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重点考察翻译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理。本文以翻译研究的生态学视角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了少数民族文化翻译生态的内在功能和外部功能,即生产功能和社会功能。民族文化翻译中要充分发挥翻译生态系统内外部各生态因子的作用,构建和谐平衡的翻译生态体系。  相似文献   

2.
王睿 《创造》2015,(7):56-57
<正>用环境质量倒逼环境管理转型,引导和督促基层政府真正履行其生态环境保护的公共职责。生态多样性,一直是云南最闪亮的名片之一。地处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之间的云南西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富集区和物种基因宝库,也是亚洲4条大江上游生态功能极为重要且脆弱的地区,被列入全球25个优先重点保护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地位十分突出。这里有中国三分之一以上的高等植物和动物种数,也是全球景观类型、生态系统类型和生物物种最丰富、特有物种最集中、民族文化丰富多样的地区。  相似文献   

3.
文化生态在历经文明与文化交流及传播时发生内化与异化,促使文化生态系统形成一个动态的多层面的交流与发展过程。文化生态学的中心意旨是环境与文化的相互作用与影响问题,其间,环境影响或决定文化的同时,文化也为适应环境而变化,文化生态系统因而发生位移与生态位变化,致使文化生态各个构成部分大都在被该系统溶铸的同时,又对该文化生态圈打上自己的印痕,民族文化与文化生态正是此种情景下建构新的存在样态。  相似文献   

4.
民族地区发展生态文化产业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必然选择;是转化民族生态文化资源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迫切需要.发展民族生态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抢救保护与科学开发相结合,坚持生态文化公益性事业和生态文化经营性产业相结合,坚持多元化投入机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民族生态文化企业,着力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文化产业体系,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加强民族生态文化市场的建设与管理,坚持区域生态立法与国民生态教育相结合,坚持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与人口控制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陆的民族生态研究(1950~201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绍亭 《思想战线》2012,38(2):55-59
60年来,中国大陆的民族生态研究成果显著,相关的学术史著作对此已有论述,但尚缺从具体的理论研究取向进行的审视和梳理。根据中国大陆民族生态研究的多样性,可将其归纳为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经济文化类型和文化生态区、生态人类学、民族植物学、民族生态学、环境人类学六个研究类别,对其逐一评论,可以对此领域的研究有一个较为全面的回顾。我国民族生态研究理论的发展,与国际学界关系密切;而目前我国民族生态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本土化理论创新和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语言生态学的几个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生态学是一门全新的交叉学科。研究语言生态学必须弄清生态、语言生态、语言生态学等概念的真正含义。在当今社会里,"生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语言生态"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良好的语言生态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相连,"语言生态学"是一门具有同质性、综合性、应用性、前沿性等特征的学科。  相似文献   

7.
宋晓东 《传承》2010,(3):64-66
青藏地区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和实现区域生态文明的的基础和前提。建设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富有表现力和生命力的青藏高原生态文化,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生态学理论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规律;必须从区域实际出发,科学整合传统生态文化与现代生态文化;必须进一步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完善文化基础设施,着力培养和壮大生态文化建设队伍,建立生态文化的考核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教育活动的生态关联性是依据教育生态学原理,考察少数民族教育与自然、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态因素之间的联动关系,现行教育生态学研究多致力于挖掘少数民族生态条件对教育活动产生的影响,在此则聚焦少数民族教育研究的生态错估现象,分析工具性知识与价值性知识、经济类型与生计方式、文化历时态与文化共时态对少数民族教育活动的不同作用机制,探讨当代少数民族地区自生性、共生性教育形式的失落,知识控制与社会劳动分工的脱节,以及传统文化与接受主体的衔接障碍,从断裂与链接两方面构建少数民族教育活动的生态关联性。  相似文献   

9.
青藏地区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和实现区域生态文明的的基础和前提.建设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富有表现力和生命力的青藏高原生态文化,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生态学理论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规律;必须从区域实际出发,科学整合传统生态文化与现代生态文化;必须进一步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完善文化基础设施,着力培养和壮大生态文化建设队伍,建立生态文化的考核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0.
张东辉 《前沿》2009,(13):103-104
生态语言学(ecolinguistics),是由生态科学和语言学相结合而衍生出的新兴边缘学科。生态语言学着眼于语言生态和语言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态语言学所追求的保持语言多样性问题与人们所关心的生物多样性紧密相连,体现了将语言系统复归于自然生态系统的认识观。  相似文献   

11.
文化生态旅游发展中的矛盾及其克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刘少和  张伟强 《思想战线》2004,30(3):122-125
文化势差形成旅游动力。在生态旅游中,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同等重要,它离不开文化人类学、社会文化学与生态旅游学理论的指导。文化生态旅游需要和谐发展,解决文化生态旅游发展中的矛盾是一项系统工程。引导性、自然性的文化嫁接,形成文化的继承发展;系统性、生态性的文化保护,形成文化生态旅游标准。  相似文献   

