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中莱芜民间丧葬饮食中的文化符号表达出人们的敬畏与希望——敬畏逝者、食物,祈求逝者能福佑后人,期盼未来生活更美好;表达了生者对逝者的不舍与哀思;并体现出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宗法观。鲁中民间丧葬民俗活动有以下三大突出的文化功能:社会整合、情感抚慰、社会教化。对丧葬民俗活动所体现出的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批判性地继承。  相似文献   

2.
丧葬习俗是社会风俗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丧葬习俗也在发生着一些变化。文章v;L陕西省白水县为视角,阐述这一地区现今丧葬习俗的内容及其发展。  相似文献   

3.
丧葬礼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的丧葬礼仪分丧礼和葬礼两部分,概述为汉代丧葬礼的建构。汉代的丧葬礼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最重要的是汉代的丧葬礼保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湖南传统的丧葬礼俗在西方近代丧葬礼俗的影响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戴黑纱、登讣告、设吊唁处、开追悼会、送花圈等仪式与礼节,已经体现了现代丧葬意识,火葬、设立公墓已经适应近代社会流动和城市化管理的丧葬理念。但与沿海相比,民国时期湖南的丧葬礼俗近代化的步伐还是迈得比较缓慢,更多的表现在对旧式丧礼的改良上。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的文化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丧葬礼仪在全世界丧葬礼仪中最为繁缛,最为隆重,也最有特色。在林林总总的丧葬礼仪形式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观念。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最核心的文化价值观念有四个,即孝的观念、灵魂的观念、等级的观念和和的观念。探讨传统社会丧葬礼仪中的文化价值观,对于构建现代社会的新的丧葬礼仪形式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丧葬作为人类一种临终关怀,对死者妥善殓装和安葬,以示对死者的敬重与悼念。以墓葬和随葬品为载体,以死亡观念、祖先崇拜为核心,以丧葬礼仪、祭祀习俗为事象,构成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丧葬文化体系。骆越丧葬文化习俗源于史前时期,流行集体丛葬、土坑葬、二次葬和屈肢蹲式葬;周至战国出现拾骨岩洞葬。骆越丧葬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受到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7.
文中结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丧葬改革意见》,针对当前丧葬改革中所遇到的封建迷信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封建迷信的内涵、种类与表现,并提出了区分封建迷信的五大标准。  相似文献   

8.
<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其中亦包含了中国古代丰富的丧葬文化:对死亡的理解;有关死亡的各种称谓;古代的丧葬方式和礼仪.  相似文献   

9.
黄镇同志走了,他走的是那么突然而匆忙,我沉浸在痛失良师益友的悲痛之中。在对他怀念的这些日子里,不禁使我回忆起20年前我驻法使馆在黄镇大使直接领导下,同一些匡家进行建交谈判那一段令人难忘的情景。黄镇同志的智慧和深入踏实的工作作风,使我学到了很多有益的东西,确实受益匪浅。每念及此,就使我浮想联翩,谨以此文寄托我对老领导黄镇同志的哀思!  相似文献   

10.
火葬习俗古已有之。先秦典籍中保留了有关火葬的大量文本证据。大体言之,《周易》中的离卦与火葬有着密切关系,作为刑法处罚方式而存在,主要指向不孝子这一群体。《墨子》《吕氏春秋》《荀子》《列子》中记录的火葬主要是作为氐、羌以及仪渠民族的丧葬形制。透过这些现象侧面,进行历史情境的还原,了解其生存境域,可以窥见先秦时某些民族的丧葬习俗乃至宗教、心理。透过丧葬文化在整个中华早期历史长河中的演变,甚至可以寻绎出中华文化由多元到一统的文化融合规律。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作家对丧葬娱尸行为的描写反映了中国丧葬所具有的表演与审美功能千年的延续,同时,也突出了在时代更迭与变迁中人们文化心态微妙的嬗变,从中我们可以窥视到人们对人的尊严与生命的认识程度;中国新时期小说丧俗娱尸描写为提升人性、淳化风俗、建构良性健康自然的死亡文化提供了一种借鉴,死亡描写在新时期作家的创造里获得了崭新而又丰富的艺术内涵和神韵。  相似文献   

