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惜福     
《曾国藩家书》中,可以看到这位“手柄三军,声播八域”的清王朝重臣,在宦海沉浮中很注意“惜福”。道光二十四年,曾国藩在给祖父母的信中说:“我家气运太盛,不可不格外小心,以为持盈保泰之道……好处太全,恐盈极生亏。”为此,他要求家人“讲求惜福二字之意”,  相似文献   

2.
毛梦溪 《人民公安》2011,(17):43-43
短短几年.“国学”一词似乎被人请上神坛又推进沟壑。“大师”一词给人几多崇敬又几多迷惘。 因央视《百家讲坛》走出书斋走进百姓生活的清史专家阎崇年因校注的《康熙顺天府志》身陷“悬赏门”,他以“一字疏误视作羞、一句错断引为耻”自勉,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挑出一个错,  相似文献   

3.
佐人 《现代领导》2009,(6):35-35
“学必得之” 《三国志·吕蒙传》引《江表传》记叙了东吴孙权劝吕蒙读书的脍炙人口的故事。吕蒙认为自己是个武将。又不去专搞什么经学去作博士.便推说:“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孙权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今涉猎见往事耳。”接着孙权便举自己、汉光武帝、曹孟德读书的事例劝导吕蒙.中间还讲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学必得之”。意思说:只要肯学.就会有收获,就会见效。从此,“蒙始就学,笃志不倦”,  相似文献   

4.
李乔 《北京观察》2011,(6):48-51
“修改史料则史料亡”,这是我从前贤的话中引申出的一个命题。明人刻古书时,妄行校改,故清代考据家说,“明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清人修《四库))时变乱旧式,删改原文,故鲁迅先生说,“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鲁迅又说,“今人标点古书而古书亡”,因为他ffll~L点一通,佛头着粪。鲁迅称此三事为古书之“三大厄”。我认为,现代人之修改史料,亦诚可谓史料之一大厄也。  相似文献   

5.
亡志之音     
《说文》:志者,心之所之也.用白话说.就是心中的奋斗目标,个人的理想信念。以“亡志之音”为题,实是有感而发。  相似文献   

6.
一部《二十四史》,为毛泽东生前所钟爱。翻阅他在书页上评骘人物的批语,可见大政治家的眼光,迥异于“白头宫女说玄宗”之类闲侃的。 近来又看《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读欧阳修等的《新唐书》时,读到《马周传》,至马周上疏的那一页,毛泽东在其天头处写下:“贾生《治安策》以后第一奇文。宋人万言书,如苏轼之流所为者,纸上空谈耳。”  相似文献   

7.
话说五帝     
帝为何物?关于他的传说亘古至今不衰:“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日轩辕”(《史记》)。《国语·晋语》中有这样的记载:“昔少典娶于有乔(原乔字是:左边一个“虫”旁,右边一个“乔”字,《汉语词典》不见此字,有些典籍用“乔”字代)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为成,炎帝以姜水为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相似文献   

8.
我坐在铁窗前,反复读着监狱《祁连心声》报上的一篇报道,举目放眼窗外的高墙和墙外的蓝天,耳畔回荡着瞽官的教诲:生命、人生、价值、荣辱……心头萦绕着曾自问过若干遍的考问:“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往何方去?”  相似文献   

9.
佐人 《现代领导》2007,(3):39-39
《庄子》里有位“抱瓮老人”,这老头每天“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可谓劳累至极,功效极低;可他习以为常.惯而安之.虽苦而不知其苦。当别人告诉他有种叫桔槔的汲水工具.可以省力高效时,这老头居然生气了,不仅不听劝告,反而说什么:“有了机械.必有机巧之事;有机巧之事,必有机巧之心;有机巧之心,人心就不纯了。我知道有这种机械,是以为可耻才不用的。”这位“抱瓮老人”把别人发明的机械取水法视为异端,习惯于抱瓮而不愿变革,这老脑袋保守如斯.不亦悲乎?  相似文献   

10.
学贵力行     
《弟子规》上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意为学了圣贤的名言名句,如果没有去力行圣贤的教诲,只会增长自己的浮华之心,甚至养成傲慢无礼的态度,成就不了圣贤君子。孔子在《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习”就是要在生活中去练习,把所学到的东西不断地去实践。中国古人说,读书志在圣贤,读书贵在变化气质。目的也是使人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为圣,最后成就圣贤人格。  相似文献   

