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党员民主生活会上,常听到有同志称自己是个一般干部,无官无权,想腐败也没有条件的说法.言者目的也许表明自身不存在腐败行为,但说法不妥,因为腐败是"想"也"想"不得的.对于任何一名党员来说,即使没有腐败行为,但如果滋生了"想"腐败的心态,也是十分危险的.  相似文献   

2.
"过冷河"是指在公务员离职后的法定期限内,限制其从事特定职业或发生特定行为,以达到遏制"期权腐败"的法制设定.香港的"过冷河"条款,从规制期限、规管内容、权利救济等五个层面着重评析了香港遏制"期权腐败"的经验,对我国当前的廉政建设很有启示.  相似文献   

3.
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些腐败者常常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腐败,"无意"之中身陷腐败,不仅自身后悔也令其他人惋惜.我们且将其称之为"无知"腐败.  相似文献   

4.
徐爱萍  金言 《侨园》2007,(4):22-23
腐败是个世界性话题,并非中国的专利。自中国打开国门、实行改革开放之后,"洋腐败"就伴随着跨国公司的涌入而现  相似文献   

5.
乡政村治格局下"村官"腐败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市场经济和农村城镇化的大背景下,"村官"腐败愈演愈烈.从"他律"的视角考查,"村官"腐败的根本原因是监督缺位.要遏制"村官"腐败的势头,必须从规范国家公权和社会治权的权力运行机制、设立专门的农民维权或监督基金、提高农民自身的组织程度等方面入手,形成防治"村官"腐败的合力.  相似文献   

6.
"政绩工程"及其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腐败直接相连的"政绩工程",严重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等基本观点,严重背离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最终损害的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因此,确立正确的政绩观,建立科学的政绩评价机制和严格的监督制约机制,有效预防和杜绝这类政绩工程,是防治腐败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瞭望》2004,(50)
究竟是有了怎样的腐败"沃土",才会滋长出如此之多的腐败官员?人大的监督为何形同虚设? 是"民主监督权力"还是"权力监督民主"?  相似文献   

8.
反腐败是学界及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文化传统与社会责任的分析维度将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和深刻反思我国的"腐败黑数"问题.对于畸高"腐败黑数"中主要由文化、社会等外在因素导致的行为失范和腐败犯罪,应主要立足于宽容的救赎,而控制和消弥畸高"腐败黑数"的根本出路应是植根干文化基础之上的严密而人性化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9.
徐明 《理论探讨》2004,(2):114-115
"灰色收入"是腐败的一个重要的滋生地。少数政府官员利用特权大肆攫取"灰色收入",是导致腐败蔓延的一个直接原因。必须从现存的政治及经济制度的缺陷上来分析和认识腐败本质。腐败的物质基础是政府对社会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的垄断。当前腐败现象难以遏制的现实基础是不对称的反腐败的收益和成本。建议精简政府机构,公开办事程序;削减公共权力,减少"灰色收入";完善法制建设,加大查处惩罚力度,推进反腐败的斗争。  相似文献   

10.
李靖  陈希 《理论探讨》2020,(6):176-182
社会关系嵌入于"三不腐"机制各个环节运行过程中,对"三不腐"机制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基于嵌入性理论框架审视,社会关系通过角色认知、协同保障制度和廉洁文化等三个方面嵌入于"三不腐"机制运行过程中。在社会关系嵌入的背景下,"三不腐"机制因角色转化机制降低腐败成本、协同保障制度漏洞降低信任水平和内外部文化因素提供腐败动机生存空间而面临功能困境。以社会关系模式优化为导向,从以重构"利益—情感"共同体明确角色认知、以协同保障制度建设推进多元合作、以精神趋同消除腐败动机等三个方面构建治理进路。  相似文献   

11.
在公众场合、甚至亲近的工作人员身边都始终作秀,表现得清正廉洁,同时极力培植有价值的私人小圈子,在其中予取予求、腐败透顶,这是从原江苏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徐国健案件中表现出来的、腐败分子面对打击之后的腐败新动向。"圈子病"让腐败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提醒国人加快制度反腐的步伐。  相似文献   

