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民事诉讼法学理论中,上诉是一个重要的法律概念。如何界定上诉,关系到当事人的上诉权的有无和实体权利受保护的程度。上诉涵义的准确诠释是完善我国民事上诉条件的基础。我国现行民事上诉条件存在宽泛化的缺陷,有修正的必要,本文以上诉利益为视角提出完善我国民事上诉条件的构想。  相似文献   

2.
附带上诉 ,是指当事人一方上诉后 ,被上诉人在上诉期间依附于该上诉而提起的上诉以及指被上诉人舍弃上诉或者在上诉期间没有提起上诉 ,当上诉人提起上诉后 ,被上诉人在上诉审程序中提起的上诉。附带上诉制度有助于公平地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利益 ,防止诉讼拖延 ,最大程度地实现实体上的公平  相似文献   

3.
上诉利益救济衡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诉讼伤害的客观存在 ,使当事人对诉讼产生犹豫 ,乃至恐惧。这是诉讼本身恶的一面所导致的结果。在因对方上诉而被迫继续卷入诉讼时 ,法律对未提出上诉的当事人之上诉利益不予任何适当救济机会显为不当。大陆法系民事上诉程序因此嵌入了不利益变更禁止、利益变更禁止、附带上诉、独立附带上诉等机制 ,其中蕴含了精致的程序衡平逻辑智识 ,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我国民事诉讼法对当事人上诉利益的救济采取简单、粗陋的方式予以应对 ,其改革和完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十分凸显。  相似文献   

4.
民事上诉“禁止不利益变更原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诉审查范围与裁判范围的界定直接关系到当事人实体权利的处分.我国应结合宣誓制度、惩罚机制、附属上诉制度、法院告知义务、二审发回重审的条件限制等相关制度建设,尽快确立民事上诉"禁止不利益变更原则".  相似文献   

5.
附带上诉是指当事人一方上诉后,被上诉人依附于该上诉程序而提起的特殊上诉。其最特殊之处在于,被上诉人在上诉期间己满或舍弃上诉或撤回上诉后,仍可提起附带上诉。我国民事诉讼中也应设立附带上诉制度,以便在程序上公平地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利益,维护裁判的安定性和司法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民事上诉制度理念基础——公正与效益入手,指出我国现行民事上诉制度存在的弊端,并进一步提出了改革我国民事上诉制度的构想。本文主张改革我国现行的民事上诉制度,应当适当扩大裁定的上诉范围,对上诉的条件做出必要限制,同时构建以二审终审制为基础,以有条件的一审终审制和三审终审制为补充的多元化审级制度,并应当严格限定再审程序的适用。  相似文献   

7.
我国《民事诉讼法》对二审程序的启动未作任何限制性规定,这不仅会造成当事人滥用诉权,也是导致诉讼迟延的重要因素。本文从提出民事上诉制度存在的问题到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发表了一些个人看法,目的在于引起大家对民事上诉制度存在问题的关注,进而提出更合理的解决办法,以便从根本上解决《民事诉讼法》本身的疏漏所导致的诉讼迟延,进一步完善我国民事上诉制度。  相似文献   

8.
在修改《民事诉讼法》时,建立附带上诉制度很有必要,特别是对提起附带上诉的要件应作出合理的规定。上诉审程序中的撤回起诉制度应得到立法上的明确认可,其条件和法律后果也应合理予以界定。“原判决认定事实错误或者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这一发回重审的事由应予废除,以违反法定程序为由发回重审的情形则应予以严格限制。基于裁定与判决的性质不同,应当构建不同于判决之上诉审程序的相对独立的裁定之上诉审程序。  相似文献   

9.
禁止不利益变更原则是各国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共有的原则.而在我国行政上诉审中,禁止不利益变更原则明显缺失,引入这一原则既可以为上诉法院确定上诉审查的范围提供依据,又可以使行政相对人的上诉权有效制约二审审判权,从而使上诉制度的价值得以充分实现.  相似文献   

