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正5月25日,国家电网华东分部举办第三期道德讲堂,这是该分部连续三年举办道德讲堂,旨在提高党员干部群众守纪律、讲规矩、学本领、提素质的意识,真正做到以德育企、以文教人。如何做一名守纪律,讲规矩,有道德的国企人?国家电网华东分部的回答是举办"道德讲堂"。通过讲堂,将道德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创新推出"尚德四礼":即"入职礼"、"拜师礼"、"成长礼"、"退休  相似文献   

2.
说廉洁     
古人以为不受为廉,不行为洁。何谓不受不污呢?子日:“非礼勿动。” 儒家历来特别注重这个“礼”字,作过不少玄乎其玄的解释。倒是宋代的江西老俵朱熹说得明白:“礼即理也。”礼就是规矩、准则、法度的意思。“非礼勿动”,说的是凡不符合规矩、准则、法度的,就不做、不求、不伸手。  相似文献   

3.
在处理以及调整德礼与刑政的关系问题上,朱熹以其理学的立场和进路,具体地研判德礼与刑政的关系,并抉择一条适合当时社会环境与礼法现实的规范之路。朱熹的做法主要体现在:以分析的人性说为理论出发点,以道德理性论证“德礼”教化的有限意义以及“刑政”的积极作用。而朱熹对“刑政”的重视主要体现在其对“严刑”的必要性意义予以特别的关注,并试图通过批判当时社会上以及司法领域盛行的“恤刑”理念来体现这一主张。  相似文献   

4.
古代中国是礼仪大国,诸多与古代中国发生过外交关系的国家因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而竞相仿效中华礼仪。例如朱熹的《朱子家礼》催生了保留至今的韩国礼仪;从日本人的生活中依然能看到古代中国礼仪的痕迹。然而,晚  相似文献   

5.
《前线》2017,(12)
<正>儒家有"六经",孔门有"六艺",其重合者为礼与乐两项。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于儒者而言,礼乐不只是一种技艺或文献,它甚至常常被视为儒家社会理想和文化理想的代名词。礼乐文化流传至今,最重要的文献,即为《礼记》。汉武帝设五经博士,自此以后经学成为官学,相传西汉经学家戴德与戴圣叔侄搜集先秦至西汉早期的相关文献,各自为五经中的《礼》编了辅助  相似文献   

6.
<正>一些礼俗在现代化进程中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和观念,加之全球文化多样性的传播,各种思潮迎面扑来,对新事物的好奇与对传统的守望,使人们时不时把"礼"拿出来与西方文化做个对比,总认为别人的文化比我们的"礼"好,其实不然,中国的"礼"中有许多优秀的因素是西方文化所不可比拟的。在当前的国际大趋势中,我们应增强文化自信,在法治社会建设中,更应将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礼俗观念与法治社会相融合,发挥其优势,摒弃其劣势,使中华文明绽放  相似文献   

7.
朱熹在哲学的主题、方法等方面多有创意。文章略述:对"无形而有理"的"太极"本体的探索是朱熹哲学的主题;朱熹哲学的心性论,重视人的本真存在;朱熹哲学的"致知在格物""、即物而穷其理"的认识方法包含有合理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魏志俏 《世纪桥》2014,(4):57-58
"礼"是我国传统的社会和文化现象,是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基本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更是维护封建统治和君主权威的重要工具。当今中国强调建设法治社会,但仍不可忽视"礼"这一非制度性文化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及其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杨国英 《当代贵州》2014,(29):59-59
正在中国礼制文化的儒家化过程中,儒家整理了很多文献,也发挥了自己很多的见解,编订了不少重要的礼书,最后合成为《周礼》、《仪礼》、《礼记》。从西晋开始,朝廷就按照这些礼经里面的一些结构框架来编制国家的礼制,如根据吉、嘉、军、宾、凶"五礼"制定礼仪。自此以后,大约每个朝代都会根据自己的要求对"五礼"重新编制、修改、调整。像中国文化这样把繁复、冗杂的礼仪编成一个整体,编制出"五礼"这样一个系统,并且在两千多年里传  相似文献   

10.
王玉川 《江淮》2012,(4):18-20
(一)什么是和谐?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顺和协调也,有无抵触、无冲突之意。"礼之用,和为贵;王之道,斯为美。"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谐。这一条运行了两三千年且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古老真理,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真理,在经历了近80年严酷拷问后,终于又恢复了  相似文献   

