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雍正年间,中俄开恰克图为边境贸易口岸,并开始设官进行管理。随着中俄经济、政治联系的加强,与之相适应的边境管理体制也逐渐形成。两国管理体制在恰克图贸易早期的服务宗旨是不同的:俄方用来打击边境非法贸易,保障对华正常贸易,以充实国库;中方则更关注边境地区的稳定,利用自己的管理体制监督蒙古人越界逃入俄境。  相似文献   

2.
十七八世纪俄国来华商队对中国文化的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商队贸易一直是中俄经济联系的主要形式,同时也是中俄文化交流的主要桥梁.清政府对来华俄国商队的优惠政策有利于中俄两国的文化交流.俄国来华商队和兼有经商任务的使团在从事贸易和外交活动的同时,广泛接触各个阶层的中国人,亲身感受和初步认识了中国文化.他们关于中国文化的记载是早期中俄文化交流的珍贵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3.
三、恰克图互市上的毛皮贸易恰克图位于色楞格河东岸,南距库伦(今乌兰巴托460公里。清康熙年间“稍成聚落”,雍正年间“规模略具”。根据中俄两国1728年签订的《恰克图条约》,旧市街划入俄国境内,双方以国界为中线各自建设市圈,做为互市市场。1728年9月底,俄方建成了新的恰克图。中方也在距俄城恰克图以南400米处“建立了木城,起盖房屋,费力无多,颇为坚固”。①清代官方沿用旧称,把新建市囵仍旧称为恰克图。而内地来的汉商则将其俗称为“买卖城”。因此许多著述中将恰克图互市称为恰克图一买卖城互市。1728年9月5日,恰克图互市…  相似文献   

4.
中国与俄罗斯的边境贸易源于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虽然两国的边境贸易经历了沙皇俄国、苏联、俄罗斯联邦等不同的历史时期,但是友好往来、互通有无的良好传统一直没有中断。在当前中俄经贸合作全面展开的新态势下,中俄边境贸易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中俄两国国家关系的持续良好发展,中俄边境贸易又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5.
中俄边境贸易是中俄经贸合作的重要方式之一。中俄边境贸易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三十年的发展,规模扩大,层次升级,拉动了两国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中俄边境贸易历经了一些曲折,但总体发展平稳。中俄边境贸易中长期存在一些制度性、结构性制约因素。中方应该整合各种有利条件,克服阻碍,推动中俄边境贸易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6.
合作现状 中苏两国80年代中期的军事、政治对抗的缓和及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政治关系的正常化,给两国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和合作提供了可能性。在1985—1991年期间,在前苏联的对外贸易中,同中国与亚太地区各国的贸易额从16.5%上升到30.1%。在边境贸易中,中国的贸易伙伴主要是俄罗斯。在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仍继续扩大与邻国的经济贸易关系。1992年,中俄两国的贸易额为38.47亿美元(超过俄罗斯对外贸易额的5%),比1991年增长了27%。1992年期间,俄中之间的贸易额(按俄罗斯驻中国商务代表处专家的估算约为90%)主要来自俄中两国之间建立的直接联系的经贸合作,其中包括边境贸易。俄中两国建立起来的直接合作及边境贸易合作经贸业务方面的主要伙伴是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地区各省。贸易额稳定在易货总额的80%以  相似文献   

7.
影响中俄贸易主要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采用计量经济学的回归分析和弹性分析方法,利用1991~2006年的数据,对中俄贸易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影响中俄两国之间贸易额的最主要因素是两国的国民收入,其次是两国的合作政策.20世纪末对两国贸易负面影响较大的因素是俄罗斯国民收入的持续走低,而新世纪以来中俄贸易额的大幅度增加则得益于俄罗斯国民收入的急剧上升以及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经贸领域的逐渐深化.  相似文献   

8.
这几年来的情况表明,促进中俄经贸合作发展的因素增加,突出表现在:两国政治关系在各个层面都取得明显进展;国际领域共同的战略依托在增强;对经贸合作重要性的认识日益提高,明确提出2010年两国贸易达到600~800亿美元与2020年中国对俄投资达到120亿美元的目标;两国经济快速芡段对经贸合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多年来经贸合作快速发展,为今后发展增加了可能性;能源合作前景看好;圯方边境贸易的潜力巨大。这些有利因素将促进中俄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对俄边境贸易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 ,为中俄发展边境贸易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虽然 90年代中期中俄贸易出现滑坡 ,但着眼未来 ,把握历史上少有的机遇 ,发展中俄边境贸易是两国政府和人民共同的责任 ,只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 ,从战略的高度来看看中俄经贸合作 ,深化外贸体制政策 ,中俄边境贸易一定会扎实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关于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贸易保护主义趋势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形式以获取更多的贸易利益。在世界经济低迷而俄罗斯与中国经济发展快速稳定的大好形势下,中俄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现实意义凸现,两国应充分利用地理位置上毗邻、经济结构和资源禀赋方面的互补及两国牢固的政治基础等有利因素,打破中俄经贸10年僵局的局面,促使中俄经贸战略升级,以使两国经贸再上台阶。  相似文献   

