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湘潮》1985,(1)
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围剿”失败后,蒋介石又于一九三一年发动第二次“围剿”。为了达到消灭苏区支柱——红军的罪恶目的,蒋介石和特务头子康泽精心策划了“招抚”黄公略的阴谋。  相似文献   

2.
1930年12月,蒋介石抽调10万兵力,组织对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大规模“围剿”。第一次反“围剿”,红军兵力只有约四万人,却迅速取得决定性胜利。本文试图以党和红军采取的政策导向及民心向背为线索,系统剖析第一次反“围剿”胜利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一、接受中央军委任务挺进敌后配合主力红军反第五次“围剿”一九三四年春,福建事变失败后,蒋介石将进攻十九路军的反革命军队近十个师的兵力,从中央苏区的东面向我们进攻,继续进行第五次“围剿”。四月,国民党中央军主力进占了龙岩县城,上杭永定县城也为广东军阀占领,福建苏区人民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斗争形势日益紧张起来。  相似文献   

4.
1933年,当王明的“左”倾错误在中央苏区和其它革命根据地得到大力贯彻的时候,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20架飞机,向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空前规模的第五次“围剿”。蒋介石自任总司令,以50万兵力,分四路“围剿”中央苏区。他采用了步步为营、层层包围的碉堡政  相似文献   

5.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凭借中央苏区军民反“围剿”这个军事活动的大舞台,成功导演了夺取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伟大胜利的活剧,充分表明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无比正确和巨大威力,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树立了一座永恒的丰碑。提出方针第一次反“围剿”,毛泽东提出并成功运用了“诱敌深入”的方针,迈出了由游击战向运动战战略转变的第一步。1930年秋冬,蒋介石实施第一次反革命“围剿”,以10万兵力进攻中央苏区。毛泽东、朱德指挥4万红军实行“求心退却”,两次大踏步后退,从赣江西岸一直退到根据地中心区域,来到江西省宁都县北…  相似文献   

6.
对中央苏区的四次“围剿”接连遭到失败以后,蒋介石仍不甘心。1933年秋天开始,蒋介石又集结了100万兵力,以50万专门对着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这一次蒋介石几乎是倾巢而出。他改变了前四次“长驱直入”的战术,采取“步步为营”的碉堡战术,从军事、政治、经济上三管齐下,以达到“抽干塘里的水,捉塘里的鱼”的目的,妄图消灭红军,消灭根据地。 此时中央红军已发展到10万多人,如果像前几次反“围剿”那样,采取正确的战略策略,是可以有办法克敌制胜的。但这一次,中央革命根据地却遇到了危机。一是这年年初,在上海的中共临时中央及其领导人博古等迁到了瑞金,使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苏区得以进一步贯彻;二是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德国  相似文献   

7.
陕北:红军长征目的地唯一正确的选择周长水一九三三年九月二十五日,蒋介石亲自指挥发动了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围剿”,这次“围剿”直接用于进攻中央苏区的兵力达五十万,他们一改过去四次“围剿”中长驱直人的战术,而是采取德国军事顾问赛克特的建议,从东南西北...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与邵式平都是老一辈革命家。两个人都是搞农民运动出身,早年毛泽东与朱徳在井冈山,而方志敏、邵式平则在赣东北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1933年初,蒋介石不甘心3次"围剿"失败,又调集30多个师的兵力,向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这年1  相似文献   

9.
一九三一年到一九三二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正处于激烈斗争时期。蒋介石在第一次反革命军事“围剿”失败后,又纠集几十万军队向我中央苏区和各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更大规模的二、三、四次“围剿”。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处于艰难时刻。方志敏、周建屏同志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为了粉碎敌人的“围剿”,采取“集中兵力,避敌主力,打其虚弱”的作战方针,两次挺进闽北,既保存了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三一年五月在中央苏区进行的第二次反“围剿”,是我军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战役。长期以来,关于这次战役的红一方面军战斗序列、兵力人数、武器装备等史实,国内外的一些文献论著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此,珍藏在江西省宁都县博物馆的1931年《红一方面军人员、武器、马匹统计表》提供了准确的数字,全文照录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一) 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战役中,红军与白军大的战斗有十五次,三军团就参加了十四次,在红军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一九三〇年十月,蒋介石纠集十万兵力,向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一次“围剿”。为了打破敌人的进攻,十一月初,彭德怀和滕代远同志根据“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率领三军团东渡赣江,实行战略退却,于十二月一日到达宁都小布地区。十二月下旬,三军团在小布  相似文献   

