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锦涛应对气候变化思想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他强调指出,应对气候变化由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也是展现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必然选择。为此,应对气候变化要采取综合措施,要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战略任务,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强法制建设,推动应对气候变化走上法制化轨道;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开展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适应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福建是气候灾害较多的省份之一,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将呈增多趋势,对经济社会发展、自然生态系统等产生重大影响。文章在分析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对福建影响的基础上,从提升重点领域适应能力、敏感区域适应能力以及适应气候变化的基础能力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党课》2010,(2):14-15
全球气候变化,南北极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现象增多,这些似乎离我们的生活总还有一点距离。但专家提醒,全球气候变化已在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要遏制这一趋势,每个人都应选择“低碳生活”。何谓“低碳生活”呢?  相似文献   

4.
“珍视‘三江源’的环保吧.那里的生态安全关乎着全球的气候变化!”这是一个国外人士发出的声音。  相似文献   

5.
西部黄河源区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先说明了西部黄河源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及生态现状 ,分析了其脆弱的原因。然后探讨了目前本地区出现生态恶化的影响因素 ,认为本地区的生态恶化是由人为不合理活动及气候变化引起的 ,元凶是气候变化 ,人为活动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最后讨论解决目前黄河源区生态困境的对策 ,认为为了改善本地区的生态环境 ,除了增加投入 ,完善法制 ,搞好宣传外 ,抢救性措施如建立生态保护区等长远措施以及改进当地人民的生产方式也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正>为应对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社会生产向低碳经济转型、人类生活向低碳生活转变,已是大势所趋。所谓低碳生活,就是指人们生活作息时所  相似文献   

7.
《共产党人》2012,(3):8
正近年来,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和农业生产产生了重大影响。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2008年6月,利用全球环境基金赠款适应气候变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简称"GEF项目")开始实施。1.强化有效适应性措施,改善生活生产条件。截至2011年7月,宁夏GEF项目示范区共完成沼气示范工程建设80座,集雨水窖446处,集雨16520立方米,  相似文献   

8.
草原是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赤峰市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农牧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近些年来,由于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加上部分地区满负荷、超负荷的开发利用,部分草原生产功能逐步弱化甚至丧失,生态环境恶化。进一步加强草原生态建设和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9.
践行科学发展 应从低碳生活开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主席在今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讲话,明确表示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切实努力”,同时强调中国将进一步采取四项强有力的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其中之一就是“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实践证明:发展低炭经济不仅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转变发展方式,确保能源安全,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途径。发展低碳经济,应从低碳生活开始。  相似文献   

10.
浑善达克农牧复合区生态劣化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内蒙古农牧复合区之一——浑善达克农牧复合区为研究对象,借鉴现有草地、沙地生态系统破坏与恢复治理方面的基础研究成果,深入分析了生态劣化的原因,认为人为干扰是造成该地区生态劣化的主要原因,气候变化只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内蒙古浑善达克农牧复合区生态恢复和治理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高紫愔  王然 《求实》2013,(Z1):67-68
<正>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即使人类曾经引以为豪的高速增长或膨胀的GDP也因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而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12.
董岩 《理论学刊》2015,(12):95-101
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目的蕴含着应对气候变化法律特殊的价值定位与目标预设,为立法者开展气候变化立法活动提供明确的方向选择和规范设计指南。不同的立法目的理论廓清了气候变化立法的逻辑规则,为气候变化立法提供应然的制度模式,证成了气候变化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设定了实证规范的法律解释标准。综合性的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应当以"预防气候变化风险,适应气候变化影响"、"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保障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为其目的体系。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目的外在表达的载体,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法》立法目的条款的法律定位应当在立法目的多元论的指引下,发挥立法方向选择、行为规范指引、解释标准厘定等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宁夏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过程中,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过程,通过实施防沙治沙、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禁牧封育、湿地保护、生态移民、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实现了治理速度大于扩展速度的历史性转变,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  相似文献   

14.
你低碳了吗?     
《江淮》2010,(11)
<正>低碳生活要求人们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它提出了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  相似文献   

15.
陈竟 《党的建设》2010,(6):31-32
低碳经济,是一种发展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说,低碳经济的提出,折射的是人们因气候变化对未来人类生存环境的焦虑和担忧。这一理念,是提倡人类以低能耗、低污染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替代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种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为了让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在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议题尤其是全球气候变化应对和推进可持续发展上的系列阐述,数量众多、持续时间长,不仅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而且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或维度。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理念基础,共谋、共建、共享是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中国致力于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等主要理论,构成了新时代中国对全球环境治理话语与制度构建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刘宁 《求是》2012,(2):57-59
水文学是研究自然界水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边缘学科。今天,水文学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水文事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事业。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日趋明显、经济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以及水资源条件的深刻变化,我国水  相似文献   

18.
冯学娟 《共产党人》2010,(11):23-25
低碳英文为low carbon。意思是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即使人类曾经引以为豪的高速增长或膨胀的GDP也因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而大打折扣。2009年9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时指出,中国将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我国抓住机遇,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积极探索低碳发展模式。自2009年以来,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迅猛,成为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一个亮点。本刊特别策划,发布一组有关低碳经济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所致跨界损害赔偿责任的法律问题日益凸显,而目前在气候变化领域,国际条约体系并不能有效解决该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考察国际法的无危害规则和国家责任规则在气候变化跨界损害和赔偿领域的适用性及借鉴跨界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的国际法惯例,探讨分担和转移气候变化所致损害风险责任机制。  相似文献   

20.
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这是中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大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庄严承诺,也为未来青海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