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眼下,室外还是滴水成冰,但在七师一二九团三连的日光温室大棚里,张娟娟一家人却满头大汗地在近30摄氏度的棚里忙着摘菜、过秤、装箱,一旁翠绿的西芹长势茂盛,这是她收获今年的第3茬蔬菜。张娟娟从2008年开始种植大棚,在团场优惠政策的扶持下,种植规模越来越大,从当初3座大棚到现在已成为拥有12座大棚的种植大户。去年春季,育了9座大棚的番茄苗,仅在两个月培育的番茄苗收入就达9万  相似文献   

2.
农七师一二九团十一连大棚种植户马明2005年冬季育的西红柿、茄子苗成活率不高,于是在2006年冬季育苗中,她到连队的“科技书屋”查看了相关书籍后才知道,原来是大棚育苗中由于温度高、潮气大,致使菜苗出现了烂根、枯萎现象。按照书上的办法,她每天中午两点至四点准时掀开棚膜,为菜苗  相似文献   

3.
天山北麓,小拐平原。眼下室外是银装素裹,温棚内却是绿油油的一片,柔嫩的菜苗初放新芽。新年将至,处于玛河最下游的农八师一三六团一连蔬菜温棚里,一个稍胖的身影正忙碌地进行蔬菜育苗。她就是被团场职工誉为"蔬菜种植致富带头人"的女强人马群英。有着12年党龄的马群英,说起蔬菜种植有乐也有苦。  相似文献   

4.
7月2日,六师共青团农场兵团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里,大棚承包户张太和在忙着为客商采摘西红柿。今年上半年,张太和繁育菜苗、种植反季节蔬菜收入已超过5万元。"发展设施农业让我走上了致富道路,日子越来越红火……"几年前,30出头的张太和与妻子还是从甘肃陇西县农村来到共青团农场的打工族,曾经做过建筑工地小工、泥瓦工、卖过菜,夫妻俩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偶然一次到该场设施农业基地,看到几个同乡靠蔬菜大棚过上了富裕的日子,让他萌生了种植大棚的想法。  相似文献   

5.
说出农四师七十五团一连女职工王敏婷,无人不知,她是该团惟一的一家蔬菜大棚种植户,靠种植蔬菜脱贫,走上了致富路。 她今年44岁,1992年以来一直承包土地。由于自然灾害,自己经营不善,又加上粮油价格下调,造成歉收,到1999年,累计倒挂账1万余元。1999年底回陕西探亲,参观了当地的蔬菜大棚,受到了启发。回团后她根据团场蔬菜供应不足,没有温棚的现状,决心搞蔬菜温棚。2000年她向亲朋好友借款1  相似文献   

6.
农七师一二四团十连女青年毛红梅是兵团农场的第二代职工。多年来,在父辈的影响下,她一边承包大田,一边种植大棚蔬菜,土地没有辜负她的付出,年年都给予红梅丰厚的回报,使她成为一二四团的青年致富能手。今年,毛红梅在搞好自家2个简易大棚的同时,踊跃承包了58亩棉田,还积极带头承包了3个温室大棚。由于红梅勤于学习农羊、种田等建投身行业科技,善于经营大棚种植,她家大棚里的蔬菜成为远近闻名的“绿色产品”,时令菜蔬销往外地。春去秋来,今年,毛红梅又是大田大棚两不误,她承包的58亩棉田收获籽棉她用户不方百计的18000公斤,5个大棚纯收入在3…  相似文献   

7.
走进自贡市沿滩区沿滩镇黄泥洞村,一个连一个的蔬菜育苗大棚在初春的大地上显得格外耀眼.久旱的大地刚刚下了一场春雨,村民们都忙碌起来,为菜苗施肥、锄草,希望借助雨水的滋润,菜苗都能卖个好价钱.……  相似文献   

8.
今年33岁的郑建华,是一三六团一连的农工,她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自己耕耘的黑土地上刨出了闪亮的金子,实现了她人生的价值。 前两年,郑建华继承父亲的业绩,搞起了蔬菜种植。在父亲的指导下,她不仅种植传统的蔬菜,还自筹资金6000元,修建了一个简易温室大棚,在早春时种上油白菜、菠菜和香菜,仅大棚一项,纯收入就达5000多元。另外14亩菜地,她合理安排种植结构,用10亩地专门种植韭菜,年纯收入2万元以上;用14亩地种植棉花,虽然去年受灾减产,但纯收入也在4000元以上。她见缝插针,利用地边、地角,点上冬瓜、茄子又是一笔可观的收入。一年下来,这块土地就给了她2万多元的纯收入,加上丈夫开车  相似文献   

9.
<正>在农二师二十九团625座日光温室大棚里,菜农们出"奇"制胜,种植的蔬菜在库尔勒蔬菜市场独领风骚。沼气大棚收入高在八连李明的温室大棚里,李明高兴地说:"看样子,今年挣10万元又是小菜一碟。"2003年,李明自筹资金20万元和工会贴息贷款3.2万元,建起6座日光温室蔬菜大棚。他利用时间差种植反季节蔬菜,收入也年年递增。去年,他在大棚边又建起了沼气,养了一群猪、  相似文献   

