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文霞  胡小明  杨必皓  陈亚仙 《法制与社会》2014,(16):232-233,241
通过对青岛高校流浪动物致人损害问题的调查,分析现行有关流浪动物法律的缺陷以及在司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立法建议。基于此建议能够较好地完善现行有关流浪动物的法律规定并有益于司法实践中解决流浪动物致人损害责任主体的认定问题。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情感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伴侣动物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世界很多国家都以制定保护伴侣动物相关的法律法规,而我国在这方面仍有欠缺,本文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关于保护伴侣动物的法律法规,分析我国在伴侣动物保护法律制度上的缺陷,并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3.
伴侣动物与收养家庭之间应定义为拟制血亲的准收养法律关系。基于各种原因对伴侣动物进行遗弃,既有违伦理道德,也与动物福利立法宗旨不符。不被遗弃权是伴侣动物的一项重要权利,有必要从民法、行政法、刑法等角度重新规制这种拟家庭成员间的遗弃行为,并赋予个人及社会和政府相应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4.
张程 《检察风云》2022,(20):72-73
<正>人与动物如何相处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命题。除了人类活动扩张导致人与野生动物争夺空间的问题,对于当代都市人来说,如何与都市中的流浪动物相处也很重要。流浪动物带来的问题在城市的流浪动物中,流浪狗和流浪猫是人们最为关注的两个种群,二者数量相当庞大,在生活中也非常常见。根据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的数据,  相似文献   

5.
郑倩 《法制与社会》2013,(13):64-65
流浪动物致人损害现象较为普遍,但法律对于此问题的规定较为概括,尤其是关于责任主体的规定。所以本文旨在分析流浪动物致人损害后的责任承担主体、相关的法律规定及完善。对于归责原则、构成要件、免责事由等问题因其可适用特殊侵权责任的一般规定,不在本文的分析之列。  相似文献   

6.
城市空间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竞争与冲突,是中国城镇化和都市化发展所面临的新型城市治理问题。城市家养动物的自由行动,也面临着城市空间的竞争与冲突,是一个特殊而有趣的问题。随着人口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人们对宠物与人的关系属性的认知也发生了变化。借鉴美国地方法令对城市家养动物的政府规制、放松规制,研究其城市动物的许可、疫病控制、动物分类、动物拴缚控制、行动自由区域的划分、脱拴狗公园的设立和运作机制等经验,有益于丰富对中国城市家养动物政府规制的反思,提升动物福利,促进城市动物行动自由,保障社区安全与和谐。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确立的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实施至今暴露出诸多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救助办法》在制定原则和具体制度上具有先天的立法缺陷。本文认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必须合理定位其功能和救助对象,既要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利,又要强调流浪乞讨人员本身应承担的法定义务;既要保证救助站作为救助主体的服务性职责的履行,又要赋予救助站和相关部门一定的管理职权以保证救助工作顺利进行;既要对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关怀和照顾,又要对其中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惩处,以此平衡各方的权利(权力)和义务,确保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的良性运作。  相似文献   

8.
沐曦 《法律与生活》2014,(11):50-51
正为了更好地照顾流浪猫狗,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租了一栋别墅饲养小动物。由于向房东隐瞒了真实的租房用途,不仅使她为流浪猫狗找到更好家园的初衷化为泡影,还惹上一场费心耗时的官司。  相似文献   

9.
庄蕾 《法制与社会》2012,(27):167-168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生活权,但其立法本身及其在运行中还是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设立“禁讨区”问题的法学思考,现行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的立法及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立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永远的告别     
也许,再也不会有孙志刚式的收容悲剧了. 6月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国务院第381号令,公布施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办法>共18条,包括对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原则、救助站设立和管理、为求助人员提供的救助内容、救助站工作人员的行为,以及违反者责任追究等,标志着我国对在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1.
<正> 流浪乞讨问题已成为我国当前城市的一个社会问题,以解决这一问题为已任的收容遣送工作近年来可谓步履艰难,虽费力很大,但收效甚微。为此,不少同志撰文指出,解决城市流浪乞讨问题首先应明确流浪乞讨行为的性质,健全有关收容遣送法规。但具体到如何给流浪乞讨行为定性,有关法规怎样健全,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试就流浪乞讨行为的性质及有关立法问题略陈管见,以供参考。一、流浪乞讨行为是危害社会的行为  相似文献   

