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林婷 《法制与社会》2013,(17):254-259
2013年4月25日,经历了一整天的庭审后,河南省平顶山中级人民法院作出再审判决:当庭宣告"李怀亮无罪,立即释放"。至此,这起全国瞩目的"死刑保证书案"终于尘埃落定。该案连同近期曝光的浙江省"张辉、张高平错案"一起,再次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这些错案不仅严重损害了司法的公正和权威,也使得人们对守住司法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产生了疑虑和不安。因此,如何构建科学有效的刑事错案预防机制以最大程度减少直至避免刑事错案,对我国刑事司法制度的有效运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就预防刑事错案的路径作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
王乐龙 《行政与法》2009,(2):123-126
冤假错案是对冤案、假案、错案的笼统说法,通常又被认为是刑事错案的代名词.冤案、假案、错案及刑事错案,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刑事错案是刑事司法领域中的错案,其可以表现为冤案,也可以表现为假案,或者既是冤案,又是假案.研究刑事错案对于深化刑事司法改革,提高刑事司法的公正性水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对于丰富刑事司法理论和刑事诉讼法学,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学者对何为刑事错案的问题存在着认识上的严重分歧,这显然不利于发挥理论对司法实践的明确指导作用。鉴于此,有必要厘清人们对刑事错案的模糊认识,探讨刑事错案产生缘由及其应对之策,为司法实践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尽可能地减少错案的发生,确保司法公正得以最大限度地实现。  相似文献   

4.
陆宝春 《法制与社会》2012,(12):105-107
刑事错案成为刑事司法活动中的副产品,其发生难以杜绝。为了防范错案的发生,提高办案质量,杜绝司法腐败,出台了"错案追究制"。刑事错案追究制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冤假错案频繁发生、人权保障和司法公正需要刑事错案的司法善后。完善刑事错案司法纠正、刑事错案司法赔偿、刑事错案司法追究、刑事错案过滤和发现机制。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DNA技术广泛应用于司法领域和无辜者行动的开展,美国错案逐渐暴露出来.数据显示,指证错误是导致冤案的主要原因.指证程序疏于规范和当前过于依赖指证证据的形势,成为冤假错案的突破口.为减少错案,梳理指证相关问题势在必行,本文通过了解和借鉴美国应对刑事错案的方式及相应的救济制度,以期对我国司法领域具有启示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刑事错案形成的心理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士元 《法学研究》2014,36(3):26-44
刑事错案的成因包括直接原因、环境原因和心理原因,其中心理原因(主要表现为包括"遂道视野"、"证实偏差"等在内的各种心理偏差)对错案的形成有更根本的影响。绝大多数直接原因,如刑讯逼供、隐瞒有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证据、忽视辩护律师的合理意见等等,都是各种心理偏差的外在表现。而绝大多数环境原因,如不合理的考核方式、司法经费不足等等,之所以会导致错案,主要是因为它们强化了这些心理偏差。根据这些心理偏差对错案形成的可能影响,可以在心理学层面总结出刑事错案的形成过程及规律,而我国近年来纠正的22起刑事错案可以为此提供验证。我国有必要完善当前的刑事司法体制,以减少这些心理偏差对办案人员的影响,进而更有效地防止错案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与传统法律思维方法相比,法律经济学方法有其自身的优势,尤其在用于分析刑事司法和刑事错案的成本时.统计推理领域中"第一类错误"和"第二类错误"的分类方法为研究刑事错案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我国司法机关对刑事错案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在对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进行权衡,特别是对刑事司法和刑事错案的成本进行评估以后,最终确立了"宁可错放,也不可错判"的司法理念,这一理念体现了法治的进步精神.  相似文献   

8.
从人类认知能力以及司法规律层面讲,刑事错案不可避免,但人们却能通过努力最大限度地减少错案的发生,尤其是杜绝人为因素造成的刑事错案。本专题中,不论是从刑法解释角度倡导的类型思维,还是对死刑证明标准适用变异的反思,亦或是在实践办案中对刑事错案的实证分析,均旨在探求科学的制度设计、对法律的准确理解与适用,保障法律的实施,预防刑事错案的发生,及时纠正错案,最大限度的实现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9.
刑事错案存在主体的特定性、主观可归责性、客观失真性等特点。落后的刑事司法观念,刑事司法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法律规定存在缺陷以及司法体制机制存在诸多不足是形成刑事错案的重要成因。应从提高刑事司法人员的素质,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司法体制,强化辩方力量赋予律师完整的辩护权以及完善相关证据制度,践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等方面预防刑事错案。  相似文献   

