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对"80后"青年的探寻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每个年代的人,当他们开始在时代舞台上崭露头角时,往往备受重视。如今,站在青春最前沿的“80后”开始起飞了。谁是“80后”的代表?2004年2月2日,一位被称为“80后”代表的中国女孩吸引了整个世界的目光,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上赫然印着她直视前方的冷峻面孔。春树——少女作家。她与韩寒、曾经的黑客满舟、摇滚乐手李扬等4人被《时代》认为是中国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青年代表,俗称“80后”。并与美国20世纪60年代“垮掉的一代”及嬉皮文化相提并论。4位中途辍学、性格叛逆的年轻人能代表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中国青年吗?在接受媒体采…  相似文献   

2.
对60年代出生的人而言,已不会轻易“喜爱”某个人物了,尤其是那些公众人物。有的人,可以喜欢,谈不到尊敬;有的人,不一定喜欢,却会心存尊敬;喜欢又尊敬的,则是凤毛麟角了。然而,和人提起杜宪,对她的“喜欢”和“尊敬”却都有。那天安排采访,怕杜宪在传达室受阻,就先跟那里的老大姐打招呼。听到“杜宪”的名字,她似乎惊奇了一下,我便特意强调了杜宪原来的身份,但她接下来的笑容分明表示“我知道”,问:“杜宪现在在哪里?”我告之:“在香港凤凰卫视,是节目主持人。”近年来,人们不大知道她的行踪,但只要说起她,都会面露关切,尤其是曾经听过她播音、熟悉她荧屏形象的人们……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开国总理周恩来为国为民日夜操劳,休息与睡眠很少,世人都钦佩他的过人精力。20世纪60年代末,在外交场合,一些国际友好人士曾询问周总理有什么特殊的“养生秘诀”。他不假思索地答道:“我是一个中国人,当然是按东方人的习惯生活!”  相似文献   

4.
袁溪 《思想工作》2005,(3):30-32
上世纪60年代,草原母亲用她博大的胸怀接纳了3000名上海汉族孤儿,用无私的母爱,含辛茹苦地把这些“国家的孩子”抚养成人。今天,远在南国的广东,有一群热心人组建了“草原爱心”助学活动,计划扶助3000名失学的草原孩子重返课堂,现已资助1300多名贫困学生。参与“草原爱心”活动的队伍由最初的几人壮大到现在的七、八百人,爱的火炬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手中传递,塞外、南国共同弹奏着爱的琴弦。  相似文献   

5.
徐然 《北京观察》2000,(11):46-47
母亲杨沫去世后,日子变得寂寞起来。此后,把看着她留下来的遗文、遗信,阅读着那些她对世事的洞察,儿女的关爱、友朋的亲情的文字,就有了一份特别沉静的体味。母亲平生写给我的信大约有三百余封,近20万字。还是在她生前的90年代初,某一日我告诉母亲,她写给我的数百封信大都保留着。听了这句话,母亲欢喜地眨了几下眼皮,对我说:“这辈子我光是看别人的信,我自己给人写了些什么,全记不得了,你把信拿给我看看!”于是,我把母亲那些写于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的使用不同纸张、不同笔墨,或是教诲、或是责备、或是  相似文献   

6.
60年代,或清晰或模糊。60年代,当世界从经济危机和二次大战的阴影中渐渐复苏,开始呈现出新的面貌,“披头士”的摇滚和“垮掉的一代”成为记忆的亮点。而对于苦难深重的中国来说,社会政治因素统治了生活的每一部分。尽管物质生活匮乏,人们的精神生活却相当充实,所以尽管在批林批孔、学工学农的环境中长大,这一代人都是充满激情、崇尚理想。“60年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激情的时代”。  相似文献   

7.
《漂泊中的坚持》是安顿的最新作品。凭借《绝对隐私——当代中国人情感口述实录》,安顿在上世纪90年代名噪一时,被誉为“中国第一位采访情感隐秘的记者”。如今,安顿和这类作品都不再那么火爆了,不过,对于安顿本人来讲,却还在不断“成长”。这种成长与她所接触的新的采访群体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8.
几年前,杨丹在韩国“洋插队”时,亲眼看到妇女吃饭不上桌子的情景,那一刻,她深为自己是中国女人而庆幸:饭桌上,中国女人总是与婆婆、老公一起比肩挥箸;看过的电影里也少不了“李双双”这样的“铁姑娘”,妇女能顶“半边天”是那个年代的骄傲。她们生活在一个力图干掉性别的年代里,虽然现在的中国女人重新露出了肚脐和香肩,但那份由来已久的“刚性”至今仍有弥散。  相似文献   