10.
正53岁的余必丽站在"鹧鸪园山庄"楼顶,门口的几百亩蔬菜大棚又让她想起了20年前坐火车去温州打工的情景:"经过湖南怀化时,我看到车窗外面全是蔬菜大棚。心想,鹧鸪园有那么多土地,我为什么不在家种蔬菜,还要出来打工?"去温州不到10天,余必丽就回到鹧鸪园村开始小面积试种蔬菜。令人欣慰的是,蔬菜种植的收入逐渐增加。2002年,余必丽当选兴仁县城南街道办事处鹧鸪园村党支部书记,摆在余必丽面前的  相似文献   

11.
十年前,她顶着家庭的反对和邻里的嘲讽,在农七师一三一团五连承包了自己心目中向往已久的"致富棚"——蔬菜大棚,令很多人投去了不解的目光.十年后,她的大棚内长满了羊角般的大椒、棒槌似的茄子、青翠欲滴的黄瓜、笔直修长的豇豆、绿油油的加工番茄苗……种植效益相当可观,令更多人投去了羡慕的眼光.  相似文献   

12.
<正>3月30日,走进田中伍的大棚,可以看到:地上一排排粗壮的辣椒、西红柿苗整齐排列着,绿意盎然的景象尽收眼底。种植户田中伍正忙着给菜苗喷水。今年40岁的田中伍,是七师一二九团一连职工。近几年,他发挥自身有知识、有头脑、会经营的优势,靠团、连鼓励职工发展庭院经济的优惠政策,发展大棚蔬菜种植,在青年职工中率先走上了致富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工作中,田中伍勤奋敬业,吃苦耐劳,各项工作均走在了群众前面,成为青年致富能手中  相似文献   

13.
微黑透着粉红的面肤,清亮的嗓音带着河南口音.晶亮的眼睛透着精明,这就是农七师电力公司园艺场的承包户薛凤娥。这位38岁的下岗女教师在短暂而坎坷的4年里,成为园艺场果品蔬菜种植的冒尖户,是1.5亩大棚蔬菜、20亩蟠桃园、40亩葡萄园的主人。 1999年9月,对于薛凤娥来说是个不幸的日子,有着12年教龄的她,因园艺场小学的撤销而成为下岗者。12年,有多少支粉笔在她手中化为纷飞的理想;有多少学生是她看着长大。薛凤娥想不通,情绪极为低落,但她没  相似文献   

14.
致富之路     
依靠科技 发家致富 一位普普通通的女工,从白手起家发展到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的大棚温室蔬菜种植,获得了丰厚的收入,成为女职工的骄傲。 王翠红夫妇来农十二师三坪农场蔬菜站前,从未种过蔬菜。1992来站后,承包了3座温室。由于缺乏种植经验,种植的蔬菜收入不佳。但她并没有灰心,买了大量的科技  相似文献   

15.
坦溪镇黑山村党员张永志,充分利用地域优势,瞄准市场行情,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不仅自己圆了富裕梦,还带领村民致了富. 1986年,张永志高中毕业后,曾外出务过工、经过商,但一直都是小打小闹.1995年,"向结构调整要效益"的口号响彻巴山蜀水,张永志在村里带头搞起大棚蔬菜种植,没想到年底一算账,反而不如种粮来得划算.张永志是个倔汉子,第二年春天,他自费到县农技校学习了三个月蔬菜种植实用技术,回来后埋头苦干,秋季1.8亩大棚蔬菜竟收入了6500元.  相似文献   

16.
<正>今年35岁的李刚,从事大田种植已有好几年了,如今,凭着一副闯劲的他,成了十师一八三团有名的"蔬菜王"。出生于"80"后的李刚从四川老家来到一八三团已有十多年了,先后种植过打瓜、葵花等,但因由于土地盐碱性大,前两年一直收成不好,连年亏损,曾让他有了放弃的念头。后来团场设施办招人的时候,他接触大棚蔬菜,然后种了一年大棚蔬菜,发现大棚和陆地蔬菜有一段季节差,就是大棚蔬菜结束以后,陆地蔬菜弥补  相似文献   

17.
赵学彬是三十三团水管站职工,他共建成7个蔬菜大棚,有3座沼气池,养羊50余只,形成了种养结合、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发展之路。他种植的蔬菜品质好、无污染、上市早、销售快,2005年他仅大棚蔬菜就纯收入5万余元。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日本各地掀起一股"植物工厂热",即在封闭或者半封闭环境中,借助人工光照,使用营养液培育绿叶蔬菜。这种植物工厂让缺乏耕地的大城市也可以进行农业种植。位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中的幕张地下植物工厂分为地上和地下两个区域。在种植过程中,首先要对菜苗进行30天的地上培育,之后再将模块化的菜苗盒通过传送带送入地下。地下工厂的LED光照和营养液输送都可以自动完成。菜苗在这里生长24天后再被传送带送回地  相似文献   

19.
<正>9月5日,走进农七师一二九团设施大棚蔬菜生产基地,女职工唐联淑夫妇俩正在给大棚内种植的辣椒除草。她一边忙着一边高兴地说:"现在尽快把里面的杂草除掉,防止养分浪费,达到早座果、多座果,早上市的目的。"今年37岁的唐联淑,精明能干,1999年参加土地承包,又品尝了承包亏损的酸楚,她总结经验,不懂就问,认真学习  相似文献   

20.
"听完团举办的有机蔬菜种植讲课,我对今后有机大棚蔬菜前景充满了信心!"最近,农二师二十九团十连大棚职工杨道中兴奋地说。据了解,该团依托城郊经济的地缘优势,自2005年建棚以来,已建日光温室大棚720座,占地面积1800余亩,平均每年销售蔬菜在2100余吨左右。为推进团场有机蔬菜生产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