10.
错案的发生不可能完全避免,而错案的发生对当事人和整个社会来说都会造成巨大的伤害,司法信任面临冲击,故错案的及时纠正就显得更加重要.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错案发现和纠正机制是否完备成为衡量其法治水平不可或缺的标准.目前我国的错案纠正仍然有待完善,错案发现途径狭窄,我们应该基于我国的具体现状,借鉴国外纠正错案的制度经验,探讨建立具有实效的错案纠正机制.  相似文献   

11.
刘娜 《犯罪研究》2014,(6):60-71
刑事辩护的价值在于均衡控辩双方的力量,从而查明案件,避免刑事错案。死刑案件的复杂性、重大性和死刑的不可撤销性,使得刑事辩护在死刑案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死刑错案是发现目前死刑案件中刑事辩护所存在问题的重要途径,对完善死刑案件刑事辩护制度也有重要价值。死刑案件辩护制度的改进方向应由"有辩护"转向"有效辩护",而这需要通过设立死刑案件刑辩律师专门管理制度和特殊参与机制来予以实现。  相似文献   

12.
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对有争议的人身伤害的医学鉴定进行重新鉴定,已实施了六年,在司法实践中,这类重新鉴定仍有不少错案。本文通过2例典型错案的分析,揭示错案产生的原因,意在说明在《刑事诉讼法》第120条修改或废止前,有必要对医生鉴定人就与鉴定有关的问题进行专门性的培训。  相似文献   

13.
潘文荣 《证据科学》2007,14(4):318-320
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对有争议的人身伤害的医学鉴定进行重新鉴定,已实施了六年,在司法实践中,这类重新鉴定仍有不少错案。本文通过2例典型错案的分析,揭示错案产生的原因,意在说明在《刑事诉讼法》第120条修改或废止前,有必要对医生鉴定人就与鉴定有关的问题进行专门性的培训。  相似文献   

14.
美国错案防治的多重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守安  董坤 《法学》2014,(4):135-144
刑事错案的发生不可避免。美国通过对错案发生原因的具体梳理,在立法、司法以及理论研究中都做了改革完善和技术创新。在立法上,出台了《无辜者保护法案》;在司法上,细化不同诉讼阶段产生错案的诱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路径和完善策略;在理论研究上,建立多元化错案研究委员会,对错案防治提供了丰富而全面的理论指引。借鉴美国错案防治的先进经验,我国的错案防治应从结果性惩治向过程性预防和司法性救济转变;从错案防治的司法实务改革转向改革与纵深化的理论研究兼容,并以创设健全的职业伦理和完善的法律规范制约公安司法人员可能的违法行为。  相似文献   

15.
张玉洁 《北方法学》2014,8(5):153-160
从错案追究终身制的历史发展来看,其在防治司法不公上的作用非常有限。作为司法机关内部的一种责任追究机制,它也表现出浓厚的行政化色彩和明显的制度缺陷。"错案"界定不明、纠责范围不确定以及职业风险终身性等问题的存在,导致法官采取各种方式来规避这种制度性缺陷,使得错案追究终身制在司法实践中产生了一种逆向刺激结果。为了纠正我国错案追究终身制的发展难题,司法机关应当以法律实用主义的理念重构该制度。  相似文献   

16.
由于刑事错案的不可避免性,使得我们把注意力转向了对刑事错案的法律救济方面,以期在错案发生后恢复被破坏的社会关系。我国现行的错案救济机制存在不尽完善之处,以充分保障人权为出发点,对现行错案法律救济机制进行改革,从而重塑司法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刑事错案不断被复制,其原因错综复杂,既有侦查、审查起诉、审判等环节上的问题,又有司法理念上的狭隘性和局限性,多重原因的综合作用导致错案积重难返。刑事错案的预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落实到刑事诉讼程序的各个阶段,更要从司法理念上加以改进,从而构建我国刑事错案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18.
错案追究中的形而上学错误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某一案件所作的司法决定被后来的司法程序所否定 ,这符合诉讼规律。但是 ,实践中许多人以这种现象作为错案的唯一的本质特征设计并运行错案责任追究制度。本文作者分析批判了这种形而上学错误 ,主张错案责任追究应以司法人员存在主观过错为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导致刑事错案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既有司法理念、程序设置方面的原因,也有来自舆论影响、干预司法等方面的原因,更有错案责任追究制度方面的原因。刑事错案可以发生在刑事诉讼程序各个阶段,错案的发生与公安、司法机关均有关系。通过对刑事错案原因的多维透视,最大限度防范刑事错案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司法与民众之间,似乎天然隔着一道鸿沟,期待民众在防范刑事错案中发挥作用是否可行,成为很多人心中的疑虑.本文认为,现阶段广大民众在防范刑事错案的发生、缓解其造成的不良影响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