9.
几年前,杨丹在韩国“洋插队”时,亲眼看到妇女吃饭不上桌子的情景,那一刻,她深为自己是中国女人而庆幸:饭桌上,中国女人总是与婆婆、老公一起比肩挥箸,看过的电影里也少不了“李双双”这样的“铁姑娘”,妇女能顶“半边天”是那个年代的骄傲。她们生活在一个力图干掉性别的年代里,虽然现在的中国女人重新露出了肚脐和香肩,但那份由来已久的“刚性”至今仍有弥散。  相似文献   

10.
玲玲     
算一算,她应该有30多岁了,但只要一想起她,脑海里浮现的总是她7岁时的小模样。 60年代,我从电影学院毕业分配到北影厂,宿舍就在新外大街30号那有名的筒子楼里。这座楼建于1950年,青砖灰瓦,敦敦实实的楼房虽然普通得有“鸡窝”之嫌,却飞出了一串名声显赫的“金凤凰”:张平、陈强、陈佩斯、于洋、赵联、李百万、  相似文献   

11.
"最后的农民"与政府的乡村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今活跃在乡村田野里的大都是上世纪60年代及其以前出生的农民,60年代后期及其以后出生的农家子弟很多已脱离农业,他们成了“农民工”。“农民工”是从身份上定义的,即农民出身的工人。既然是工人,就不能把他们归为农民的范畴。因此,可以大胆地说60年代及其以前出生的农民,也就是35岁以上的农民很可能是中国“最后的农民”,即传统意义上的农民。随着这些人退出农业生产,中国的农村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因而政府的乡村政策要适应这些变化。一笔者之所以把35岁以上的农民称为中国“最后的农民”,主要基于如下事实:其一,农村外出务工的主体是35…  相似文献   

12.
沙林 《北京观察》2001,(9):12-16
“你如果要体会什么是沮丧,你就在春节前后到北京或广州的火车站去看看。一张张仓惶的脸在浩瀚汹涌的人群中涌动,你这时才知道了一个民族的伤口在哪里。”刚分到国家计生委的研究生小 M 对几位作家这样描述。中国人口的基数太大了,随便一个生殖波值就是成千万乃至上亿。有一天看到一个数字,令笔者一惊,在打倒“四人帮”后的短短25年间,中国新增了6.5亿至7亿人,这么短的时间,一切似乎还是在昨天,中国就增加了4个欧洲大陆的人,增加了一个60年代的中国——毛泽东60年代写诗“六亿人民尽舜尧”。那时中国就以人口  相似文献   

13.
“款姐”!与男人平分财富张纯自从党“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号召发出之后,中国大地上放心大胆去挣钱的人越多越多。80年代,“万元户”还是城乡百姓羡慕不已的富家。而在今天,真正的富豪已被注入了新的内涵。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正式登记注册的“百万富翁”已有500多个,实际上在民间远不止这个数。时下流行的顺口溜是这样说的:“万元户不算富,10万元刚起步,几十万元马马虎虎,百万元产才算真富。”虽然很多人想象不出100万元摞在一块有多大一堆,但中国的确掘起了一个富裕阶层。令人瞩目的是,在“大款”与“准大款”中,女性的身影不时闪现。“玩股”的女强人/100万港币点1首歌的诱惑赵怡绝对是那种有个性、敢于且发财欲极强的女性。1985年,她大学毕业在国家机关工作。轻松的机关工作使她对前途发出怀疑:莫非如此一生?她的大姐已到深圳,在信中描绘的生活令她向往不已。一年后,她停薪留职毅然南下,这在当时,是很需要些勇气的。在深圳,凭她的勤奋与善抓时机,渐渐有了一些积蓄。1987年,深圳发展银行公开在社会招股,许多人对此不持乐观态度,赵怡却认为时机正好,她拿出1万元买了500股股票,在随后的几年中,她又连续买进,手中持股逐渐增加。到1990  相似文献   

