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靖靖 《思想工作》2007,(11):36-37
大力发展县域工业是振兴县域经济的突破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内蒙古县域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大部分县域工业发展水平较弱.严重制约了全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因此,应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县域工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推动县域工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2.
赵向东 《前进》2005,(11):40-41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壮大县域经济意义重大,是统筹城乡、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抓手,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新基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内容。近年来,我们右玉县按照“生态畜牧经济立县、支柱工业强县、民营经济活县和科技教育兴县”的治县方略,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大发展。在实践中,我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中,应处理好四个关系。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把它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这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的重大战略举措。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作为军人保障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做好此项工作,既有利于国防、军队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更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一、当前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矛盾退役士兵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他们的权益,是巩固国防,保持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客观要…  相似文献   

4.
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庞元正 《半月谈》2005,(7):9-21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如何看待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是一个重要问题。必须看到。经济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只有大力促进经济发展.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5.
欠发达地区振兴县域经济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臣然 《青年论坛》2007,(3):111-114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经济欠发达地区必须认清发展县域经济的制约因素,处理好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几个关系,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民营经济、抓好招商引资,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6.
民族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加快民族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加快民族经济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任务之一,针对我国民族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促进我国民族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性任务。可持续发展是世界众多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战略选择。本文从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出发,论述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分析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建立的因素,阐明要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构建和谐社会,遵循自然和谐原则,解决好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遵循社会公正原则,解决好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乡镇经济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既相对独立,又高 度开放的与多元经济相融合的区域特色经济,是实 现城乡统筹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基 础。最近,我对全县乡镇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 查。从总体上看,我县乡镇经济在几年的结构调整 中,已充分显示其在县域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和作  相似文献   

9.
段艳丰  熊经纬 《前沿》2006,(2):190-192
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在经济方面还存在很多不利的因素,针对该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探讨构建和谐社会的措施,既是当前经济发展之现实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就县域来讲,要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断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做到“四个结合”。一是坚持把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和群众的承受度结合起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做好发展这篇大文章,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经济社会既快又好地发展。这些年,九江县大力实施“服务开放、工业兴县、产业劳务富民”的发展战略,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2004年,主要经济指…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与社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前提。近几年,长春市经济发展的和谐、环境建设的和谐、区域文化的和谐,都极大地激发了长春市和谐发展的壮阔波澜。作为市人大代表、作为一位亲眼目睹这座城市日新月异变化的地产界企业家,邰洪义对企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有着太多的思考。透过他富有睿智、理性的思索,记者深深感受到,作为企业家不仅要担负着自身的使命,更重要的是要承担起一份构建和谐社会的使命。  相似文献   

12.
制约贵州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因素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是构建和谐贵州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影响贵州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因素仍然是经济的相对落后,教育的明显滞后和民族宗教关系的比较复杂等.为此,加快经济发展、加大教育力度、处理好民族宗教关系,是不断推进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之策.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 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在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 好发展与和谐的关系,通过发展为构建和谐 社会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通过营造社会和 谐来促进经济发展,消除发展过程中不和谐 的因素,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 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一、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是由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和本质规定所决定的。加快经济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规定,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5.
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正确处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关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两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全面阐述了和谐社会的内涵,要求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和谐发展,是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关系,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明确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含义及关系;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突出经济发展;要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实现在科学发展中达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7.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连县域经济方兴未艾,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可以说,县域经济是大连加快振兴的关键所在,是构建和谐大连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林静国 《政策瞭望》2006,(12):31-3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重大飞跃。现在的关键是要学会弄通文件精神,狠抓贯彻落实。那么怎样才能贯彻好、落实好六中全会精神,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呢?从我们的实践来看,发挥乡镇党委的作用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具体来说:一、着力提升工作效力,发挥镇乡党委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带动作用能不能推动经济发展,能不能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能不能构建和谐社会,直接关系到镇乡党委政府的形象,直…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这一战略构想的提出是对当代风险社会环境的一种认同和反应,反映了执政党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在风险社会背景下,中国和谐社会的建构应以县域为基本单元,针对县域社会存在的农村、农民问题,通过制度改进以及建立应急机制来化解风险,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0.
隋海燕  闫启义 《前沿》2005,(8):173-174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新的执政理念和执政目标,和谐社会就是要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利益。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是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农民利益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是农民负担重、农民增收难的深层原因。只有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切实保护好农民的利益,注重体制创新,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步伐,才能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