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对于改革开放而言具有决定性意义。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要想对之进行深刻总结,把握其内在逻辑与规律,就必须对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进行深入研究,明确其基本内涵、针对问题以及现实要求。实事求是在实践观上意味着要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确立实践的优先性;在认识论上意味着对人类理性局限性的明确承认,注重经验的总结归纳;在主体论上要求充分尊重民众的主体地位,建立健全民主的制度机制;在反映论上意味着要重视改革应然逻辑与实然逻辑的差别,建立有效的改革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2.
周荣 《理论探索》2008,(3):17-19
在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观,如"天人合一"、"天行有常"、用之有度等.这些思想对我们现实的解决生态问题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它告诫我们.要珍爱我们的家团,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审视自然的价值;要尊重自然规律,能动地改造大自然;要节约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3.
一、公民社会的特点1、公民社会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物为本的社会公民社会就必定尊重公民个人的尊严,并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某个政治目标为本,所有的政治目标都应当是从人的幸福生活、全面发展出发、服务于人的。2、公民社会以民为本而不是以官为本的社会在公民社会,普通人民拥有他们自己的价值和信仰,具有为统治者所承认的内在的尊严。正是通过这种作为生活在其所在社会的地域中的居民和人类成员的内在的尊严,他们成为公民。他们因此具有不能由于财富、地位、权力或知识的不同而被取消的资格。由于具有使他们成为公民的资格,他们就具有通过代…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转型期,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在制度建构层面要体现以下价值取向:从宏观及长远体现"完整人"人性假设要求,并以此为建构前提;将"以人为本"作为基础,确立公共部门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目标,使公共部门形成一个开放性的、富于弹性的、具有回应能力的体系,创造竞合、激励机制;以"伦理规范"为保障,尊重人的法律主体地位,突出人在执法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9,(12)
细读《共产党宣言》,贯穿全文始终的是人民主体思想。文中不仅阐释了"人民"的内涵及构成,而且论述了人民主体思想的丰富内容,包括人民是革命实践的主体、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及人民是价值创造的主体等。新时期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将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主人翁地位及增进人民利益福祉三者相结合,有效发挥人民作为实践主体、历史主体及价值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6.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与发展党内民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可以激发党员自觉履行义务的内在动力,增强党的整体活力,有助于党员权利的具体落实。当前党员主体地位弱化的原因是:党员民主权利的保障没有充分体现党员的基础地位,党内事务的运作没有充分体现党员的主体意志,党内各项活动没能以党员为中心来展开,党员的主体意识不强。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必须加强党内制度建设,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建立有效的党内事务运作机制,切实体现党员的主体意志;建立党员关怀机制,奠定以党员为主体开展党的各项活动的基础;转变领导干部、基层党组织与党员的思想观念,增强党员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21,(10)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弄懂马克思自然观的深刻内涵。立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标,马克思探讨了自然在社会变迁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了蕴含着生命价值、生产力价值、生态价值三重意蕴的人化自然观,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资源。就生命价值而言,具有地位优先性的自在自然和人类自身共同构成了平等的价值主体;整个自然界自身直接创造了自然生产力,人化的自然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整部人类史是自然不断向人生成的过程,自然的生态价值在于其是人类文明兴衰的重要指标,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目标所在。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当前党内在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上还存在一些不客忽视的问题.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深层次原因,探索提出切实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关于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论述中,强调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作为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党建理论的突破和创新,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反映了党内民主的内在要求。深刻理解、切实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对于扎实有效地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党内民主,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是否承认、尊重、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已经成为对待党内民主的一块试金石。要真正贯彻和实践党的十八大关于尊重和保障党员主体地位的要求,就需要澄清多年来在党内生活中与此相悖的一些误区,这主要是“党员要做党的驯服工具”的误区、“义务本位”的误区、“党内民主的基本目的是发挥广大党员积极性”的误区。为此,就特别需要实实在在地发展党内民主,改造党内生活环境,推进党的建设的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1.
价值本质和特征是价值论的核心问题,是价值理论的基础,而价值导向是价值论中最具现实意义的问题。价值本质是主客体的效用关系,是在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中形成、存在的,具有客体为主体"所用"、"相一致"、"相符合"和"相接近"的规定性。研究价值特征主要是研究主体特征,即,因主体的不同、主客体关系的变化和主体变化而表现出价值的不同特点,这些特征呈现出价值主客体效用关系中客体相对稳定与主体相对活跃的动态性规律。在社会价值体系中,价值导向总是处于支配地位,个人的价值取向在总体上一定趋于社会的价值导向,有时会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2.
"幸福异化"就是将幸福的主体与客体对立起来,将人类社会活动的目的与手段颠倒过来,割裂幸福的本意并扭曲幸福的本质,致使幸福的重心错位和价值失衡,最终将幸福变成不幸。幸福异化的原因归根到底是劳动的异化。要走出幸福异化的困境,必须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扬弃劳动异化,实现人的自由自觉劳动;注重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3.
正确把握历史唯物主义,不仅需要把社会史与自然史有机统一起来,而且需要实现从本体价值向主体价值的转型,从主体维度确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价值基座。实际上,生态价值不是预成的,而是生成的。正确的历史观必然是正确的自然观:人与自然交相利、自然史与人类史彼此和谐同步可持续。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物",并非指外在于人的客观物质、纯粹客体或物质财富、"物质生产力",而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人的实践,人的活动,人的生活、人的生命意义。从主体出发去看待"物",它们都只能是人的活动过程或活动结果,是人的对象性存在。现实生活中一旦自然生命体和人类生命体同时受到威胁,遭受摧残,历史唯物主义将名存实亡。  相似文献   