11.
1991年12月25日,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为标志,建国近70年的苏联解体了。十多年来,关于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东西方学者从政治、经济、历史、民族和对外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且各持己见。有人认为政治上的理想主义和专制主义、经济体制上的教条主义、民族关系上的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及对外关系上的霸权主义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有人认为苏联的解体是联邦制不适合国情及各民族之间的利益冲突所导致的结果;有人认为这是西方施压的结果;也有人认为这是当时苏联领导层决策不当造成的后…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80年代末,俄罗斯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戈尔巴乔夫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出现私有化。叶利钦时期,私有化制度由隐形到公开。在私有化过程中,各行各业的商业精英不断涌现。他们多数来源于各个部门的领导阶层,利用手中的特权或直接把国有资产据为己有,或通过从事商业活动,迅速暴富起来。  相似文献   

13.
远东与后贝加尔发展前景将取决于对发展战略的选择。在俄罗斯的东部地区原则上可以选择两个发展战略。一是国家不对该地区采取任何政策。也就是说在没有国家任何形式的支持下让该地区经济自我增长。在这一条件下,地区经济将发生不可逆转的衰退,并完全变成国际原料产地,不可避免地造成对自然环境和国界进行监控体系的崩溃,打破亚洲在军事战略上的平衡。地区将不可避免地被“蚕食”。支持俄罗斯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更无从谈起。二是远东在开始阶段就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依靠对地区经济的结构改革为加速发展创造前提条件。国家的支持可以为远东…  相似文献   

14.
乔光汉 《西伯利亚研究》2001,28(3):17-19,29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条件下,为加强中俄区域性合作宜在黑龙江省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组建一个自由贸易区。要实现这一设想,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克服一系列的障碍和困难。为此,提出了5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十月革命是20世纪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一直是学术界经久不衰的争论焦点。从世界研究的范围看,关于十月革命的评价,主要有四个代表派别:苏联派、自由派、自由意志派、重评派。  相似文献   

16.
从布尔什维克党民族政策的纲领出发等,远东共和国制定并执行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正确的民族政策。它宣布各民族一律平等,赋予土著民族,包括北方小民族以自治权,建立了民族事务部。民族事务部和地方政权机关采取一系列果断措施拯救濒临绝境的北方小民族,并在一些地区通过选举成立了北方小民族自治机构———土著人管理局。  相似文献   

17.
独联体或俄联邦的标准,就是经独联体或俄联邦的标准化机构批准的规范性文件。现行有效的独联体跨国标准都是逐步由前苏联标准转化而来,还有一部分是由国际标准"修改"后转化的标准。俄联邦的国家标准是俄罗斯联邦标准化委员会制订的标准。大体上有10000多件标准。  相似文献   

18.
西伯利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其与中国合作的前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出发点从俄联邦政府总理М.卡西亚诺夫访华(上海会晤)说起俄联邦政府总理М.卡西亚诺夫在评论此次高级会谈的成果时指出,俄罗斯代表团对中俄两国合作的现状及前景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他说:“预计今年的商品流转额将超过110亿美元,十年后该指标有望增加1倍,甚至是2倍。”(《俄罗斯报》2002年8月24日)。问题产生了。该项指标主要依靠什么来完成呢?彼此的利益何在呢?中国在俄联邦加入世贸组织谈判中的立场2001年12月,中国成为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的新对手。且所持态度强硬,不肯让步。中国人要求俄方大幅度降低纺织品、皮革及鞋类…  相似文献   

19.
世贸组织规则框架内发展边境贸易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边境贸易在我省对外贸易和对俄贸易中所占比重较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边境贸易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发展。这是由于边境贸易的发展及其作用与世贸组织的宗旨和目的是一致的,符合世贸组织关于贸易自由化的基本原则。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不仅不会影响边境贸易发展,而且会使边境贸易获得更完备的法律保护和更优惠的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discusses Loyalist identity formation in Ulster, as Unionists and Loyalists strive to reconcile with or, conversely, distance themselves from the fundamental political changes that have followed in the wake of the paramilitary ceasefires of the mid-1990s and the 1998 Good Friday Belfast Peace Agreement. It is argued that in the unresolved questions surrounding identity and allegiance lie the keys to conflict and its resolution in Northern Ireland. The article has four specific objectives. First, these revisionist identity authorings are set within a conceptual context that links three closely related ideas that are crucial to the emerging identities of post-1994 Loyalist Ulster: resistance; subalternity; and Thirdspace. Secondly,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ideas for the renegotiation of Loyalist identities are explored, before, thirdly, a brief examination of the subject matter, content and resources—the heritage—for those identities. Finally, the article isolates some of the major themes of these identities in order to elicit the repercussions of Loyalist self-imaging. Particular emphasis is given to the Somme mythology and the Ulster-Scots mov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