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宋建磊夫妇于1994年3月来到农三师伽师总场。来场第一年,他就大胆地在良繁站承包了54亩土地,一年下来净赚3万余元。这一年底,小宋夫妇落户伽师总场七连。到七连后,与小宋为邻的一位老人引起了小宋夫妇的注意。 老人名叫刘庆元,现已76岁高龄。1952年8月,在草湖的  相似文献   

2.
<正>俗话说:"女儿是父母的贴心小棉袄"。对于这句话,二师三十团七连89岁的老人何占立深有体会,让他感受到女儿般温暖的人,就是自家的邻居赵跃珍。从2001年起,赵跃珍无怨无悔地关心照顾这位与自己非亲非故的"老爸",这一照顾就是13个年头。1993年,22岁的赵跃珍随丈夫一起从四川来到了三十团七连参加工作,她承包了62.5亩土地,丈夫则在连队开拖拉机。何占立老人祖籍河南,当过兵,1955年进疆,没结  相似文献   

3.
正七师一三一团畜牧连连长阿满太·逊尔家是个大家庭,父亲逊尔,80多岁,是畜牧连的退休工人。兄弟姊妹6个,阿满太是长子。妻子巴哈提,畜牧连职工,儿子已工作,女儿在外地上大学。在畜牧连,大家都知道阿满太是一个有名的孝子,每天到父亲房里嘘寒问暖已是阿满太多年的习惯。一次老人卧病在床,阿满太全天守候在床边,悉心仔细地照顾老人,想方设法为老人求医问药,亲自为老人煎药、喂服,服侍老人,直到老人痊愈为止。老人逢人就夸儿子孝顺。在  相似文献   

4.
<正>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天气寒暑,在农七师一三0团团部共青镇的一条街道上,每天早上都可以看到一个40多岁的中年男子风雨无阻地匆匆走着,每天都可以看到他来到朝阳里小区一户人家后,首先吃力地帮助一位老人穿上衣服,然后来到厨房,熟练地烧上一锅大米粥,炒了两个小菜,将两位老人扶到桌前坐下后匆匆出门,向着距离团部一公里处的十七连走去。这位中年男子名叫周新义,两位老人分别是他的父亲周登芳和母亲刘瑞玉。1998年,75岁的周登芳突患脑梗塞,留下了半身不遂的后遗症,从此生活  相似文献   

5.
王前进是七师胡杨河市一二九团十三连职工,2002年与69岁老人钱有娣成为了邻居.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自打王前进和钱有娣老太太做了邻居后,王前进就把卸煤、担水、翻地种菜都揽下来,甚至老人生病住院都悉心照料,这份情一牵就是19年.  相似文献   

6.
张大玉是芜湖县六郎镇永和村一位已病退的女村干,2002年,她主动辞去一份轻松的工作和不菲的工资,来到镇敬老院悉心照料着16位孤寡老人的起居生活。两年来,张大玉年如一日,面对老人们的不理解和故意刁难,她毫不埋怨,不断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心慢慢感  相似文献   

7.
<正>说起农九师一六四团农七连职工田得江、乔传琴夫妇关心照顾老人孙老五的故事,还得从17年前说起。田得江、乔传琴夫妇是1993年从河南来农七连落户的新职工。初来乍到,夫妇俩承包种植土地没有经验,加之孩子小,夫妇俩常常是忙得团团转。这种情景被无依无靠过着了孤身生活的邻居孙老五老人看到了,当时身体还硬朗的他向这对年轻夫妇伸出了援助之手,他不时来到田得江、乔传琴承包的甜菜地里,现场向他们传授看苗追肥、适时灌水、  相似文献   

8.
正4380个日日夜夜,从63岁到75岁,农五师八十八团七连退休职工李世民,一个身材矮小、体质瘦弱、头发花白的老人,12年里对瘫痪老伴不离不弃、相伴相守、悉心照顾的事迹被熟知他的人们传颂并感动着。那是2000年的一个夜晚,李世民56岁的老伴张府姐突发高血压导致休克,待送到医院后,医生告诉说:"人已经救不过来了,  相似文献   

9.
在二师二十一团六连,一提到肖家恩家,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他们夫妻恩爱,互相提携,尊老爱幼,热心助人,百岁高龄的老人安享幸福晚年生活,他们用生活、工作中平平凡凡的事、点点滴滴的情诠释了家作为爱的港湾的真谛,受到了单位领导和职工的一致好评。今年48岁的肖家恩,2000年从老家来到二十一团六连,一直和今年满100岁高龄的父亲住在一起。儿子儿媳去年刚  相似文献   

