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得在我初涉人生之际,我憧憬未来,编织过种种美好的"家梦",什么作家、数学家、物理学家,还有舞蹈家、歌唱家、小提琴家,等等,等等.可是,在我的脑海里从未闪过要当一个企业家的念头,因为在那个年代里,企业家,我们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如今,在社会主义改革的浪潮中,企业家被推上了市场舞台,扮演着令人羡慕的主角.难怪前一阵子有的姑娘们冷落了大学生和研究生,转而把心上的鲜花撒向了青年厂长和经理.可是,奇怪得很,据湖北省不久前对近千名  相似文献   

2.
1980年我在《文汇报》发了篇《家庭的淡化问题》。十年后,我又于1990年在《家庭》杂志上发表了《再谈家庭的淡化问题》。现在又过了十年,我起了再写《三谈家庭的淡化问题》的念头。写《三谈》,主要不是因为又“逢十”了,而是因为看了各报所刊登的8月8日新华社消息后,感慨万千。假若说“万千”是夸张,感慨有好几条却是实在话。这则消息说:宁夏回族自治区  相似文献   

3.
何如平 《侨园》2009,(5):63
到美国一段时间后总算有了些积蓄,正逢全球金融危机越演越烈,美国不少股票都创了多年来的新低,很多著名金融机构旗下的基金净值也缩水了不少.看着美国媒体成天不遗余力地鼓动人们去投资资本市场,我也动了抄底的念头.为稳妥起见,我决定购买美国的基金.美国的基金公司众多,竞争激烈,主要靠家庭理财顾问与客户交流和沟通,这有别于国内的一些基金公司.……  相似文献   

4.
破瓦寒窑里住着个活武松 那年冬天,我得知爷爷在杭州被扫地出门,听说被赶到了宝石山后的松木场,那是个烧砖瓦窑的地方,没有具体的地址.我利用寒假去了杭州.我本想到松木场打听具体地址,但下火车出站后见一排三轮车在接客,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杭州三轮车师傅对我爷爷盖叫天很熟,一来是我爷爷出行都是三轮车,许多三轮车师傅都认识,二来三轮车拉游客介绍杭州名胜古迹与名人轶事,往往会谈论我爷爷,所以我想先去三轮车师傅处打听一下.  相似文献   

5.
正我们常常觉得"念头"是一段一段的,实际上不是。心像一条流动的河,无数的念头刹那生灭,相续不断,前一个念头刚过去,下一个念头又生起……起什么念头对我们的生活、生命是有影响的,它会制造出"产品"。念头制造的产品包括我们当下的苦乐感受、说的话、做的事、身体的反应,以及记忆。例如心胸狭隘又容易激动的人,觉得自己受辱时,立刻勃然大怒,  相似文献   

6.
李醒民 《党政论坛》2013,(12):50-50
1965年,17岁的少年比尔·克林顿在白宫玫瑰园里,见到了肯尼迪总统。握手的一瞬间,他冒出一个疯狂的念头:我也要做白宫的主人。  相似文献   

7.
日本人关心什么? 日本人关心什么?一踏上樱花之国的土地,这个念头就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当然.在有限的十几天想要了解日本人心头的秘密,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从日本人与我们交谈中提出的问题、介绍的内容,可以从中窥视到他们的些许心事。  相似文献   

8.
小鸢 《侨园》2012,(6):42-43
随着美国移民局批准运营的地区中心数量增加到202个,越来越多的移民专家都在提醒申请人注意筛选项目。申请人真的碰到了没被批准的情况,是打消投资移民美国的念头,换个地区中心?还是继续等待原项目重新申请得到批准?这的确是个难题。因为美国投资  相似文献   

9.
《民主》2021,(7)
正编完《书卷的气息》这本书,百感交集。这是我的第三本序跋集。2002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第一本序跋集,十年之后,又出版了我的序跋二集《头和尾》。在为序跋二集写跋时,我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编完这册序跋集,我心里产生的念头是:以后应该尽量少作序,尤其是勉强之序。  相似文献   

10.
抗战胜利后,我从乡下转学到泉州读初二.在人家怂恿下,开始写散文发表.或则芝麻蒜皮,敷陈成篇;或则议论时事,发点牢骚.主要是为了发表,并非有什么话值得说.写得不多,但几乎每投必发.这么一来,信心日增,自以为是个搞文学的材料,对于后来误入歧途,关系不小.入了大学,老师们一再告诫,中文系不培养创作人才.想想也是.自己既没有逃过荒,扛过枪,也写不了新英雄人物,只好带着几分困惑,按下写作品的念头.  相似文献   