10.
民事上诉审程序是民事诉讼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两审终审制度的具体体现 ,目前由于我国现行民事上诉审程序中对上诉的不加限制和对上诉性质规定不明确 ,造成了很大的弊端。建立和完善上诉审程序及再审程序 ,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条路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封建社会国家控制整个诉讼;国民党的“六法”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诉讼制度,但却被蒋介石法西斯专政所践踏。新中国成立后,上诉审理范围被锁定在全面审查的定路上。现阶段,我国的上诉审理正从全面审查向着尊重当事人自由处分权的方向转变。本文认为当事人对有关一审判决所认定的事实及法律适用未主张的部分,上诉法院不应干预;当事人对一审判决遵守法律程序提出异议的,上诉法院不受当事人申请范围的限制。  相似文献   

12.
评价法律程序,应从经济成本、道德成本、程序利益三方面考查。本文试图从此种角度出发,对上诉程序 的设定、上诉审判方式和审查范围及当事人上诉等问题作一浅显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上诉程序是刑事诉讼一个极端重要的环节。香港和内地在上诉制度上存在许多不同之处,分析两地在刑事上诉制度中的区别,可以达到取长补短的作用。从上诉制度的基本问题着手,分析香港和内地在上诉的提起、上诉案件的审理和上诉案件的裁判三方面的不同之处,对于两地刑事司法制度的相互借鉴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清末时期引入新式法制,于先绪三十二年(1906年)正式建立了检察制度.清末检察厅有提起控诉、上告及抗告的刑事上诉职权,还有非常上告及提出再审之职权.同时,根据清末有关法令,检察厅不得撤回刑事上诉,即便提起上诉只对被告人有利,检察厅也负有提起刑事上诉的职责.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行民事上诉制度建立在两审终审制的基础上 ,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司法公正与效率目标的追求 ,并产生制约上诉功能、诱导上诉投机、违反“不告不理”原则以及“终审不终”等诸多弊端。为此 ,应当借鉴外国司法改革的经验 ,立足我国国情 ,在完善第二审程序 ,构建三审终审制的同时 ,严格限制再审程序的启动。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行民诉法没有设立附带上诉制度,而此项诉讼制度在其它大陆法系国家的民事诉讼中均有明确的立法规定。本文从学理方面对此项诉讼制度加以论证,结合我国民事审判的现状,从实证角度对我国民事诉讼附带上诉制度缺失的负面反应予以分析,提出应当建立附带上诉制度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德国民事上诉制度的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 0 0 2年 1月 1日正式生效的《民事诉讼改革法》对德国的民事诉讼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于民事上诉规则的修正是这次改革的核心内容 ,其目的在于使上诉规则更具透明度、更加高效并且更易于为一般民众所理解。为实现该目标 ,改革法案采取了扩大独任制的使用、降低与废除上诉救济的价额标准、分化上诉程序的功能、简化对无意义上诉的审理程序以及强化一审等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相关实证研究表明,认罪认罚案件中被追诉人一审后提起的上诉多为没有实际理据的"空白上诉"。学界普遍认为"空白上诉"损害司法诚信与司法效率,于是提出了"禁止模式""限制模式""突破上诉不加刑模式"等应对策略。但是,着眼于当前司法实践,"空白上诉"主要侵害的法益并非司法诚信与效率,上述应对方案存在值得商榷之处。"空白上诉"系法院基于被追诉人认罪认罚的情况,采纳量刑建议,作出了轻缓判决之后,被追诉人又对刑罚不满提起的上诉。这使得先前基于特殊预防刑减轻作出的轻缓判决出现不公。对此,基于控审分离原则的考量,"空白上诉"造成判决不公正的问题,宜由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提起抗诉予以解决,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19.
发回重审作为上诉法院结案的一种方式,与上诉审的功能及上诉模式有紧密的联系。在事后审制模式下,一审的事实认定瑕疵只能通过发回重审的方式纠正;而在续审制模式下,事实认定瑕疵一般可由上诉审自行纠正,没有必要发回重审。我国的上诉模式应定位为续审制,《民事诉讼法》第170条将事实认定瑕疵作为发回重审事由的规定欠缺正当性。  相似文献   

20.
在现行二审终审制的前提条件下,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上诉程序的预设功能,上诉程序在审理范围的制度设计方面应做出如下改革与完善:1.科学定位一审与二审的关系;2.对上诉案件范围进行限制;3.完善二审程序与再审程序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