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文平 《创造》2021,29(4):60-65
自从人类进入民族国家以来,无论是单一民族国家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始终面临着族际政治关系建构与整合的问题.单一民族国家,族际政治关系建构与整合更多偏向于本国民族与国外民族之间的关系.而统一多民族国家,不仅要建构和整合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政治关系,更要处理好国内多民族与国外民族之间的政治关系.相较于单一民族国家的族际政治关系建构与整合,多民族国家的此项工作显得更加复杂和困难.  相似文献   

2.
谢本书 《思想战线》2007,33(6):110-112
自古以来,世界就是由多民族、多国家构成的,中国则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正是因为世界各国大多具有多民族的特点,因而,无论哪一个国家,只要是多民族构成的,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会制定和实施自己国家或地区的民族政策。民族政策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依据自己不同的民族构成和各自的历史民族文化传统,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制定和实施一定的民族政策,对国家和地区是否繁荣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中国历史上民族政策的基本特点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一部中国通史就是一部多民族共同开…  相似文献   

3.
当代多民族国家一体化建构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它的实质是解决多民族国家内的不同民族(族群)超越民族底线的政治认同问题,它要求以认同性政治建构、合法性政治建构、渗透性政治建构、参与性政治建构以及分配性政治建构为途径,培养国内各民族(族群)的国家公民意识,其核心是要求各族群融入一个国家民族(国族)之下.  相似文献   

4.
政党是现代政治体系的中心,在现代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共产党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主导型力量。而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在民族地区通过各种政治整合实践有效地推动了少数民族的政治发展,促进了多民族国家整合的实现,有效地保证了民族地区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其中,中国共产党在西南民族地区分别通过民族调查和识别、培养民族干部、实行民主协商和建立民族区域自治等多种方式和措施,为顺利实现多民族国家整合提供了话语体系、治理结构、价值理念与制度基础,进而成为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经验之一。  相似文献   

5.
赵鹏 《思想战线》2011,(Z1):42-45
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整合既是多民族国家内部发展的需要,亦为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理想的现实要求。在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视角下,借"民族"的政治性解析多民族国家与民族国家的辩证关系,阐述"多民族国家"民族整合的必要性,并进一步探讨了多民族国家民族整合以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政党是现代政治体系的中心,在现代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共产党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主导型力量。而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在民族地区通过各种政治整合实践有效地推动了少数民族的政治发展,促进了多民族国家整合的实现,有效地保证了民族地区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其中,中国共产党在西南民族地区分别通过民族调查和识别、培养民族干部、实行民主协商和建立民族区域自治等多种方式和措施,为顺利实现多民族国家整合提供了话语体系、治理结构、价值理念与制度基础,进而成为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经验之一。  相似文献   

7.
张会龙 《思想战线》2012,38(4):141-142
一、国家认同的研究缘起:从社会学到政治学国家认同问题,主要起源于西方社会学家对本国内不同族群与国家的情感、与国家的关系和独特的族群文化的研究。20世纪初期,汤姆士、涂尔干、马克斯·韦伯等人对民族、种族之间的关系以及民族(种族)与国家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美国社会学者罗伯特·帕克和露丝·本尼迪克特等,构建了一套种族关系周期理论,提出族群之间文化上的差异是社会性的而非生物性的观点。①20世纪60年代以后,多民族国家或者多民族社会内部的各个民族群体对国家的认同问题,少数民族与主体民族之间的关系演变问题以及民族关系的总体发展趋势问题,成为西方学者研究的热点领域。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  相似文献   

8.
周平  白利友 《思想战线》2012,38(4):26-32
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及认同政治是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与单一民族国家相比,多民族国家是由多个民族共同构建的国家共同体,具有民族构成复杂、民族边界与国家边界不尽一致、国民身份多重等特点。但总的来说,民族与国家是相互依存的。多民族国家的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会形成对特定对象相对稳定的政治认同,这种认同纷繁复杂,其间充满了博弈、面临着挑战。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政治作为一种通过一系列的认同建构及建设来整合社会资源、追加合法性及寻求支持的政治实践,有着自身特定的内涵——它在政治上强调共同体、合法性与向心力。  相似文献   

9.
论多民族国家的族际政治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民族国家是生活着多个民族的国家.族际关系对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具有根本性的影响.如何将多个民族整合于统一的国家共同体中,是多民族国家面临的基础性的政治问题.多民族国家必须给予族际政治整合以高度关注.而多民族国家的族际政治整合存在多种价值取向的选择,但"求同存异"较为合理.在具体的族际政治实践中.多民族国家可以通过制度机制、政策机制、政党机制、意识形态机制、民族工作机制和国民教育机制来达成族际政治整合的目标.但具体的族际政治整合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相似文献   

