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896年5月,李鸿章在赴俄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期间,与沙俄政府签署了一项秘密条约,史称《中俄密约》。《密约》在俄清结盟御日的名义下,实际上把修筑中国东北铁路的主权出卖给了沙俄。《密约》是中俄关系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拟透过《密约》的由来和交涉过程,考察它所反映的当时中俄关系的实质,以及它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恶浪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2003年《美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使得新加坡的知识产权保护整体水平大大提高,并对东盟其他国家产生了示范效应。正在谈判中的美-泰自由贸易协定的知识产权条款不会出离于以美-新协定为代表的美国近年来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内容,自由贸易协定已经成为美国在东盟国家推行高标准知识产权保护,出口美国特色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30年代,中(苏)俄之间因为历史的遗留问题,爆发了“中东路事件”。本来,这个事件是国民党南京政府为了反苏亲西方帝国主义,打着“民族主义”的旗号挑起的。当时的中共中央在策略上应该揭穿国民党的阴谋诡计,但是当时的“左”倾中央却从“国际革命”的立场出发,提出维护(苏)俄国家利益的口号;相反,陈独秀则清醒地看到了“中东路事件”背后的企图,根据形势提出了恰当的口号。结果,引起陈独秀与当时的中央在“中东路事件”上的争论。  相似文献   

4.
戈尔巴乔夫1985年3月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以来,特别是1987年11月他用英、俄两种文字同时在美国和苏联出版发行了《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以后,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研究他政治活动及其理论著作。现将西方一些国家评析戈尔巴乔夫及其改革与“新思维”的主要观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中俄关系的特点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值中俄建交55周年之际,俄罗斯总统普京于2004年10月14-16日应邀对中国开始了其第二任内的首次访华之旅。两国元首签署了《中俄联合声明》,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实施纲要(2005年至2008年)》(以下简称《实施纲要》),认为该纲要对未来几年两国落实上述条约,深化和扩大各领域合作,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向前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两国外交部长14日在北京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以下简称《补充条约》)。《实施纲要》和《补充条约》是两国关系史上的一个重…  相似文献   

6.
美国中东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代替英、法成为操控中东事务的主要超级大国。确保中东地区远离苏联阵营,确保西方国家在中东的石油利益,一直是美国中东政策的重要战略和政策目标。然而,9.11事件的发生使中东伊斯兰地区被美国视为当今世界滋生恐怖主义的“温床”。经反复酝酿和策划,美国抛出了“大中东计划”,力图通过“民主改造伊斯兰世界”来达到消除恐怖主义和维护美国在中东地区的霸权优势的目的。这种“民主改造中东的新战略”,必将带来地区政治和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货物贸易协定》和《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争端解决机制协定》的签订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真正运作奠定了法律基础.广西毗邻东盟国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这些规则的正确运用,将对广西经济贸易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科技合作中的知识产权归属是指合作成果及其产生的知识产权权益在合作方之间的分配。由于中俄两国知识产权归属制度的差异,中俄科技合作双方如果在合作协议中对此规定不明确,往往会产生知识产权归属争议。我国十分重视国际科技合作中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一方面通过与俄罗斯谈判签订科技合作协定,提出处理两国科技合作中知识产权归属问题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同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及示范法指导国际科技合作活动,从而形成了我国解决国际科技合作中知识产权归属问题的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9.
长城抗战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军队在华北进行的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役。长城抗战虽然以《塘沽协定》的签订而结束,但它在14年的抗战历史中的历史意义和地位确实不容抹杀。长城抗战不光有许多教训可总结,更有许多积极的东西值得我们认识和发扬。  相似文献   

10.
2006年4月24日至26日,由俄罗斯总统办公厅举办的“政府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的作用”研讨会,在莫斯科举行。此次研讨会是中俄两国互办“国家年”活动的重要内容。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院长华建敏出席了研讨会开幕式并致辞。人事部部长张柏林、驻俄大使刘古  相似文献   

11.
苏联解体后,根据邓小平外交思想,处理中俄关系要从国家战略利益出发,不以意识形态划线,不干涉内政、尊重俄罗斯人民的选择,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中俄睦邻友好关系.我作为中国政府特使赴俄谈判,顺利达成协议,解决了中苏关系的继承问题.  相似文献   

