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坚 《中国司法》2001,(11):20-21
在依法治国方略的统揽下,积极椎行依法治监进程,是丰富、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部分。 狱务公开是依法冶监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依法治监的重要途径。 在依法治监进程中“狱务公开”不可缺少。实行狱务公开,是刑罚执行适应新形势下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所作的必然选择,是我国刑罚执行机关对依法治国方略的积极响应,是在依法治国力略精神指导下,所采取的实际步骤和重大举措。 狱务公开全面实施两年多时间,基本上完成了“对外宣传、建章立制、全面实施、初见成效” 的起始阶段。如何深化狱务公开,拓展其内涵与外延,进一步…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清末庚辛午清政府与西方狱制的正面接触中发生的“黑屋”事件为分析对象,对事件的缘由、当事方的态度及最后的抉择进行仔细解读,并对其进行法的历史、文化的诠释,将其置于广阔的帝制中国下的司法移植、文化传统和现实的语境中考察,从而对清末狱制移植和改良做一些拓展性思考,以期对当前的行刑制度改革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3.
狱务公开是依法治监的具体体现,实施狱务公开对调动罪犯改造积极性、提高干警执法水平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实施狱务公开有多种模式,“一改二挂三统一”的执法模式是狱务公开的集中体现,它的推行推动了狱务公开的规范化建设,推动了监管改造工作的创新。  相似文献   

4.
武占江 《法学杂志》2012,33(7):44-50
两汉时期的引经决狱体现了儒法两种法律文化双向互动的关系。董仲舒在推动儒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过程中,对现实政治以及当时通行的法家文化作了让步,对儒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法家化解释,这种法家化解释在具体的引经决狱实践中也多有体现。同时,儒家又坚持了其核心价值,并在既有的法律体系中灌注了慎刑等人文情怀以及亲亲尊尊等宗法原则,开启了法律儒家化的历程,使西汉以来的法律体系具有了厚重的文化底蕴,重新实现了法律体系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通。  相似文献   

5.
狱情分析是提高监狱安全防范能力的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关键性的工作。狱情分析会议制度是监狱工作最常见的会议制度。本文对监狱体制改革后,推行监狱长参与主持狱情分析会议制度进行了系统总结,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的建议,以期达到提高狱情分析质量,确保监狱持续安全稳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法学小百科     
犴狱(an yu),监狱,亦作"岸狱"。 古代乡亭的拘留所叫犴,朝廷的监狱 叫狱。《荀子·宥生》:"狱犴不治,不可 刑也。"《诗经·小雅·小宛》:"哀我填 寡,宜岸宜狱。"  相似文献   

7.
清末法学家沈家本,在其文集《寄簃文存》中收有“学断”四则,即:《后魏刘辉之狱》、《宋安崇绪之狱》、《宋檀偕之狱》、《宋阿云之狱》。“学断”的意思,是选取古代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而学习断决,即古案今评之意。但沈氏虽选录了四则案例,实际上只对后两则进行了评析,前两则只引录原文而未作评析。  相似文献   

8.
蒋铁初 《法学研究》2013,(5):162-174
“狱贵初情”是指在案件受理之初认真调查证据,并在事实认定时重视采信此类证据。“狱贵初情”观念萌芽于先秦时期,历经秦汉至隋唐的发展,到宋代时成型,元明清时期继续深化。“狱贵初情”对中国古代的立法与司法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部分司法者对初情采信的偏面强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狱贵初情”观念与实践的异化。  相似文献   

9.
狱情(指消极一面)主要来源于犯人自身的危险性以及我们工作的偏差和民警认知水平的欠缺。我们只有提高认识,高度重视狱情,主动进攻排查狱情,科学地认识罪犯、对待罪犯,提高民警的认知水平,才能准确掌控狱情、彻底消除险情。各项监管改造工作都围绕狱情做文章,方可有的放矢。而任何游离于狱情之外、忽视狱情的工作,都是不可能收到实效的,也是危险的。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家的统一,隋朝法治得到很大的发展,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和完善的法治思想和司法体系,这些对隋朝狱制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隋朝狱制体现在理论上推行“宽简”之策,而现实中实施“严苛”之法。隋朝狱制是治与乱并存。  相似文献   

