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泰是广东人对强力啤酒厂厂长陈绍泰的呢称。去年人们才从报上看到这个名字,今年他就成了广东七届人大代表、全省鼎鼎有名的企业家。 原来,强力啤酒厂和健力宝运动饮料厂是孪生兄弟,两家原为一个厂。厂长李经纬,副厂长陈绍泰。“树大分枒”,1986年,这家工厂一分为二,气魄宏大的李经纬为追求他建立中国最大的饮料王国、同可口可乐在世界上一试高低的理  相似文献   

2.
同那些政工“老革命”们相比,25岁的我顶多算个乳臭未干的小丫头,但我却同他们一样,打心眼里爱上了这一行,因为这其中虽清贫如水,却有“精神高于一切” 的享受;虽辛苦有加,却能感受到人世温暖真情。现在的我,也像一位“老革命”说的那样,每天不写点什么,心里就像少了什么东西似的。 1998年3月,我放下手中的游标卡尺,拿起这千钧重的“笔杆子”,走上通讯报道干事的岗位。几年下来,姑且自我评价一番吧。“懒” 乃本人工作之最大特色,便是不用“笔” 写字,“鸟枪换炮” 咱改用电脑干活。以往写一篇小稿子,往往是写了抄…  相似文献   

3.
悬案试解     
几年前,我曾写了个小品文《给小说家提供的三个细节》,有的报刊在转载时改为《三个悬案》。短文发表后,常有读者来信帮我解破这三个“悬案”,其实只是人生的三种尴尬局面。其中,出乎我意料  相似文献   

4.
前几年,有一篇小小说,写一位小青年第一次去女友家作客,未来的岳丈大人与未来的乘龙快婿有一段极精彩的对话:“您祖籍哪里?”“四川成都。”我有些结巴,这位未来的丈人大概学问很深。“青春几何?”老人笑咪咪地望着我问道。“这……嗯……”我的大脑短路了,我  相似文献   

5.
惊闻“跪卖”●福建张桂辉4月28日中午,哈尔滨火车站前,一卖杂志的青年突然跪在一位来自三江的旅客面前,“我给你磕一个”,一边说一边真的磕了个头,弄得这位刚下火车的旅客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随即,卖杂志的青年甩了几本杂志给这位旅客,“买几本吧,哥儿们!”...  相似文献   

6.
1962年,周恩来在广州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脱帽”,就是摘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顶帽子;“加冕”,就是冠以“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这个称号。这是周恩来为纠正对待知识分子问题的“左”的偏差所作的又一次努力。当年消息传出后,周谷城先生曾讲过一段肺腑之言。他说:“知识分子过去认为自己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觉得自己是被改造的,始终是作客的思想,积极性还没有发挥出来。”如今“得到一个光荣称号,是劳动人民了,对这一点特别高兴。我对这一点也很兴奋。我觉得只要有这些感觉,精神就活跃起来了。”周谷城先生的话,代表着一代知识分子的心声。它表明,周恩来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换来的是几百万颗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事业的炽热的心。廖心文同志就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周恩来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纠“左”的艰辛路程写了一篇专文,作了详尽论述。本刊限于篇幅,选刊其中的一节,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人即使到了“知天命”的年龄,也难保不干蠢事。日前我有缘尝试了一次“电脑照相”。按老皇历,照相绝对是要“原形毕露”的。可电脑就不一样了,在服务小姐的提示下,本人的秃顶立刻就长毛,眼部的皱纹“修理”得无影无踪,连腮帮子泼出来的一疙瘩肉稍一加工也成为卵型脸蛋……我当时是滋滋的,花了120元放大带回家挂在卧室里。可时间不长再看这照片,就怎么看怎么别扭──“像”是好看了,却不像本人了。儿子开玩笑说,像片最好不要挂在卧室,否则赶上我出差,他妈半夜醒来发现房里多了个陌生人会害怕。结果是,我终于几剪子把电脑像片…  相似文献   

8.
貌丑何过?     
华丁 《瞭望》1996,(39)
左思是我国历史上的名人。他写的《三都赋》,被富豪之家争相传写,一时洛阳为之纸贵。被誉为“文章冠世”、“一代之绝”的陆机,也曾想写这篇赋的,听说左思要写,抚掌讥笑,很不以为然地说:“他若能写成,我就把酒坛子倒翻了。”待看过左文,他叹服不已,自忖已不可超过,也就辍笔作罢了。 这个故事见于《晋书·左思传》。《晋书》说左思“貌寝,口讷,而辞藻壮丽”,就是说,精于辞章的这位大手笔,面貌丑陋,言语迟滞  相似文献   

9.
穆青 《瞭望》1995,(37)
前些天,我在清理办公室的书橱时,从一包“文革”后清退给我的材料中,忽然翻出了几页残破的家信,那旧式的信笺,熟悉的笔迹,似乎又把我带入了半个世纪前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引起我许多遥远的回忆.信是1938年父亲从河南老家写给我的.那时我已经参加革命,在八路军一二○师宣传队工作,驻扎在山西的岚县.我记得那时候正是济南、太原相继沦陷,日寇大举进攻河南,胁逼武汉,抗战形势十分危急的时候.我因惦念家乡亲人的安危,曾一连写了好几封信,打听家里的情况,现在残存的这几页家书,就是当时父亲的回信.信一共是四封,其中两封还算  相似文献   

10.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化当前,我们正在用新的实践写一篇大文章——“社会主义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毛泽东同志曾写出了一篇光辉著作《新民主主义论》。建国以后,我们用实践继续写“社会主义论”。然而,这篇文章从1957年以后就写得不怎么好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我们又沿着一条新的思路,以社会主义建设为重点,  相似文献   