12.
流浪儿童问题自20世纪末出现以来一直是各国关注的焦点。该问题在我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文章分析了我国现行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措施及其局限性,打破了传统的问题视角模式,将优势视角引入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中,构造了城市流浪儿童发展的宏观路径和微观路径,其在救助主体、救助内容和救助方式上都实现了对现有体制的优化,推动了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的良性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当今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数量庞大.不仅影响城市形象,更是对社会治安和公民和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威胁。不论是公安机关还是政府其他部门都应该积极寻求解决流浪乞讨问题的途径,不断完善流浪乞讨人员的管理。  相似文献   

14.
宁嘉璧 《检察风云》2005,(18):62-63
自2003年8月1日施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以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是否减少?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在该办法及其《实施细则》施行两周年之际到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山路新百广场至北国商城繁华商业区进行调查,发现仍有不少流浪乞讨人员在沿街乞讨。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不仅检验着一个城市“两个文明”建设的水平,而且也检验着当地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而且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必须加大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力度。  相似文献   

15.
动物DNA分析是法医非人源DNA分析的重要内容,对提供侦查线索和审判依据具有特殊的法医学价值.法医动物DNA分析主要涉及家养动物和野生动物两大类别.本文以动物DNA分析在法庭科学中的应用为切入点,综述了动物个体识别、亲缘鉴定、物种鉴定等,动物DNA分析中的遗传标记、检测技术等,并提出法医动物DNA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  相似文献   

16.
第一条 为了对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以下简称流浪乞讨人员)实行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权益,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设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救助站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是一项临时性社会救助措施。 第三条 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并应当将救助工作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国家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救助流浪乞讨人员。  相似文献   

17.
动物福利概念基于不同的理论立场而具有不同的内涵.在动物客体论的语境下,界定动物福利概念的内涵时,应该采纳“人道立场的动物福利”的观点.据此,动物福利概念的含义可以表述为:基于人道关怀,(主要是被人类利用)的动物可以满足基本需要的康乐状态.动物权利论者和动物解放论者阐释的动物福利概念既存在理论上的根本缺陷,也不能合理解释现实状况,故不足取.  相似文献   

18.
2003年6月18日,国务院第12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同时,民政部制定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于2003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废止。 《办法》共18条,包括对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原则、救助站设立和管理、为求助人员提供的救助内容、救助站工作人员的行为,以及违反者责任追究等,标志着我国对在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细则》共24条,明确了《办法》规定的救助对象。同时还对救助方式、救助内容、救…  相似文献   

19.
维护动物权益,和动物和谐相处,是世界目前的一大趋势,一些国家已经在保护动物的立法上做得很成熟,然而,我国对动物的福利立法,仍处在初级阶段,在很多方面需要向国外学习.本文对西方国家一些立法和司法实践上做了对比,对动物权益保护立法和我国国情相联系,做了一些简要的介绍,尽管我国目前动物权益保护的立法仍很不成熟,但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一些符合目前需要的动物权益保护法,综合地考虑中国的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改革需要,借鉴和吸收西方国家一些区域化甚至全球化的立法经验.  相似文献   

20.
黄芳 《法制与社会》2012,(10):297-298
随着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思想的兴起,人类开始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逐渐地将人类的道德义务范围扩展至整个自然界.当人类把道德关怀的视野扩展到人类之外的存在物时,动物则必然会成为被考虑的对象.随着的动物保护运动的开展,出现了动物权利主义和动物福利主义两大派别.两大派别在保护动物的理念和实践中存在着若干分歧.通过对两大派别理论思想的解析,有利于在实践中推动动物保护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