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术创新是学术研究的原动力,而高校师资队伍的“近亲繁殖”是否阻碍了学术的创新?本文从学术“近亲繁殖”的历史意义,我国传统文化、现实国情对高校“近亲繁殖”现象的影响以及影响学术创新的因素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指出我国学术创新缺乏成果与高校师资队伍的“近亲繁殖”二者之间并无直接、必然的逻辑关联。我们应以客观的态度看待“近亲繁殖”,从学术体制的完善入手解决学术创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 ,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由于近亲繁殖又给自身带来很多弊端。为了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对民营经济中的近亲繁殖加以制约 ,民营经济也应对自身的管理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3.
浅议女性罪犯交叉感染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女性罪犯交叉感染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它严重影响教育改造的效果,有明显的危害性,可以采用缓刑、减刑、分押分管、心理矫正、情感改造、建立替代刑等措施加以防治。  相似文献   

4.
社会危害性可以从社会意义上和刑法意义上进行二重建构,刑法意义上的社会危害性应当以社会意义上的社会危害性为基础,社会意义上的社会危害性在经过国家立法机关的选择后,才能上升为刑法意义上的社会危害性。刑法意义上的社会危害性具有稳定性,与刑事违法性之间是统一的;而社会意义上的社会危害性则具有不稳定性,不可避免地会与刑事违法性发生冲突。我国犯罪概念中的社会危害性是指刑法意义上的社会危害性,不会与刑事违法性发生冲突。  相似文献   

5.
计算机犯罪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犯罪现象,其危害性越来越严重,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日益普及,计算机犯罪的发生率将呈上升的趋势。故需研究其犯罪特征和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6.
计算机犯罪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犯罪现象,其危害性越来越严重,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日益普及,计算机犯罪的发生率将呈上升的趋势。故需研究其犯罪特征和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社会危害性理论在我国受到了一部分学者极为严厉的批判。从犯罪概念、刑事法治、罪刑法定原则、犯罪构成、刑法解释以及违法性判断等基点看,对社会危害性理论的批判均值得反思。对社会危害性理论之批评性研究的反思,并不意味着不能对社会危害性理论进行批判。事实上,我国学者对社会危害性理论的批判,对完善社会危害性理论提供了一定的参照。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涉众型经济犯罪的发生越来越频繁,涉案范围、资金和人数急剧膨胀,社会危害性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涉众型经济犯罪群体性事件的若干基础性问题应被学界所重视。但基于理想主义和克制主义的思想误区,刑法学界却并不重视对其防控的研究。刑法应该本着务实的态度,从规范认定和政策适用的角度,合理防范及化解涉众经济犯罪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9.
社会危害性是我国刑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与罪刑法定原则之间并不存在根本性的冲突,坚持社会危害性理论不会导致对刑事法治的破坏。刑事违法性不能完全取代社会危害性的评价功能,社会危害性理论在刑法中依然具有独立价值。  相似文献   

10.
校园违法犯罪的特征、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校园违法犯罪近来已成为人们密切关注的问题,其危害性与严重性不容忽视.由于其对象是在校的未成年人,因此,其违法犯罪的行为有其独有的特征和形成原因.为了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控制和预防校园违法犯罪,我们必须对此加以高度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与应受刑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其中 ,社会危害性被认为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和认定是否犯罪的标准。随着时代的进步 ,不少学者对这一理论提出质疑。文章试从社会危害性这一思想的发展探讨其在犯罪特征中的核心地位 ,并简析社会危害性理论的不足 ,期待未来立法对社会危害性作出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犯罪危害性评价是我国传统刑法理论的核心内容。有关该问题的研究,学者们仅驻足于本体论与价值论层面,而在方法论层面则缺乏必要的深入。运用辩证思维探寻犯罪危害性评价的方法论,把握犯罪危害性评价的个体性与社会性、伦理性与政治性、历时性与共时性,不仅有助于犯罪危害性评价的科学化与合理化,而且对于进一步明确犯罪危害性理论的学科地位也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我国刑法中的社会危害性概念相当于欧陆日本刑法中的实质的违法性的概念。社会危害性应当属于犯罪故意的认识内容 ,这是由责任的本质决定的。社会危害性认识是故意和过失的分水岭。虽然犯罪故意要求认识到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但并不需要该认识要达到系“社会危害性”的程度。在与事实认识的关系上 ,事实认识是社会危害性认识的前提 ;在与形式的违法性即刑事违法性认识的关系上 ,存在着形式违法性认识的欠缺阻却社会危害性认识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社会危害性评价在犯罪构成中占有一席之地,在犯罪构成符合性判断中具有出罪功能。社会危害性评价包括罪量因素、法定的正当行为和司法裁量的排除社会危害性事由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 ,国内企业普遍存在着重视生产经营和技改发展 ,忽视信息化建设 ,使企业形成了单项孤岛或“子信息孤岛”。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使企业认识到“信息孤岛”对企业的危害性。逐步实现了集成技术 ,进而提高管理水平 ,增强竞争能力 ,同时也加快了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6.
刑法意义上的社会危害性不是行为的固有属性,而是社会主流群体作出的一种负价值评价。社会危害性是主观与客观,客观性与可知性,稳定性与变异性的统一。应该把社会危害性理解为一种有层次的矛盾结构关系,除了内容上主客观的对立统一,其与犯罪其他特征构成矛盾关系以外,社会危害性还与其对立面即非社会危害性因素构成外部矛盾结构。社会危害性作为一种理念存在我国刑法中,从应然和实然的不同层面对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起着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的功能。在罪刑法定原则下,社会危害性并非判断犯罪成立与否的标准,与罪刑法定原则也不冲突。  相似文献   

17.
两个具有相等数额的犯罪表明犯罪人具有相同的人身危险性,但二者的社会危害性不同。一次犯罪数额与多次犯罪累计数额即使相等,其社会危害性也是不同的,前者的社会危害性要甚于后者。共同犯罪的社会意义不是单个人行为的简单组合,其犯罪能力和社会危害性是个人行为无法比拟的。应以犯罪总额作为确定各个共同犯罪人刑事责任的标准。  相似文献   

18.
我国刑法理论的通说认为,判断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不仅要考虑行为的客观法益侵害性,而且也要把行为人的主观要素考虑在内。通说对社会危害性的判断,不仅自相矛盾而且还造成诸多理论上的困惑。而通过对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只能根据行为对法益造成的侵害或威胁为基础进行客观判断,而不能考虑任何主观因素。坚持行为社会危害性判断的客观性,意义重大。在理论上可以合理地解决这种矛盾和困惑。同时,其实践意义是可以保障人权,避免犯罪认定的扩大化而导致的冤假错案。  相似文献   

19.
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基本特征 ,也是本质特征。如何准确把握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正确区分罪与非罪、罪轻与罪重的重要环节 ,是实现“罪刑均衡”的前提。只有坚持联系、发展的观点 ,坚持具体案件具体分析 ,方可准确对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作出估量。  相似文献   

20.
刑讯逼供行为不仅严重侵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权利 ,而且严重损害司法机关的威信。刑讯逼供之所以屡禁不止 ,重要的原因就是 :法律的不完善致使一些司法工作人员对刑讯逼供罪的危害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相应的权利得不到充分的保护。应进一步完善实体法和程序法 ,使司法工作人员增强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律保护意识 ,最终有效遏制刑讯逼供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