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抗战时期,苏联基于国家利益要求与和平外交政策的指导,在发展中苏国家关系的同时,不断调整对中共的政策。抗战之初,苏联在舆论和道义上给予支持,但拒绝军事援助,并要求中共对国民党进行妥协退让。苏德战争的爆发前后,苏联再三要求中共“武装保卫苏联”,赞扬和支持解放区战场。抗战胜利前后,苏联承认国民党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同时极力贬低中共。这些政策,客观上支持和援助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卫战争,也表现出苏联大国沙文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倾向,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为中国革命带来了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2.
说“耻”     
说“耻”丁凤麟最近,在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之际,"毋忘国耻"4个血写的大字,以其震撼人心的历史穿透力,正告国人居安思危,开拓进取,重振雄风。所谓"国耻",指的是失却民族独立、国家主权乃至领土完整之国家所蒙受的奇耻大辱。八年抗战中民族精英们呼唤的"毋忘...  相似文献   

3.
刘勇 《前沿》2010,(7):20-24
维护政治稳定是民族国家在推进政治现代化进程中所追求的最高政治价值。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和社会转型的发展。我国社会出现了因利益过度分化产生的不稳定因素,使得政治稳定面临新的、严峻挑战。通过利益整合来积极寻求转型时期利益分化与政治稳定之间的一种和谐互动,无疑是当前化解利益矛盾,消除稳定隐患,巩固执政基础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4.
《前进》2015,(9)
<正>中国革命实践表明,政权建设是革命之根本问题;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既是政权建设本身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这一根本问题的前提与基础。我国抗战胜利也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关头力挽狂澜,在艰苦卓绝斗争中不断胜利,无一不是加强政权建设、特别是高度重视发展基层政权的结果。深入探讨基层政权建设,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对于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对于贯彻"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实施治国理政全新布局,都有  相似文献   

5.
扶小兰 《求索》2013,(1):89-92
大后方抗战歌谣是战时后方民众革命心声和思想情感的概括和反映,也是后方民众同仇敌忾、抗日救国的革命斗争历史的记载和写照,真切地反映了他们对民族观念、国家意志的认同、内化与自觉践行的心路历程与实践轨迹;正是承载这种记录和反映的歌谣,进一步促进了大后方乃至全中国民众的民族觉醒与抗战意志,从而为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社交"隔间化"现象出现的最重要的社会动因来自于社会分层与社会利益的分化。社交"隔间化"不仅代表着主流文化在网络结构中的价值认同分化,也预示着主流文化的主导性在自我与大我之间正遭遇关系重构。为此,要增强文化自觉,搭建包容、互利、互促的沟通之桥,以此消除认知壁垒,激发价值认同,形成交往互信与互利的向心力。  相似文献   

7.
刘岩 《前进》2005,(7):19-22
今年是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众所周知,八年抗战中存在着片面抗战与全面抗战的两条抗战路线。片面抗战即政府抗战,全面抗战即全民族抗战。政府抗战的第一枪在卢沟桥打响,而全民抗战是从何时何地开始的,似乎尚无定论。抗日战争是一场弱国反抗强国入侵的民族解放战争,正确的抗战路线和战略方针,是取得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然而,面对强敌肆元忌惮的侵略,中国共产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一场反侵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赢得抗战胜利的法宝之一。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者宋庆龄,对通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她和中国共产党一起致力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大力宣传和坚决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力争取华侨和世界人民的广泛同情与支持,为挽救民族危亡、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战斗力、夯实抗战的物质基础及群众基础发挥了独特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黄埔》2021,(1)
正自从十年前开始参与关爱抗战老兵活动,关注正面战场抗战历史以来,我一直认为:大至国家民族,小到黎民百姓,能享受现在安逸祥和的生活,那是拜70多年前那场全民抗战胜利所赐,365万忠勇将士的牺牲(其中作战伤亡3227926人,军中病亡422479人),才使中华民族与亡国灭族之灾擦肩而过。70多年来,  相似文献   

