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北宋非常重视台谏制度(台官纠察百官,谏官规谏君主),尤其是宋仁宗一朝,官员因谠言直声而名震天下者不在少数,千古名臣如范仲淹、欧阳修、包拯者,最初都是成名于御史、谏官任上。然而,要论当时最敢说敢做的,则非蔡襄莫属,堪称北宋第一谏臣。  相似文献   

2.
宋仁宗庆历年间,谏官王素听朝内外有人谣传说,武将王德用向皇帝进献了几个美女,竟然被宋仁宗“笑纳”.王素也不去调查核实,立即在朝会上就此事批评宋仁宗耽于美色.宋仁宗颇不高兴地说:“这是内宫的事情,你从何得知?”王素说:“我是谏官,规谏乃职责所在,哪怕是对于风闻之事,也可知无不言.  相似文献   

3.
清朝著名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在潍县当知县时,有一次招待新上任的莱州知府专门摆了一顿别出心裁的官宴——百家宴.何谓百家宴?当时谁也搞不清楚,都以为是多么美味的佳肴哩,当盛百家宴的饭盒打开以后,知府大人和随从的衙役都大吃一惊,原来这百家宴正是潍县老百姓的家常便饭,都是些野菜、窝头、萝卜、红薯等土特产,昏庸的知府大人做梦也没想到县衙这顿官饭是这样的,当时他既生气又感到难堪,郑板桥说:"知府大人,潍县的老百姓在挨饿时,这些东西他们吃得可香啦,您如此体察民情.与我们同甘共苦,真是难得啊!"一番话说得这位知府大人哭笑  相似文献   

4.
赤霄居士 《各界》2013,(1):39-41
谏官是古代言官的一种,专门负责监督和提意见。传说中尧舜时就有了“纳言”的谏官,后来齐国的大谏,晋国的中大夫,楚国的左徒,都属于谏官性质。春秋战国是谏官的黄金时代,彼时风气开放,言者无罪,上至公卿大夫,下至黎民百姓,都可以谏言君主。  相似文献   

5.
近读一篇回录,感受颇深。1977年,当时的安徽省委书记万里去凤阳视察,一个县里干部向他介绍:凤阳人多年来就有个习惯,一到农闲都出去讨饭。万里听了忙打断他的话,并发火道:“这是诨话,老百姓有饭吃,有余粮,谁还出去讨饭……”在万里身边工作多年的同志回忆,从未见过书记发过这么大的脾气,他心里难过,我们革命这么多年,老百姓还这么穷……  相似文献   

6.
谏是直言规劝,在客观上往往导致纠正失误、挽回损失。在古代,谏亦专指"规劝君主改正过失"。在先秦至唐宋,各朝统治者均设有谏官,以实现对国家决策者执政疏失的纠偏。谏官的设置,是中国古代廉政制度的一个鲜明特色。屈原是古代文人士大夫中"廉"的典范,其实现廉的方式主要是谏,所担任的三闾大夫之职就是谏官,是一个既可向上谏言又可监察群下的岗位。屈原以直谏为廉,勇于牺牲,是对国家命运的高度负责,也是爱国的集中表现。屈原以直谏为廉的思想对今天的党风廉政建设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1977年,当时的安微省委书记万里去凤阳视察,县干部向他介绍:凤阳人多年来就有个习惯,一到农闲都出去讨饭。万里听了忙打断他的话,并发火道:“这是浑话,老百姓有饭吃,有余粮,谁还出去讨饭……”同样的  相似文献   

8.
东晋有一位著名的雕塑家,名叫戴逵.他曾精心雕塑了一座佛像,亲朋好友看后都赞不绝口,把佛像说得完美无缺.然而,戴逵并没有沉醉于赞誉声中.为了听取意见,他在佛像两侧挂上锦罗帐,自己躲在里面收集各方面的真实评价.三年之后,他根据观者的意见又对佛雕进行了修改,终于使其成为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千古佳作.  相似文献   

9.
蔡绪俊 《党政论坛》2011,(23):59-59
苏东坡是北宋时有名的大才子。不仅学者们尊崇他,就连当时的宰相欧阳修也佩服他,皇帝宋仁宗竟称赞他是“天下奇才”。出了名的苏东坡此时骄傲自大得了不得,谁也不敢得罪他,连宰相王安石也是他经常批判和攻击的对象。他被废为庶民充军海南岛后,在一处荒凉的旧营地的一架山的东半坡开荒种地,从土里刨食糊口度日,缺衣少食,  相似文献   