12.
在反腐败斗争中,一种现象值得警惕,某些干部今天还在大讲廉洁奉公,明天却因腐败叮当入狱,他们扮演了一个"两面人"的角色.  相似文献   

13.
"反腐"略论     
我们党始终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而腐败的滋生蔓延却严重影响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党要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必须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以德治党,合理划分权力结构,建立权力监督网络,并辅之以法纪,治腐用重典,形成一种不想腐败、不能腐败、也不敢腐败的反腐机制.  相似文献   

14.
周庆行和吴新中的"新一轮'官员下海'析"一文指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官员下海愈演愈烈,掀起了新一轮的下海浪潮。我国政府官员的频频下海对我国的政府、社会都带来了不良影响,因此,从行政伦理的角度探求我国政府官员的下海动因、加强政府官员的行政道德建设,对于抑制我国政坛精英的流失、防止隐性腐败的发生也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权臣"现象,就是在行政体系中,最后最高的决策权实际上是被手下的副职或其他官员所把持。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历史中,曾有过宦官干政,外戚专权的现象,也曾出现过大量的"权臣"专权现象,如伊尹、霍光、曹操、诸葛亮、尔朱荣、桓温、秦桧、史弥远、鳌拜等等,权臣现象最终的结果也常常导致权力腐败、政治黑暗,甚至是充满了暴力和血腥。  相似文献   

16.
本报告收集了改革开放以来在市"一把手"岗位上腐败的142个案例,采取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定量数理统计与定性逻辑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试图通过对这些"一把手"的基本信息、腐败领域、腐败状况等进行分析,来观察其腐败状况、特征及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一把手"腐败涉案时间跨度和潜伏期长、涉案金额大,区域相对集中;受贿是主要腐败方式;经济上插手房地产、企业经营、工程项目,政治上买官卖官,生活上包养情妇是较为集中的三大腐败领域;边腐边提、带病上岗现象突出;家人涉案、窝案串案较多。这表明目前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依然严峻。本文探讨了"一把手"腐败根源,提出了治理"一把手"腐败的机制对策。  相似文献   

17.
公共权力腐败是社会发展的"恶性肿瘤",害党、害国、害民,但又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公共权力腐败之发生,是由个人主观因素、制度因素、社会客观环境因素和诱因共同作用的恶果.本文试图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运用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理论,透析当前我国社会关系结构与公共权力之间存在的结构性矛盾,着力探求引发权力腐败的社会客观环境因素和诱因,并说明要从根本上解决权力腐败问题,必须从更深刻的社会结构层次出发,改革社会关系结构和权力结构,进一步消除权力腐败赖以发生、延续、蔓延的土壤,推进反腐败事业向纵深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干部"权力期权化"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我国反腐败力度的逐渐加大和腐败空间的逐渐缩小,一些冥顽不灵、执迷不悟的腐败分子为了能继续把手中的权力转化为腰包里的金钱,绞尽脑汁地“创新”着腐败形式。“权力期权化”就是权力腐败的一种“有利变异”方式。它是新形势下腐败出现的新动向,预示了腐败发展的一种趋势和方向,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一、“权力期权化”的内涵及表现形式有关专家指出:期权本来是一个经济学上的概念,它是一种选择权,是指期权的买方向卖方支付一定数额的权利金后,就获得在一定时间内以一定的价格出售或购买一定数量的标的物(实物商品、…  相似文献   

19.
据新闻媒体披露,在不少地方,严格的信访指标与领导干部政绩挂钩,并实行"一票否决",在这样的制度下,滋生出"信访寻租",成为当前腐败新动向. 某省规定,上访者要在信访部门所在地派出所登记造册,然后通知上访者所在地政府派人来领人.  相似文献   

20.
秋风 《各界》2008,(1):65
几乎所有人,包括很多令人尊敬的学者,以及负责任的报刊,在反思中国历史及批判现实的时候,所针对的最主要的靶标是"封建专制".封建专制已经成为一个形容专制、愚昧、腐败的制度及其社会现象、价值观念的固有名词.人们也把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归咎于"封建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