12.
神山森林传统的传承与社区生态教育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施晓春  周鸿 《思想战线》2003,29(1):51-54
“神山森林”是具有文化内涵、被山地少数民族村社传统文化保护的自然森林块。作为崇拜对象受到严格保护的神山森林 ,具有多种生态功能 ,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的大田坡和百花岭两个行政村 ,在神山森林保护的传统中 ,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社区生态教育活动 ,其中传承神山森林传统的“社区共管”方式 ,可为今天生态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文化空间是传统文化得以产生、存活与传承的时空场域,也称为文化场所。而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是少数民族精神与其核心价值观的象征,是一个完整而包容的整体,具有多样性、稳定性、活态性、差异性等特征。本文基于文化空间概念,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认为重新建立少数民族体育的文化适应性,应重视对民间体育节事文化空间的研究和保护,才能拓展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播空间,并促进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活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解决开发与保护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4.
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环境与民族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文化的存在与发展总是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变化相关。一方面,文化多元性是人们在生态多样性的环境下适应性反应的产物;另一方面,在趋同的生境状况下,由于生产力低下和外来文化影响等原因,多元的民族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又呈现出同一性特征。乡土传统文化模式的重构推动着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仪式变迁:地方化与全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的潮流中,地方社会传统的信仰与仪式也必然随之变迁。这些变迁可以看作是地方在与国家和全球的环境互动中进行的行为模式的调整,以能符合时代与国家的要求,同时又能满足自己或社区的整合需求的选择。地方性的信仰与仪式操演结合国家的在场实现了这种变迁,又或者加以保护和改造,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演化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正是费孝通先生所指出的全球体系之中的地方或族群在文化全球化中表现出的同质性与异质性的二元特点。  相似文献   

16.
源远流长的中华和合文化,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价值的文化资源。和合文化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普遍和谐意识、和而不同的理念。普遍和谐意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和而不同的理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髓。  相似文献   

17.
当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全国各地出现了民间文化遗产化建构的趋向,这一现象反映了地方社会利用已有资源谋求向外发展的途径和努力,也勾画了民俗传统变化发展轨迹的一个侧面。通过田野调查资料,呈现了桂北宝赠村侗族祭萨经过展演、阐释和整合,被建构为具有多种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揭示了被遗产化后的祭萨形态与现实生活中的民俗活动存在差距,讨论了文化遗产化背后的动机及其参与的力量。藉此,也指出了民间文化在新时期的变迁态势。  相似文献   

18.
从人与自然关系的维度上看,民族生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类的文化在生态系统多样性中的应对、调适与适应,衍生出不同文化下的生计方式,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生计方式的差异性。地球生态系统本无脆弱性,只是由于特定民族文化作用于生态系统时,出现了文化与所处生态系统的偏离或脱嵌,造成了生态失衡。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乃是文化所致,文化选择与生态系统的匹配性影响着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人类要生存发展延续下去,就要将人类文化造成的生态失衡通过文化间的制衡,达成文化与生态系统的耦合。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犯罪的预防离不开和谐社会的创建。在和谐社会视野下,和谐社区是和谐社会的基础,营造社区良好的人文环境,树立专门机关与社区资源相结合的情境预防防线以及引入社区矫正等少年司法制度都是可行的社区犯罪预防措施,构建起对青少年犯罪的社区预防系统。社区能充分发挥犯罪预防的作用,需要对社区预防自身的地位提高认识,协调好两大主体的功能,并由政府作为社区预防的坚强保障。  相似文献   

20.
翟坤周  毛磊 《长白学刊》2022,(2):137-14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文化空间经历了从“忽视”“发现”“重视”到“塑造”的政策变迁历程。基于城镇文化空间塑造,实现以城镇“文化共同体”构建城镇“生活共同体”,是新发展阶段城镇文化空间塑造的重要目标和实践进路。本质上,城镇化是特定城镇界面上关于“美好生活主体”的历史记忆重构和活动空间塑造的实践过程,城镇文化空间的想象、嵌入和塑造是城镇化的基本维度,是价值理性和技术理性的统一。目前,城镇文化空间所遭遇的“交换价值”生产优于“使用价值”生产的市场逻辑、“经济增长”先于“文化提升”的内在偏好以及“城市发展的内在张力就是空间资本化”的叠加危机,已经成为城镇文化空间塑造亟须破解的难题。通过建构城镇文化空间塑造的整体框架,重新审视城镇文化空间的属性、功能与维度,重塑城镇文化空间理念及其实践路径,必将为有效激活城镇文化资源和建设城镇“生活共同体”提供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