10.
正2008年之前,他是十四师二二四团三连的一名职工。2008年以后,从班长、副连长、指导员一直到今天的党支部书记,过玉朝走过的是踏实奋斗的人生。当干部的八年,他待过三个连队。2015年6月,二连两个干部辞职,干部中的"老人"几乎全部更换。过玉朝临危受命来到二连。初步了解情况后,他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现有班子中5个干部都是新来的,不了解情况就大大增加了开展工作的难度。他第二  相似文献   

11.
<正>张爱枝和丈夫王伟都是农一师二团七连职工,他们有一个温馨的家庭:一双老人和两个孩子。公婆今年都是75岁,两个老人都是高血压,经常发病,全靠张爱枝照顾,稍有异样,张爱枝就带老人检查、住院,喂饭服药。2006年6月30日,公公王星郎发病,因血压高造成摔跤致使股骨头骨折。住院期间,老人伴有高烧,神志不清,致使大便秘结。  相似文献   

12.
正张巨是二师三十团七连的一名普通职工,今年36岁,家中6口人。近几年,他和父母、爱人辛勤劳作,靠团场的好政策,一边种地,一边养猪,还在团部农贸市场租了个摊位贩卖蔬菜,成为七连家喻户晓的致富明星。种棉花掘到第一桶金2003年,20出头的张巨和父母从四川老家来到三十团二连,投奔自己的二叔,二叔张勇在二连承包了100余亩棉花地,建了一个小型养猪场,还在团农贸市场经营一个卖肉的摊位。  相似文献   

13.
1994年春天,齐瑞丽与丈夫陈三帅领着4岁的女儿陈文静,从河南来到农七师一三○团七连,当年他们承包70亩棉花,从春耕到春播,从放苗到管理,辛勤劳作了一年,收获  相似文献   

14.
读者来信     
病退前公示应增加内容编辑同志: 病退前公示是劳动及社会保险部门向社会公示批准病退人员的一项工作, 以便接受社会监督,提高病退的透明度。但近年来病退前公示内容过于简略,有许多事项和情况未能公示清楚,如同一团迷雾,难以识别“庐山真面目”,让人费解,难以琢磨。  相似文献   

15.
"十年了,每天和老人相处已经习惯了,现在一天见不到老人都要打电话问问老人在何处."2月26日,正在为孤寡老人何占立打扫房间的二师三十团七连职工赵跃珍说. 何占立老人时年88岁,随着年龄的增长,腿脚不听使唤,眼睛看东西也比较模糊,一个人住在一个破院里,无儿无女,生活上得过且过衣服破了没人补;吃了这顿懒得做下一顿,日子过得那真是可怜啊!  相似文献   

16.
正军旅作家历经20年心血磨砺,重现东北14年抗战残酷真相——"妇女团"里的"假小子"离休前任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胡真一老人,1920年出生,老家是奉天省凤城县胡家堡子,七岁时随父母走北荒,来到吉林省林口县(今属黑龙江省)后刁翎镇落脚。胡真一从小性子刚烈。她十二岁  相似文献   

17.
<正>在七师一三一团畜牧连,有一位孝老爱亲、无私奉献,维护民族团结的好党员,他孝敬老人,关心家人,帮助困难职工。为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美好的多民族连队,带领职工致富,辛勤努力地工作。他就是今年49岁的畜牧连哈萨克族连长阿满太·逊尔。阿满太的家是个大家庭,父亲逊尔,80多岁,是畜牧连的退休工人。兄弟姊妹6个,阿满太是长子。妻子巴哈提,畜牧连职工,儿子已工作,女儿在外地上大学。每天到父亲房里嘘寒问暖,已是阿满太多年的习惯。他深知老人最怕寂寞,他经常陪父亲打牌,陪父亲聊天,买父亲想要的,做  相似文献   

18.
正一套90多平方米的楼房,讲究的装潢,新颖的家具样样俱全,夫妻恩爱,女儿学习成绩优秀,一家人其乐融融,这就是农二师三十团七连职工李庆明家庭的真实写照。李庆明是一名党员,他于1998年从四川来到七连承包了120  相似文献   

19.
<正>现年49岁的任琼华于1988年和丈夫从四川巴中来到二师三十四团七连承包土地,在七连她干了12年,没有一年亏损过,年年被评为团场的先进生产者。1997年初的一天,在机务上工作的丈夫苟红军回家告诉任琼华:团里动员机务工人买断机车,今后机务工人得自谋生路,他以后得和妻子一起种地了。"那你们的链轨拖拉机谁买了?"任琼华问他。  相似文献   

20.
唐金菊是农三师四十八团七连的一名普通职工,也是一个能干的女人。在农业土地承包中,她率先两费自理承包棉花地,多次被团评为“先进生产者”“十佳”致富能手。 唐金菊1992年与丈夫来到四十八团七连落户,陌生的环境、艰苦的条件曾使她忐忑不安。七连领导的热情和关心使她放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