10.
政治整合是当代多民族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政治整合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实现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而就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当代学者在此问题上进行了不同的探讨,主要存在两大方面:制度路径和国家性路径。就前者而言,涉及威权主义政治整合和民主政治整合路径;就后者而言,主要涉及国家的合法性、治理能力和重叠共识的形成与引力作用。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整合不仅需要制度建构,更重要的是要有国家建设。也就是多民族国家在制度建构的同时,要从国家性,也即国家能力和内涵性关系建构上夯实制度存在的基础,从而保证国家的政治整合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多民族发展中国家加强国家建设,并不是否定民主建设。国家性建设只有和民主建设结合起来,多民族国家的国家性才能获得更为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族群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概念,学术界多有争论,其中重要的争论点是关于族群划分、族群认同以及族群互动。论文从梳理国内外族群相关理论入手,探讨重庆民族地区族群互动的特征、模式及其与社会和谐稳定之间的关系,以期在分析重庆民族地区族群互动的社会意义的基础上,把握民族互动的基本规律,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表现出复杂化的特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亟待整合。在充分认识与把握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批判性地借鉴美国等多民族国家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探索符合中国国家发展战略要求的新的整合路径,有利于维护各民族的权益,维护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周玉琴  宋鑫华 《前沿》2010,(3):81-85
民族区域自治是多民族国家的一种政策选择,它以国内各民族的平等、和睦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多民族国家的建构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需要极具渗透力的制度保证,又需各民族对政治权力的共同参与、分配,借以扩大多民族国家的合法性基础及其持续的社会与政治稳定。本文试从政治学的视角来探讨民族区域自治的溯源、民族政治体系建构以及政治价值蕴意等,以期求证民族区域自治对多民族国家内政治秩序的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14.
浅探民族地区党的建设的基本特点和基本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浅探民族地区党的建设的基本特点和基本经验启东明民族地区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党的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辽阔的民族地区,地广物博,是我国自然资源的富集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  相似文献   

15.
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要形成团结、和谐的多民族社会结构,合理消解民族问题意义重大。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作为一种创新的社会结构,其核心在于通过强化族际间关联度和平等度,推动形成更融洽的民族团结。贵州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共有54个民族以大杂居和小聚居的形式居住其间,民族区域内封闭与交往并存,民族文化中个性与共性并生。为此提出贵州构建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路径以强化民族交流、促进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16.
比利时1830年独立建国,实施单一制,以法语为官方语言,20世纪70年代为解决国内地区民族分离问题实行族群联邦制。然而,族群联邦制并未解决困扰比利时的国家整合问题,反而进一步加剧了弗拉芒地区的独立倾向。该研究尝试超越制度主义范式局限,从历时和共时视角剖析比利时族群联邦制的生成和运行,探究导致国家民族共同体构建困境的深层机制。族群联邦制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相关国家是否经过真正意义上的内生性国家建构,国家民族共同体能否在单一性和多元性之间达成均衡,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比利时族群联邦制的危机归根结底在于超越族群分隔的包容性国家民族共同体的缺失。两大主体民族——瓦隆和弗拉芒之间从建国前到建国后,自始至终缺乏保证联邦制健康运行的“联邦共同意识”。  相似文献   

17.
当前,改革之风吹遍祖国大地,从经济体制的改革扩展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交往方式和消费方式等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每一个人和每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都面临着挑战和冲击。而改革对于民族生活方式的冲击和影响,更与一个民族的发展进步和繁荣富强息息相关。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研究我国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现状和特点,对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对于民族团结和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途径探析:一个比较的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培育民族共有精神对多民族国家具有重要的社会政治意义.它可以有效提升各民族的政治认同和国家意识,增强他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结合国外的经验与教训,我国应以凝聚和整合为目标,注重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大众传媒、社会团体、宗教精英的积极功能,并制定合理的文化发展战略来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9.
客家土楼:家园遗产的表述范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培育民族共有精神对多民族国家具有重要的社会政治意义.它可以有效提升各民族的政治认同和国家意识,增强他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结合国外的经验与教训,我国应以凝聚和整合为目标,注重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大众传媒、社会团体、宗教精英的积极功能,并制定合理的文化发展战略来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0.
市场经济与民族地区的文化价值观念转变张克武我是国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问题处理得如何,自古以来都关系到国家衰盛与分合,关系到各族人民的命运。几十年来的革命和建设,民族地区同全国一样,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实现各民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