俄关系这一事实表明,两国关系已经有了相当稳固的基础,中苏关系正常化既是战略博弈的结果,也是水到渠成的。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国际格局急剧变化,中国的外交政策也随之调整,由原来的"两个拳头打人"战略开始向"一条线,一大片"的战略转变.该战略在当时国际环境下为我国争取有利的国际地位、维护了国家利益和中华民族的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这一战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性和全面性,不利于在国际上展开灵活的外交.认真分析这一战略的利弊,汲取经验、汲取教训,对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1962年,根据中苏关系逐步恶化和中国即将拥有核武器的形势,肯尼迪政府初步确立了与苏联进行谈判来分化中苏同盟并阻止中国核力量发展的政策。从1962年至1963年,肯尼迪政府不断采取外交主动,先后就核禁试和不扩散核武器问题与苏联进行了日内瓦谈判和美苏英三方会谈,并最终促成了部分核禁试条约的签订。作为"选择性迁就"式楔子战略实施的具体策略,肯尼迪政府与苏联有关禁止核试验的谈判以及部分核禁试条约的签订,加剧了中苏之间既有的分歧和争论,加速了中苏同盟关系的分裂。  相似文献   

9.
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后,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等一些问题上出现了分歧.50年代末,中苏两党分歧由意识形态扩大到了国家关系方面,中苏关系从友好合作的巅峰走向了低谷,为美国分裂中苏同盟提供了大好时机.为了离间中苏关系,美国采取了"软硬分施"的手段来推动中苏同盟走向分裂,导致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化解体,改变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前途和命运,对整个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作为二战后美国的第一位总统,杜鲁门带领他的智囊团共同制定了体现美国称霸全球战略的一系列政策,奠定了冷战时期美国外交政策的基础."遏制"战略成为杜鲁门政府外交战略的核心.东南亚原本并非是杜鲁门政府考虑的重点.但是考虑到东南亚丰富的自然资源、重要的战略地位,同时,为了使美国的东南亚政策服务于美国在全球遏制苏联的战略.杜鲁门政府把触角伸向东南王.  相似文献   

11.
"合作政策"在19世纪60年代初由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威廉·亨利·西沃德提出,其主要内容为:支持中国的愿意"维持秩序和条约"权利的政权,联合维护"条约权利"的国家不威胁中国的"领土完整".也就是说,要在保持商业机会均等和中国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实行与列强和清政府的合作.这一政策虽然顾及了英法各国和清政府的利益,但其最终目的还在于使美国以最少的付出获得更多的在华特权.  相似文献   

12.
1950年2月,中苏两国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一系列协约,标志两国的结盟。但是由于历史的积怨,两国的结盟并没有消除斯大林对中共的怀疑与不信任。这一时期的中苏关系在双方结盟后并没有突破性进展。而最终消除斯大林的这种怀疑与不信任,则是中国进行大规模的抗美援朝战争,这大大震动了斯大林,他在事实面前,终于承认:中国的确是一个具有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的国家。随着斯大林对中共怀疑的消除,中苏双方建国初的关系也随之走向高峰,出现了全面友好合作的大好局面。1、朝鲜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开罗、雅尔塔等一…  相似文献   

13.
朝鲜战争的爆发,消除了斯大林对中国的不信任,中苏关系更加紧密。美国为了分裂中苏关系,从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对中国施加压力,加大中国对苏联援助的需求,增强中国对苏联的依赖,从而在中苏之间制造不和。但这只是美国的一厢情愿,随着中美对抗的加剧,美国“以压促变”的策略遭到失败,中苏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相似文献   

14.
在美国内战期间,格兰特发展了林肯的总体战略,创造性地提出了"无条件投降"的思想.格兰特制定了"分而歼之"的作战计划,在东战场采用消耗战略,在西部夺取并控制了密西西比河.他善于因时因地制宜,把集中兵力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结合起来加以运用,指挥北方军队战胜了南方叛军,在美国军事史上占有显赫地位.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从军事院校毕业的军人总统,同时是美国历史上第二位陆军上将.  相似文献   

15.
自全面抗战爆发到德意日结盟,蒋介石对苏联的认知影响着他对中共问题的因应。苏德缔约前,基于苏联援华制日及苏日地缘政治博弈,蒋介石逐步淡化对苏联长期持有的疑惧敌视心理,臆断苏联"为己不能不助我",并且视中共为阻碍中苏关系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苏德缔约后,蒋介石疑惧敌视苏联的心理被苏联反复无常的行为重新激化,逐渐演成"苏联阴谋"的新认知,并形成了将中共问题和"苏联阴谋"挂钩的思维与决策模式。在德意日结盟之前,蒋介石在应对中共问题时深受这一思维与决策模式之影响。无疑,置身危局中的蒋介石在调整对战时苏联因素、苏联与中共关系的具体认知之同时,并未根本改变其对苏联之疑惧敌视心理,与对中共的敌意。  相似文献   

16.
李瑗 《理论学刊》2008,3(4):22-27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苏论战,旷日持久,历时十年,又称"十年论战".它是中苏关系史和中共党史上一个十分重大而复杂的历史事件.这场论战既表现了意识形态之争,又蕴含着国家利益之争,也反映了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领导权之争.1963年9月中共中央开展的九评苏共中央公开信是中苏论战的转折点.它就像一枚重磅炸弹,在当时的国内外影响最大、最代表中共方面论战的核心观点,从而使中共在中苏论战中由防御转为反攻,由半公开不指名争论转为全面公开的指名道姓的争论,把中苏论战推向顶点和高潮.它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破裂,中苏关系的破裂,强化了毛泽东的"反修防修"思想,因而和旨在完成"反修防修"任务的"文化大革命"有着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2001年春末夏初,我赴美探亲,有机会前往俄亥俄州达顿市参观美国航空博物馆.参观时,无意中与两位当年的"飞虎队"队员友好邂逅,亲切交谈,当时情景至今难忘.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七大提出的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联合政府的主张,因当时尚不完全具备实现的条件,且历史的演进又导向了内战,于是就产生了提出这一主张是战略目标还是策略口号的疑问.其实,建立联合政府是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探索所形成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战略目标;中共七大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的路线,完整地提出了建立联合政府的战略构想;由于抗战后期形势发生突变,中共调整了原有的战略部署,这一战略构想未能如期实现.  相似文献   

19.
卢文华 《党史纵览》2002,(11):23-26
毛泽东真正研究和认识美国是从抗日战争开始的.他对美国的应对战略是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和美国对华政策的不断改变而变化的,有时甚至是大幅度的调整.当然,这种变化是以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为前提和基础的.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对美国的战略认识在很大的程度上代表了我们党的认识,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党对美的外交政策和全国人民对美国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刘万文  郁彩虹 《唯实》2004,(6):76-79
"先发制人"战略的出台,标示着"9*11"事件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重大转变.这一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是在美国特定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影响下,在超强综合国力基础上,在冷战后既定单极战略目标导引下,在美国国土安全受到国际恐怖主义现实威胁和直接攻击情况下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