14.
她是中国首位国家卫生组织设立的“健康与人权”奖的获得者,她是最早揭开河南“艾滋病村”之谜并勇敢地说出真话的“中国民间防艾第一人”。 十三年来她一直为中国艾滋病人奔走呼吁,被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称誉为“独自在中国农村从事艾滋病预防宣传的女性活动家”。晚年她却远赴重洋,住进了纽约附近的一家临时寓所里。  相似文献   

15.
何标 《台声》2000,(12)
林海音是情系台海两岸的台湾作家,她的这个“情”是来自她心灵的、明确而理智的两岸观。她曾经说过,自己“比北平人还北平”;也说过,自己是个“番薯仔”。我们的父辈--老北京台湾人,往往自称是“番薯人”,因为台湾岛形似番薯,台湾人在历史上经历过任人宰割的心酸,所以都有着强烈的中华民族意识,有一颗中国心。   “台湾人就是中国人”、“中国是台湾的祖国”,这在老一辈“番薯人”心目中是毫无疑问的。所以当 1895年 4月 17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割台的《马关条约》时,在京参加会试的台湾举人和台籍官员痛心疾首地上书光绪,斩钉…  相似文献   

16.
《新东方》2006,(9):17-17
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和苏联关系紧张,有一次在一个外交场合,赫鲁晓夫有意刁难和奚落周总理,说:“周总理,我和你有一个重大的不同,那就是我出身于无产阶级,而相反,你出身于资产阶级。”怎料到,才思敏捷的周总理立即反击:“但至少,我们都有一点相同的地方。”赫鲁晓夫报以好奇的眼光,周总理继续说,“那就是,我们都背叛了原来的阶级。”另外,还有个周总理和基辛格“过招”的故事。当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访华时,曾给周总理出了一个难题,两人闲聊,冷不防基辛格出言突击:“我发觉我们美国人走路时总是抬起头,相反,你们中国人走路时,总喜欢低着头,…  相似文献   

17.
夏莉娜 《中国人大》2009,(11):45-46
她是著名的全国劳动模范。解放初期,她被誉为纺织女工的排头兵。1951年“郝建秀工作法”在上海推广时,她是学习得最早最认真的人。经她耐心细致的传、帮、带,她的小组里个个都达到了“纺织能手”的水平,成为上海市学习“郝建秀工作法”模范小组。20世纪50年代的大型纪录片《上海英雄交响曲》记载了众多的劳动英雄。  相似文献   

18.
刘半农先生三十年代写过一首《教我如何不想她》的歌,风行了北大、清华校园。歌词风格清新,朴实自然,意境纯美、第一段云:“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这歌词所创造的意境,使人仿佛看到了思念中的“她”那亭亭玉立、楚楚动人的身影,那似水如花的柔情。 三十年代的女子大多带着某种羞涩,有一种天然的纯情。  相似文献   

19.
她是一位“伟大的美国人”。这是已故的周恩来总理对美国进步作家兼记者艾格丽丝·史沫特莱(一八九○——一九五○)女士的赞语。这位从二十年代起在中国生活,工作达十二年之久的美国女作家,从一九二九年踏上中国的土地起,到一九五○年五月病逝英国伦敦。她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为中美  相似文献   

20.
青连斌 《人民论坛》2022,(23):60-64
“60后”是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群体。“60后”出生的年代,既是物质匮乏的年代,又是简单纯真的年代;“60后”成长的年代,既是改革开放的年代,又是多元文化相互激荡的年代;“60后”干事创业的年代,既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年代,也是各显神通、英雄辈出的年代;“60后”老去的年代,既是国家人口快速老龄化的年代,也是将要真正实现从家庭养老走向社会化养老的转型年代。“60后”群体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所作出的社会贡献也具有独特性。从“60后”中走出了“第一代农民工”;“60后”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60后”为执行国家人口政策作出了独特贡献。我们可以从生命历程与国家发展、时代进步历程高度契合的角度看待“60后”群体及其所作出的独特社会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