12.
1934年,蒋介石调集百万大军,发动了对中央苏区和各地红军的第五次大规模的“围剿”。9月,以50万军队开始向中央苏区进攻。 10月,由于强大敌人的进攻和我军决策的失误,致使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相继失陷。中央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彻底失败。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等仓促决定中央红军(一方面军)主力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突围转移。21日,中央红军连同后方机关八万余人,从福建长汀、宁化和江西瑞金、零都等地出发,向红二、六军团所在地的湘西进军,开始长征。  相似文献   

13.
建宁大捷     
1931年5月第二次反“围剿”期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总政治委员、朱德总司令的领导和指挥下,决定“我军从富田打起,向东横扫,可在闽赣交界之建宁、黎川、泰宁地区扩大根据地,征集资材,便于打破下一次‘围剿’。若由东向西打去,则限于赣江,战局结束后无发展余地.若打完再东转,又劳师费时。”的战略部署,采取积极防御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打破敌人的第二次大“围剿”。  相似文献   

14.
1931年 6月底,蒋介石自任“围剿”军总司令,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三次反革命“围剿”。这次,他重新组织了南昌行营指挥系统:以何应钦任前敌总司令兼左翼集团军总司令,陈铭枢任右翼集团军总司令;以蒋光鼐、孙连仲、朱绍良、蒋鼎文任第一、二、三、四军团总指挥;以赵观涛、陈诚、上官云相任第一、二、三路进击军总指挥;以卫立煌为预备军总指挥。共23个师、2个旅,约30万兵力的“围剿”部队。具体部署: 左翼集团军指挥第六、第十一、第十四、第五、第八、第二十四、第九等师,从南城方面进攻,寻找红军主力决战;  相似文献   

15.
宁都是中央苏区前期的政治、军事中心,是赣西南苏维埃区域向赣东扩展的枢纽;是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的红军集结地、指挥部和主战场之一,第二次反“围剿”的战略决策地和备战基地,第三次反“围剿”的主要战场之一,第四次反“围剿”的巩固后方,  相似文献   

16.
《党史天地》2007,(8):40-41
毛泽东任共和国主席 韩伟率部接受毛泽东、朱德检阅 在取得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巩固了江西中央苏区。 失败后的蒋介石被迫于1931年11月15日宣布下野。  相似文献   

17.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九一八事件.侵占我东北三省后,继续大举入侵。国难当头,全国人民纷纷要求停止内战,抗日救亡。国民党蒋介石不顾人民的正义要求,坚持反共立场,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口号,又调集大量兵力向中央苏区发起第四、第五次“围剿”。  相似文献   

18.
正这是第一次反"围剿"战争中,红军从败军之将张辉瓒身上缴获的怀表。1930年10月,蒋介石命令驻江西的第九路军总指挥鲁涤平组织对红一方面军和中央苏区进行第一次大规模军事"围剿"。红一方面军总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依据敌强我弱、敌大我小的情况,提出红军先向苏区中心退却,诱敌深入,使敌我兵力对比发生有利于我的变化,然后集中兵力,各个歼敌于运动之中的反"围剿"战略方针。11月5日,国  相似文献   

19.
曾珺 《党史博览》2016,(4):24-25
正一1930年10月,刚刚结束了中原大战的蒋介石,调集10万兵力,任命江西省主席鲁涤平为总司令,第十八师师长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向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一次大"围剿"。与以往一省的"进剿"和几省的"会剿"不同,这时的大规模"围剿"已成为南京政府统一指挥下的全局行动,规模也大了很多。12月7日,蒋介石抵达南昌,召开"剿  相似文献   

20.
闽赣根据地,是在第三、四次反“围剿”胜利之后(即一九三二、三三年)逐渐建立起来的。我曾生活和战斗在这里好几年。这里的广大群众曾与敌人进行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每当回忆起这段坎坷曲折的战斗历程和经历的风风雨雨时,我的心情便久久难以平静……一九三二年底,蒋介石不甘心一连三次“围剿”的失败,又向我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反革命军事“围剿”。这次“围剿”,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