11.
家庭风波     
我说这几年最不好当的官是家长。就拿我家说吧,经常为些小事争论不休,弄得我头痛,使我这掌管七口人的家长左右为难。这几年比起1979年前真是两样,那时我这家长说一声,全家百依百从。就是发生争论也不过为几碗饭,当家长的挨几顿饿什么都解决了。 1980年以后就不行了,农业实行了生产责任制,吃饭不再成为问题,街上也有肉卖了。我想几个娃娃  相似文献   

12.
一位领导给学生做传统报告,谈兴正高时,台下学生递上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您刚才把摄影的“摄”念错了,此字念She(射),不念nie(捏)。那位领导看后一怔。报告结束时,他打开纸条说:“刚才我讲话时,把‘摄’字念错了,有位同学给我写了张纸条,指出了这一过错,事情虽小,但我非常感谢他,这个字我念了几十年,可没人给我指出过错误,这位同学是我的‘一字师’!”话音刚落,激起满场掌声。  相似文献   

13.
对号莫入座     
我在一家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杂文,没想到居然有人对号入座。有位朋友对我说:“你那篇杂文一看就知道,写的是我们单位张××。”还有的同事对我说:“你那篇杂文写的就是我们单位李××。”有位诤友打电话提醒我:“你要当心,我们单位×××看了你写的那篇杂文很恼火,说你写的是他,侵犯他的名誉权,准备找你打官司!”我真感到莫名其妙,哭笑不得,一篇文章怎么有这么多人来对号入座呢?再一想,这也许是智极生蠢,心中有鬼的人是神经过敏,疑神疑鬼,这也不奇怪。一个座位,让谁坐呢?这倒把我难住了。当初我写那篇文章并未想到这些,这是节外生枝,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杂文这东西,有人爱,有人怕,也有人恨;杂文作者也如此。杂文被人公认是匕首、投枪、银针,就必然要刺  相似文献   

14.
对材料要去伪存真靳树鹏我曾写过一篇短文──《传记作品三忌》,指出吴晓所著《陈独秀一家人》一书中的若干错误和不妥之处。吴晓写了答辩文章,也刊登在《库望》周刊上,认为找的批评是“不实之词”。但究竟什么是“实”?即以关于毛泽东因《每周评论》上发表的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15.
为什么叫“再思考”?其一,1980年我和田学杰同志曾对青年战士特点作过一点调查研究,写过一篇《青年战士思想特点初探》,发表在《青年研究》上。现在看来是比较肤浅的。其二,这几年,我注意看了部队报纸,内部刊物上一些研究青年战士特点的文章,联系我下部队与战士的接触,感到有些观点与实际不太吻合,有的甚至大相径庭。其三,青年战士的特点是个动态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和部队客观环境的变化,青年战士的特点也随之变化着。这就要求我们对青年战士的现状不断地进行调查和研究。这是我们搞好政  相似文献   

16.
智效民 《各界》2013,(3):25-28
大约十年以前,我在《南方周末》发表《开明士绅刘少白》以后,在引起读者兴趣的同时,也遇到一些麻烦,其中最主要是一些当事人的后代对我的动机产生怀疑。其实我写这篇文章,一是因为我与刘少白先生曾是邻居,而许多人对这位被毛泽东称之为“开明士绅”的老人并不了解,所以我觉得有必要介绍一下;  相似文献   

17.
也许是出于“旁观者清”、“兼听则明”,改革开放的前几年,曾有报家举办过“外国人看中国”的征文活动,其时,未知曾到过中国的意大利记者法拉齐这位外国人“对中国是何种观感”?然而前不久她再次来华说过的一席话,则给我留下较深印象。 法拉齐曾于1980年来过中国,去年她第二次来华时,对采访她的中国记者说:“我这次来看到变化了的中国,看到了许多欢乐,  相似文献   

18.
一个下雨天,生产队里开会。一个缠过足的老太太一颠一颠地走到我面前,悄悄地问我:“你会不会写字?”这问题问得奇怪,下乡的知识青年,怎么可能不会写字。不过看老太太问得认真,不像是开玩笑,我也认真地点了点头。“那么,你会不会写信?”我又点点头。老太太的眼睛一亮,有点迟疑地问道:“你,能不能帮我写一封信?”她说着,从大襟上衣的胸口里拿出两封捏得皱巴巴的信,“我儿子写了两封信来,我想给他回个信。你帮帮我,好吗?”这样的要求,在我是力所能及,我便答应了她。老太太的儿子在外地干活,写了两封信给她。两封信相隔有半年,写得很简短,内容只是  相似文献   

19.
侨乡行     
上一次我去福州是在1985年11月,参加福建中华职业大学的建校典礼,1990年我又去参加该校五周年纪念。前次我曾经趁便去闽江口的长乐转了一圈,还写了几篇小记,在当地报纸上发表。这次我又到沿海的泉州和福清一带作了短促的考察。时隔5年,变化之大令人不能不刮目相视了。从念“山海经”到大打“侨牌” 5年前我在福建听到流行的话头是“大念山海经”,因而怎样开发山和海也成了我那几篇小记的主题。这次听到的却是“大打侨牌”,侨胞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被提到了突出地位。打“侨”牌与念“山海经”是  相似文献   

20.
韩羽 《瞭望》1993,(29)
景田、鹤菁突然打来电话,要我给他们的小说集写序。我说莫非二位喝醉了酒不认人了。我是画画的,不是一个行当。他们说就是要你画画的来写。口气确凿,方知他们没有醉。打鸭子上架,我做了难。不写吧,盛情难却;写吧,门外汉怎得窥其堂奥。于是自个给自个打气:好在现下文人都下海了,趁此诌上几句也未尝不可。这么一想胆子大了。胆大出于无忌,“童言无忌”,外行人说话与“童言”也差不了多少,当也无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