11.
家住豫西山区。 小时候。一个春天来临的日子,我萌生了栽种向日葵的念头,于是在自家门前的小荒地上开垦了两爿小园,在大人们的指点下开始按步奏松土、施粪、浇水、耙地、播种。没过几日,当我看到嫩苗顶着壳儿拱出地面时,心中也生长出一片喜悦来。  相似文献   

12.
镂空的石头     
趁到福州开会的便利,我特地从厦门来到惠安县的崇武古城.我不是为了看古城墙和美丽的半月沙滩,只因为无法遗忘曾经见过的那几个惠安小女孩.  相似文献   

13.
礼仪之邦     
娄岩 《侨园》2012,(11):23
在美国,每周去自助餐馆几乎成为我的一种生活习惯.过去是为将就儿子,因为他很喜欢在那里挑挑拣拣,这许是一个孩子潜意识里渴望自由的开始吧.后来,儿子上高中,上大学了,他的朋友都是美国人,有机会我就会请他们一次.不为别的,就是想给儿子争点面子,而他们的选择也是自助餐馆.慢慢我也开始喜欢那里了,因为有许多选择的机会,对平时过惯了呆板、单调生活的人,总是对改变,哪怕是很细微的变化都会情有独衷.  相似文献   

14.
遥远的父亲 对"杜月笙的儿子"这个身份有什么特殊感受,坦率说,这问题我好像从来没想过.早期我出去做事也没人认识我,知道我的人我也不是常碰见,所以没什么特别的感觉.不过,自从做古钱收藏以后,知道我身份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会奇怪,因为大家认为我是个家庭背景很复杂的人,不可能有这种嗜好.我的出身不是我能选择的,我也没办法逃避这种命运.  相似文献   

15.
《党政论坛》2014,(14):12-13
弘治十五年(1502年),明孝宗任命两广总督刘大夏为兵部尚书,时常向他询问政务的得失,很是嘉许。有一天,他在文华殿召见刘大夏,告诉他说:“朕偶尔有办不了的事,常想召你来商议,又往往因为不属于你兵部范围的事而打消了念头,今后有该实行、该罢除的事,你可以直接以密件的形式呈上来。”  相似文献   

16.
陈鹄  张玉菡  赵婕 《各界》2014,(11):20-23
我父亲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出生于1896年,那时的中国国难深重,帝国主义列强肆意蚕食、瓜分中国,亡国的危险迫在眉睫在清政府和随后军阀统治下,当时的中国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劳苦大众处于水深火热的困境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父亲和许多有志青年一样,在学生时代就产生了救国救民的念头。1916—1919年在武昌高等师范(武汉大学前身)求学,  相似文献   

17.
钱默存先生逝世的消息传来,虽不感意外,却不免为之怆神.我没有资格写正式的追悼文字,因为我们之间并没有私交.但是二十年前,我以偶然的因缘,两度接席,畅聆先生语妙天下,至今不忘.先生昔年挽陈石遗有"重因风雅惜,匪特痛吾私"之句.我写此短文只能表达第一句之意.  相似文献   

18.
戚九三 《各界》2008,(9):64-67
1966年,我日盼夜盼的刑满释放日终于到了.从6年前因为在饭票上写了几句心里话被捕入狱,已经过去了6个春秋,我也从当年那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变成一个满心苍凉前途黯淡的29岁的大龄青年.……  相似文献   

19.
雷钟哲 《各界》2008,(11):30
开会绝对是社会文明的产物.因为它只用"舌头"不用"牙齿".我有时想,如果全世界的政治家都善用舌头,战争机器就会生锈.……  相似文献   

20.
程青 《瞭望》1996,(Z1)
大队长刘瑞娟1977年高中毕业就来到这所监狱工作,当时她年仅20岁。她的丈夫也是同行。她的感触是在监狱工作关怀家庭和孝敬父母的少,而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多。她曾经动过离开这个岗位的念头,但最终还是留了下来。我在这个监狱已经呆了19年,现在这里关进来时间最长的犯人年头也没一个有我多的。从中学毕业我就分到这里,当时想到监狱就是高墙、电网、犯人,还是挺有恐惧感的。刚分来时我在大队干内勤,管犯人的出入监,发放因被服等等。那时有老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