10.
尊敬的抗战老战士、老同志、姐妹们、同志们: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也是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走向和平60周年。在这个全世界都无法忘怀的重要时刻,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涌动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充满对革命先辈的敬佩与感激。今天,我们在这里聚会,纪念在那场伟大胜利中作出卓越贡献的中华儿女,缅怀无数为民族独立、国家荣誉而英勇奋战的抗日英雄和革命先烈。伟大的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近代中国由衰败走向振兴的一座里程碑。6年局部抗战,8年全民抗战,中国以伤亡3500万巨大的民…  相似文献   

11.
利益分化与冲突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矛盾最广泛、最深刻的表现。伴随社会转型和改革深化所带来的社会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社会利益分化与冲突现象日渐凸显.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利益冲突的特点、分析其根源、提出协调利益冲突的思路.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国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等八个民主党派,大多数是抗日战争时期或抗战胜利之后形成的。我国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一部分从地主阶级分化出来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分子,以及同这些阶级、阶层相联系的知识分子。总的说来,他们属于民族资产  相似文献   

13.
在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回顾和总结那段历史,研究抗战精神,清晰解构抗战精神的生成、内涵、构成、历史特征和时代意义等因素,对于继承传扬先辈的精神财富、激发民族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是一场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阶段.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时刻,回顾这场民族解放战争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其目的不仅是为了缅怀先烈,崇敬先辈,更重要的是要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奋斗历史,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进一步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为实现祖国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  相似文献   

15.
张宝成 《前沿》2011,(5):161-164
民族与国家是两个相伴而生、相互依存、互动发展的孪生体,也是两个利益和要求并不完全一致的政治实体,二者既有利益的一致性,也有各自特殊的利益诉求。在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促进民族与国家的共同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大局,是每个多民族国家所面临的至关重要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国家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邓小平认为,人民团结是国家和谐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相适应是国家和谐的核心,社会稳定是国家和谐的标志。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随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各阶层出现分化,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日趋加剧;生产力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使得现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已经出现了不和谐的地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稳定的压力越来越大。要实现国家和谐,必须在现有的体制框架内通过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调整利益关系,保证人民大众的利益,让改革开放的成果人民共享,实现人民团结;必须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之与现实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必须正确划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提升化解不稳定因素的能力,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7.
杨丽  朱瑞 《思想战线》2000,26(2):5-7
在世纪之初,自然资源富饶的边远民族山区尚存有绝对的、极端的贫困现象,同时居民收入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化,与全国总体迈入小康生活水平相比仍处于相对贫困中等特点,要进一步发展,根据其自然资源、自身特点和所处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关键在于市场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钱占元 《思想工作》2004,(12):44-45
1975年1月13日,周恩来总理抱病,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完生前最后一次《政府工作报告》后,小组讨论会上向各位代表披露了乌兰夫在抗战胜利后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即没放一枪一弹,没费多长时间就解决了一个分裂祖国的“内蒙古共和国”及其“临时政府”。他赞誉乌兰夫解决民族问题的高度智慧和英勇无畏的精神,称这是内蒙古革命史上的“单刀赴会”,是对乌兰夫民族工作卓越成就的充分肯定。抗战胜利后的内蒙古形势1945年9月,内蒙古草原欢庆抗日战争胜利的喜庆气氛,为深受日本侵略者蹂躏的蒙汉各族人民梦寐以求的民族解放、国家…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和日本之间爆发了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两场大规模战争。从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到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中国国民的国家意识逐渐觉醒,民族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此基础之上中国人民还选择了一条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的发展道路。这些成为中国从甲午之败到抗战之胜的关键转变。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我国社会阶层出现了分化,旧的阶层结构在瓦解,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涌现。当前,我们正面临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考察这种阶层分化现象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就显得十分必要。笔者认为,从总体上说,阶层分化是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的。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分工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阶层分化的主要趋向是多元化,多元化的阶层结构意味着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利益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安宁。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的结果必然是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