11.
"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成人礼"是我国古代"礼"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为一种标志个体从家庭进入社会的重要仪礼,历史上的"成人礼"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呈现出不同的样态:"冠礼"与"笄礼"是我国古代汉民族实行最为普遍的"成人礼"形式,"度戒"却是极具民族特色的瑶族男性"成人礼",不同形式的"成人礼"在仪式过程、仪式内容等方面均具有不同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政改断"礼" 锋竞: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给当官的送礼的.正如我在<有求必‘礼':官场文化>一文中所讲,"官礼"的发生应该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送礼者有"求",二是受礼者应"求".所以,制止"官礼",就必须斩断"有求"和"应求"的因果链儿.这个因果链儿就是权力.当送礼者不再有求于受礼者的"权力",当受礼者无法动用手中的"权力"去应送礼者之求,而是权力的运行依法操作,公事公办,则官礼遂停;官礼停,官礼经济遂不行.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梳理礼的起源、发展脉络及历史价值,总结礼的丰富内涵,并进一步发掘传统礼仪文化的精神意蕴,提炼礼仪文化中的"仁德""和合""以人为本"等优秀思想精髓。这些传统礼仪文化的优秀思想理念,正是"礼仪之邦"得以续存的基因密码。文章建构了传承传统礼仪文化的跨时代价值通道,为进一步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4.
<正>一、中国古代的礼与法"礼"是指社会人生各方面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另一个经常与"礼"相提并论的范畴则是"乐",形成"礼乐文化"。儒家所倡导的"礼乐文化"既是一种社会政治理想,也是一项伦理道德原则与规范。礼乐文化的特征就是用礼乐展现和处理人际关系,进行社会调节和管理.其终极目标就是为了通过引导社会各个阶层按照"礼乐"的规范和原则来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在社会公共生  相似文献   

15.
正一谈到礼,人们马上想到礼节、礼貌、仪式、仪表等文明行为规范;而一提到中华传统礼德,就有人视其为"枷锁""束缚",对之"嗤之以鼻"。这种对中华传统礼德的误解,令人唏嘘。其实,中华传统礼德的内涵相当丰富。中华传统礼德的内涵《说文解字》载:"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最早是祭神祈福用的礼器,引申为敬神的一种心态和秩序,后由礼引申为礼仪法度,再引申为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礼,是区分人与动物的规范体系。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什么?《礼记·曲礼》载:"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  相似文献   

16.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礼"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兼具风俗习惯、政治秩序与伦理道德意义,遵循"情、理、法"三位一体的践行逻辑。引导青年知礼、明礼、用礼,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可以帮助他们顺利融入社会,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树立文化自信,勇担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7.
正尤溪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诞生地。朱熹在尤溪度过童年并接受最初的儒家思想教育,走向闽北后又多次回尤省亲、讲学,朱熹在尤溪留下许多文物古迹、传说故事,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尤溪人崇文重教、明礼诚信、谦和坦荡的人格特质的塑造,有着深远影响。据尤溪县志记载:"尤自大儒笃生以来,士颇知学,户有诵,家有弦,彬彬然风雅是尚。"近年来,尤溪县围绕"新型工业县、朱子文化城、幸福新尤溪"总体思路,大力推进朱子文化宣讲和普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哲学史上 ,朱熹的“天理”、“太极”等范畴是独具一格的。然而 ,天理毕竟是宇宙本体论 ,如何落到心性之中呢 ?心性修养的功夫又何以可能呢 ?这是朱熹必须回答的课题。本文通过对朱熹心性动静思想的梳理 ,试图勾画朱熹思想从天理到心性到修养功夫的轨迹 ,从而吸取锤炼理论思维能力的有益资源。  相似文献   

19.
学会说赞语     
<正>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正如孔夫子所言:"不学礼,无以立。"千百年来,"礼"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生生不息,世代相承。近日,有幸聆听北京礼仪学院院长李柠教授主讲的礼仪培训课,让人在轻松快乐中享受了一  相似文献   

20.
正"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崇德尚礼,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色,儒家思想超越时空,滋养着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拓立者,虽述而不作,但数千年来的岁月流转未曾模糊他思想的光芒,反而一次次赋予他新的时代生命。孔子何以如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