11.
李宇  李巍 《理论月刊》2023,(11):148-155
《庄子》内篇在描述心灵转化时,有三种主要模式——由心到神、由心到气、由心到德,它们皆指向认知方式的调整。这种调整旨在破除在个人有限的、固化的、偏好明显的认知方式控制下的感官活动,而非否认感官本身,并且期待在面对物、事、人时,以流动的、变化的环境作为认知与行动导向。相关的文本主要存在于《养生主》篇“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人间世》篇“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德充符》篇“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中。其中,“不以目视”“无听之以耳”“不知耳目之所宜”在以往的解释中常被认为是对感官及其活动的消解,进而弱化了心灵转化过程中涉及的认知转变。然而,这样的解释在回归文本语义系统时,难以实现逻辑上的融贯,从而使得与此关联的心灵转化的诠释也出现了偏差。因此,遵循文本语脉,明晰这些否定词的指向,进而发掘心灵转化的不同侧面,是合理且需要开拓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2.
古代论隐私     
《韩诗外传》第九卷第十七章,有这样一段故事: 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白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诗》曰“采葑采菲,无以下礼。”  相似文献   

13.
永州,美丽而又神秘。提起湖南永州,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遭贬为永州司马,期间留下了《永州八记》、《捕蛇者说》等不少千古美文。特别是《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文中说的永州,  相似文献   

14.
一、孝——至德之本 孔老夫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而产生。所以,被誉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的孔老夫子,首先教人的就是孝。“自天子至于庶人”“人之行莫大于孝”。孔老夫子在《孝经》中论述了从天子到镇守各方的诸侯,九卿官员、读书的士人,以及庶人百姓的孝道。  相似文献   

15.
当你想握手的时候,心自然是暖的。列车在三月乍暖还寒的黑夜里疾驰。车厢里,两个人,上铺女孩,下铺男孩。他在打电话,声音很轻:“大毛,你那里要不要人?不要?好的。再见。”他又拨了一个电话:“五子,我小强啊。有消息了吗?哦,没关系。我再想办法。再见。”接着又拨了一个电话:“志强叔,麻烦你对我妈说一声,  相似文献   

16.
杂谈漫笔     
据汉代刘向所著《说苑》载:孙叔敖即将就任楚相之时,许多人前来庆贺。有—位老人意味深长地对他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听后,觉得老人的话很有道理,给自己敲了警钟。拜谢之后,他再三表示愿闻余教。老人见他通情达理,又告诫他:“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相似文献   

17.
清代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两个人被山中的狐狸所媚,倒在森林中,奄奄一息,几近送命。恰逢一猎人路过,将他们救起。之后.两人都对狐狸恨之入骨,痛骂狐狸狡诈可恶,想请猎人帮助捕杀。猎人说:“鱼吞钩,贪食故也;猩猩刺血,嗜酒故也;尔二人被媚,则乃贪色之故也,只应自恨,何需恨狐!”  相似文献   

18.
有一篇寓言——《秀才买柴》,读后颇有感触文中说,有一个秀才买柴,他对卖柴的人说:“荷薪者过来!”卖柴的人听不懂“荷薪者”三个字,但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把柴担到秀才面前:秀才问他:“其价如何?”卖柴的听不太懂这句话,但听得懂“价”这个字,于是就告诉秀才价钱。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  相似文献   

19.
陈兵 《淮海论坛》2013,(3):15-17
古今中外,慈善都是反映社会的一个缩影。何谓慈善?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周易》则有“君子以厚德载物”,指君子处世要以厚德待人。所以慈善一般指仁慈又善良。今天慈善则指具仁慈之心而为之善举,而重在善举。  相似文献   

20.
最新一期《读者》上有一篇文章《文明的层次》,提出了一个许多人都感觉到却没有认真思考的问题。文章作者叫顾土.原文发表于《新民晚报》。顾先生走了许多地方,将中国人与美国人、日本人和俄罗斯人作了比较,发现了差距。顾先生说,几年前去美国,天天坐一辆大巴,司机是美国人。这位美国司机对顾先生一行的态度有一个转变的过程.先是“老皱眉头”,“后来又像拨浪鼓似的总摇头”,直到“最后分手时才改成笑容满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