10.
谏官制度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自下而上监督最高统治者的权力监督体制,古时著名的盛世时期往往伴随着政坛言谏活动蔚然成风。通过探讨唐、宋、明三个朝代的谏官言官制度对政坛权力制约的可行之处,联系当今环保法治中出现的现象,提出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赤霄 《各界》2013,(12):65-68
满清文字狱登峰造极,中国传统文化也被扭曲变形.历朝都作为诤言直谏象征的谏官,在清朝基本湮灭无闻,微不足道.这些人既没有“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道德气概,更没有“忠臣不避重诛”的大无畏精神.有个至今默默无闻、毫无建树的杨雍建,居然获得了“清朝第一谏官”的尊号.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的御史制度、谏官制度、封驳制度,是对权力的监督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监察、咨政、把关、制权的作用,有助于正确决策。但封建时代没有形成具有制约关系的政治法律制度,也没有分权制衡机制,因此,这些制度都受到皇权的制约,对皇权的监督是有限的。目前,构建对"一把手"的监督机制和体制,是党和国家监督体制的重大创新,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实践问题。研究中国古代的皇权监督机制,对建立"一把手"的监督机制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著名作家王树增曾碰到过一件窝心事,一次有孩子向他提问:"王老师,听说黄继光的事迹是假的,你作何评论?"王树增问孩子为什么会提这个问题.这个孩子说:"网上都是这么说的." 王树增老师强压住愤怒说:"黄继光的事迹是真的.说黄继光事迹是真的,有两个理由:第一,40多年前我还是个少年的时候,穿上军装,有幸是黄继光所在部队的一员.在军中,他是我的前辈,我至今以有这样的军中前辈而感到骄傲.现在我所在部队的"黄继光连",每天早上点名的时候依然会叫黄继光的名字,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第二,我为了写《朝鲜战争》这本书,尽可能地采访了关于他的事情.包括他的上级下级,以及当时把黄继光几近破碎的遗体从阵地上背下来的女卫生员."  相似文献   

14.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一点都没错,建文帝朱允炆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朱允炆整体上是不错的,但他有不可宽恕的可恨之处,在和朱棣的斗争中也有不可挽回的决策失误,以上两点造就了朱允炆的失败,也为后世留下了千古谜团--建文帝究竟是被烧死了,还是化装成和尚出奔、远遁海上?到现在,这还是一个谜.  相似文献   

15.
李晓锋 《学理论》2012,(29):165-166
刘文典是"中华民国"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他在教育方面的功绩世人皆知。尤其是他怒骂蒋介石为此还进了一个星期监狱的事件更让人津津乐道。以此事件为依托,探究当时知识分子敢于和最高领袖动手在制度方面的原因,可以加深对民国时期的教育制度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清风慕竹 《各界》2013,(10):49-51
范纯仁的父亲是北宋名臣范仲淹.他老人家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闪耀千古,以致范氏子孙在他的星光下显得十分黯淡.其实范纯仁官职不比他老爸低,社会影响比他老爸还要大,在个性特点和行为作派上,更是别有一番名士味道.放着"官二代"不做范纯仁是范仲淹的次子,出生于1027年.作为"官二代",范纯仁17岁时就因为父亲的原因被任命为太常寺太祝.  相似文献   

17.
孙大光 《侨园》2012,(3):44-45
(接上期)依法为弱者鼓与呼由于社会的复杂和种种原因,姜焕文多年的举报经历让他深切感受到普通老百姓告状的艰难,因此,他这些年都在尽力帮助那些有冤情和有困难的弱者.“我这些年受理的举报都是普通老百姓,为弱者仗义执言是我所追求的.中央最近不是号召深入基层吗,我的体会是,走这条路是非常正确的,因为只有真正深入到者百姓中间,才能听到和看到最真实的东西.”姜焕文又给笔者举了一个令他很难忘的“维权”实例:  相似文献   

18.
论言谏制度是君主专制的监控和纠错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言谏是中国古代规劝君主并促使其改正过失的一种制度 ,它与御史弹劾相互配合、互为表里 ,御史纠察百官之非法 ,谏官谏诤君主之违误 ,两者比翼共同构成了古代监察制度的有机整体 ,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彰善瘅恶 ,激浊扬清”的作用。言谏制度作为对君主的监督和制约机制 ,是君主专制的调节因素和有益补充 ,也是我国古代对政治运行体制的完善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9.
东汉初,即公元23年,任廷做会稽都尉,当时,他只有19岁.到任时,迎接他的官吏一见,吓了一跳,如此年轻,岂能胜任?没成想,他干得不错.后来,他当了九真太守.九真属南京僻远地区,比较落后,“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任廷做太守后,“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清道光年间,国库日渐空虚.为了节俭,为了表率,道光皇帝爱上了补丁衣服.为他这个爱好,整个官场掀起了一场衣着改革. 最先发现道光皇帝有节俭想法的,是当时朝廷里的领头人、首席军机大臣曹振镛.嘉庆驾崩后,曹振镛就在琢磨,这个继位的道光,究竟最想干的是什么呢?作为事实上的首辅,他很快就发现了道光"节俭"的想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