12.
我国<保险法>关于未成年人死亡保险的规定意在防止道德危险,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未成年人的保险需求.但是,该规定可能使得部分未成年人丧失保险保障,并可能使未成年人之同意权无法行使,所规定之保险金额性质亦不清晰.从保险学的角度看,未成年人死亡保险的保障范围应当主要限于丧葬费用,应为补偿性质.如果以丧葬费用作为保障范围,则任何对未成年人享有保险利益之人均可以为之投保,且不需经未成年人同意.  相似文献   

13.
文中对“葬礼”和“葬礼文化”从概念到内涵进行了梳理,旨在为今后丧葬礼仪与礼制研究者提供某种启发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峨边彝区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思想观念变得更加开放,一些影响彝区稳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也随之相伴而生,特别是在婚丧习俗方面,以金钱、学历、工作衡量身份地位的婚姻"双高"和丧葬过程中铺张浪费问题日益严重,逐渐演变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只有从法治途径着手探索,采用法治方式才能从根源上有效遏制当前的不良婚丧习俗,切实解决好婚丧过程中的"双高"和铺张浪费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仪式可以构建、强化社会关系,通过都安下坳乡加文村布努瑶丧葬仪式,可以透视布努瑶社会关系的建构。当地是一个典型的父系继承制社会,丧葬仪式中,重构了以孝男(儿子)兄弟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强化姻亲关系是社会联结的纽带;强调地缘关系的重要作用,注重巩固与外姓之间的联系,地缘关系与血缘关系交织作用成为当地社会关系的基础;注意维持与远在他乡或血缘关系较远的同姓兄弟关系,通过共同的信仰文化,把所有的布努瑶团结在一起。这个历史上不断迁徙的民族,在密洛陀信仰文化下,把社会中各种关系井然有序地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6.
“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我们今天争当“知客先生型”农村干部的目的,与毛泽东同志的论述是一致的。以前,村里有人去世,村干部事不关己,如果是亲戚朋友,赶个人情喝个酒完事,人情往来,平平淡淡,不能及时发现和化解矛盾。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代,结社是汉人传统的社会活动形式。吐蕃占领敦煌后,大量的吐蕃人进入敦煌地区,与原有的汉人、粟特人等族群在社会空间内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与交流。在吐蕃统治时期的结社文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汉人、吐蕃人、粟特人等共同参与结社,进行丧葬互助等社会活动。在藏文社邑文书中,也有以吐蕃人为主体建立的社,他们一方面受到汉人结社的影响,另外他们也保持了自身的一些特性。通过结社活动,我们可以看到敦煌各族百姓在社会活动领域进行着深层次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指出:“在广大城乡要积极开展移风易俗的活动,提倡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克服社会风俗习惯中还存在的愚昧落后的东西。婚嫁丧葬中的陋习要改革,封建迷信要破除。”《决议》中的这一思  相似文献   

19.
强卫 《青海人大》2010,(3):23-23
同志们,同胞们: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在这里集会,向在玉树地震中遇难的同胞寄托我们无尽的哀思,表达我们无尽的思念!我们永远不会忘却.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一场强烈的地震灾害袭来,美丽的玉树草原顿时满目疮痰,众多的鲜活生命顷刻陨落凋零!这一刻,云山低垂,草木含泪;这一刻,江河呜咽,人天同悲。  相似文献   

20.
欲休还说     
又是女儿,放学归来一阵风冲进家,把书包往床上一丢。一屁股坐在沙发上,小胸脯气得鼓鼓的,活像那只可笑的唐老鸭。 刚刚8岁,女儿就小大人似的,喜怒哀思悲恐惊,全懂,全会表现,于是我只好走过去问她又怎么啦? 她一下子拖出哭腔:“我们班男生骂人,他们说男子汉大丈夫,女子汉臭豆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