14.
正确把握历史唯物主义,不仅需要把社会史与自然史有机统一起来,而且需要实现从本体价值向主体价值的转型,从主体维度确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价值基座。实际上,生态价值不是预成的,而是生成的。正确的历史观必然是正确的自然观:人与自然交相利、自然史与人类史彼此和谐同步可持续。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物",并非指外在于人的客观物质、纯粹客体或物质财富、"物质生产力",而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人的实践,人的活动,人的生活、人的生命意义。从主体出发去看待"物",它们都只能是人的活动过程或活动结果,是人的对象性存在。现实生活中一旦自然生命体和人类生命体同时受到威胁,遭受摧残,历史唯物主义将名存实亡。  相似文献   

15.
杨淑琼  刘河元 《学理论》2009,(15):17-19
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性理论认为人只有在对象性活动中才能确证自己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人的主体性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特征。这一理论要求“空巢”村农民主体建设要理清农民劳动力结构,定位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宴尊重农民意愿,凸显农民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要改变农民社会关系,确保农民主体自主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6.
马文婷 《学理论》2013,(15):276-277
"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就是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为目的,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支持和引导。在明确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构建问题。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7,(5)
共享发展理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属性,蕴含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关键就是要坚持人民群众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这一唯物史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尊重人民群众的价值主体、实践主体和受益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8.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对人民的主体性地位的尊重和肯定。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意蕴,即:在实践视域中,人民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具有能动性和自觉性。在实践的价值应然性中,从个体出发,旨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社会出发,则是整合群众力量,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相似文献   

19.
考察西方哲学历史演进中主体概念变迁与形而上学逻辑进路的内在关系,在传统主体性形而上学中,表现为在基本设定中的亲和关系和在生成进程中的一体化进展;并隐匿于马克思以现实的人重构主体,将形而上学的历史性、现实性、价值性理解为人的基本属性的内在逻辑中;直至在异质性主体徜徉的现代微观形而上学中,开显为基于"转向自身"形成的个体主体化进展。总的说来,主体由同一性向异质性的转变,以及形而上学的微观个体化进路,交织出主体境界作为现代形而上学研究归宿的判断。主体境界表征现实的人的自在、自为、自觉、自律的存在方式,及其与自由的存在方式之间的内在张力,它通过个体形而上思维再现人对现实的认知图景,提供给人的感性活动以价值原则的方式,促使人从主体境界中获得合理性、合价值性和合道德性的行动目的和行动方式。故而,主体境界表现出现代形而上学个体性与关系性、有限性与无限性、历史性与现实性等多重维度的交织。  相似文献   

20.
放弃"自我超越"的人类中心主义,实质是现代性语境中的个人中心主义,借着"全人类利益为尺度"的口实,实施着"出于自我利益的自我损害"。通过自然返魅之追思,只有承认生命和自然界的内在价值,现代人才能真正而切实地关注全人类的整体利益,个人和团体的价值才能得到合理的约束和道德的客观担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