11.
强化监狱内部督察是推行狱务公开的有效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强化监狱内部督察是推行狱务公开的有效方法。、建立督察机构是狱务督察的组织保证,实行多种监督形式是狱务督察的有效手段,建立狱情信息库是狱务督察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狱务公开在促进执法公正,稳定监狱秩序,提高改造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狱务公开工作作为一个新生事物,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以促进狱务公开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全面掌控狱情,是做好监狱安全稳定工作的起点和基础。当前,影响监狱安全稳定的因素逐渐增多,狱情动态呈现出多变性、复杂性特点。监狱安全防范工作应当对狱情变化作出及时有效的反应,以实现监狱的持续安全稳定。本文以安徽为例,探讨在应对狱情变化中完善和创新安全防范模式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的鼎盛时期,监狱思想和监狱制度已基本成熟。在“德主刑辅、礼法结合”的法律思想指导下,形成了依法治狱、以礼治狱、宽仁治狱、以威治狱的监狱思想,并指导着监狱立法和监狱执法,形成了严密的思想和制度体系,使唐代的监狱制度走在了世界监狱史的前列,并对后世及东亚诸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狱情排查是强化监狱民警危机思维的重要举措,是确保监狱持续安全稳定、提高改造质量的“金钥匙工程”。当前监狱排查工作中存在的狱情排查力度不“深”、排查方式不“细”、狱情报告不“实”、狱情掌控不“准”、收集渠道不“多”的弊端,应引起各级领导和监狱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狱情排查和防控的科学体现,应该是科学地认识狱情的来源;科学地排查狱情;科学地搜集狱情,建立科学的防控机制,这也是狱情排查与防控科学化的基本前提、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狱内犯罪行为的新变化,狱内侦查工作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不能适应监狱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狱侦机构不统一、权限不明、秘密力量质量不高、狱侦人员素质差。因此,应改善目前的狱侦现状,加强狱内侦查工作,包括完善机构、改进立法、加强秘密力量和情报工作、提高狱侦人员素质等。  相似文献   

17.
赵晓风  毕成 《法制与社会》2011,(13):199-200
狱外关怀主要是指监狱外的家庭、社会对罪犯以及监狱的关心和支持。通过罪犯问卷调查得出,狱外关怀,尤其是家庭接纳态度和社会支持程度对罪犯改造和刑释人员适应社会有很大的影响。罪犯问卷调查的启示是,狱外关怀是狱内改造的精神动力,因为狱外关怀是罪犯改造的动力源泉,是监狱干警工作的调节阀,是弥补监禁化缺陷的有效补剂,是促进监狱工作社会化的心理保障。狱外关怀利用通信通讯、入监探望、离监探亲、监狱开放日和社会帮教的方式表达。  相似文献   

18.
自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后,儒家思想就作为我国唯一的正统的文化思想。同时,在司法领域董仲舒为了将儒家的思想文化彻底地贯彻于社会之中,在审判制度上,还采取了"春秋决狱"审判制度。但后来的人们在学术上的研究对该制度褒贬不一,本文试从其促进对判例法发展的一个侧面来审视"春秋决狱"对中国法制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外接连发生暴狱事件。随着形势的变化,罪犯袭警、劫持人质、暴力冲监等成为我国监狱目前面临的主要安全隐患。国外监狱接连发生的暴狱骚乱事件对我国监狱安全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今后我国监狱发生罪犯暴狱事件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20.
狱情分析制度是监管工作的一项核心制度。加强狱情分析,对于制定和采取有针对性的安全防范措施,确保监管安全,以及提高监狱民警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当前狱内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加强和改进狱情分析工作已势在必行。必须在强化民警居安思危意识、提高狱情侦查掌控能力、畅通狱情信息收集渠道、激发民警工作创新动力等方面花气力、下工夫,从而使有效的狱情分析成为监狱制定和落实管控措施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