12.
试析艾森豪威尔主义的出台及实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命名的美国新中东政策——艾森豪威尔主义,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冷战宣言书,它的出台不仅与当时的时代背景——苏伊士运河危机后中东形成的“权力真空”,遏制苏联的需要,中东石油资源、战略位置的重要性有关,更有美国自19、20世纪之交形成的“门户开放”政策有关。可以说,“门户开放”是艾森豪威尔主义出台的深层原因。艾森豪威尔主义在其出台后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内,就在约旦、叙利亚和黎巴嫩三国应用了三次。  相似文献   

13.
苏联解体以来,俄萨哈林地方行政当局及当地民众对俄日领土问题表现比较激进。萨哈林地方当局在坚持“主权”原则下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日本经济援助对萨哈林地区的吸引力与萨哈林地方层面对日排斥力同时并存。  相似文献   

14.
目前,要使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制度更加扎实地向前推进,需要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因此,要着重明确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签订集体合同是《劳动法》赋予职工及其代表工会的一项重要权利《劳动法》的基本立法宗旨是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了从整体上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劳动法》第33条规定:“企业职工一方面与企业可以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签订集体合同。”“集体合同由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签订;没有建立工会的企业,由职工推举的代表与企业签订。”《劳动法》这一规定,明确了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签订集体合同是《劳动法》赋予企业职工及其代表——工会的一项  相似文献   

15.
今年8月,苏联公布了供全民讨论的《党在目前条件下的民族政策(苏共纲领)》,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坚持苏维埃联邦制。纲要指出,苏维埃联邦制有“巨大的潜力”,应当“充分地利用它”,“巩固多民族的苏维埃国家”,但要“更新联邦”,“保障满足各民族多种多样的需求”,“为民族的自由发展开辟天地”。为此,要签订新的联盟条约和通过新宣  相似文献   

16.
签订集体合同是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关键。为了帮助、指导基层工会与企事业签订好集体合同,依据《劳动法》和劳动部《集体合同规定》,“劳动部关于进行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试点工作意见”,全国总工会关于“工会参加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试行办法”,结合我区的工作实际,拟定如下操作程序,以供参考。一、成立由党政工组成的签订集体合同领导小组3—7人;二、认真做好签订集体合同过程中动员、宣传工作;三、三资企业推荐产生企业、工会对等协商谈判代表各3—5人,明确双方首席代表或委托人,指定双方记录员;  相似文献   

17.
在境外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部队的特权与豁免以及法律责任问题,事关实施兵力行动的合法性、作战效能和参战官兵的权益。我们应当在适当时机与有关国家展开谈判,协商签订《部队地位协定》,为未来在境外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奠定国际法基础。在国内法层面,应尽快出台《多样化军事行动法》或者《兵力使用法》,使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部队做到有法可依。  相似文献   

18.
苏联《近代史与现代史》杂志1989年第5期上发表了康斯坦丁·伊万诺维奇·科瓦利的长篇回忆文章《斯大林与周恩来的莫斯科会谈(1953年)及赫鲁晓夫与毛泽东的北京会谈(1954年)》。该文作者曾任苏联外贸部副部长及苏联国家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主席。他当时担任了周恩来访苏及赫鲁晓夫访华的主要接待、陪同、会谈和具体协定的谈判工作。在这篇回忆文章里,科瓦利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对这两次会谈内幕及谈判过程作了详细的叙述。现将主要内容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19.
最惠国待遇原则及国民待遇原则是 GATT/WTO协议的基石 ,但是为了维护本国的卫生安全 ,在《SPS协定》中允许成员方对这两项非歧视性义务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偏离。本文首先阐述了最惠国待遇及国民待遇原则的概念 ,接着对《SPS协定》在 GATT/WTO协议中的地位及其与 GATT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最后结合 WTO中的具体案例 ,集中论述了最惠国待遇原则及国民待遇原则在《SPS协定》中的适用情况 ,详细分析了这种“较软的”最惠国待遇及国民待遇义务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新作《改革与新思维》,在1987年11月,以俄文和英文两种版本公开出版。全书集中阐述了他对苏联国内改革和当代世界形势特点和国际关系的“新思维”。 戈尔巴乔夫在论述苏联国际问题的“新思维”方面,谈到了苏联与各国的关系。在提到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时,他说“苏联以坦率的自我批评精神评价了过去,并对社会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