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理论,中国共产党是与时俱进的党;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紧密相联.实践、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之间存在着血肉相连的、有机的、辩证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已成立80周年了.80年的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灯塔,一直为中国人民照亮前进的方向;中国共产党是磁场,吸引着全国所有民族有良知的人士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中国共产党是坚强的领导核心,把曾是一盘散沙的中华民族凝聚成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执政或领导地位的形成,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运动的必然结果,绝非一党一人或一狭隘之阶级利益意愿之使然,而是体现着历史发展必然规律性的结果.透过这样的科学历史分析,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疑仍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4.
一、共产党员培养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时代的呼唤,是完成党的任务的需要 (一)完成新世纪的历史任务要求共产党员不断培养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命运担负着崇高的历史责任.在这个时刻,社会主义中国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个大变动的历史时代,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把握主动权.而只有不断自觉培养自身高尚道德情操的共产党员才能真正地认清和把握机遇,明辨和应对挑战,担起历史赋予的重大责任.  相似文献   

5.
鸦片战争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广大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激化.军阀统治和连年战祸,加深了民族危机和阶级矛盾.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随之发生变化,中国人民进行过多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但都失败了.历史孕育着、呼唤着中国共产党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为打倒列强和封建军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采取了联合的策略.建立起以“党内合作”为形式的国共统一战线,“党内合作”形式的确立是共产国际、中国共产党以及孙中山妥协的产物,但是妥协并不代表分歧的结束,各方的分歧依然存在.在“党内合作”形式确立之后,中国共产党的“独立性”问题引起了国共之间的争端,使国共合作矛盾重重.关于合作问题的国共两党内部的争论,也暗含着这一合作形式必然破裂的隐患.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共产党九十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中,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政策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始终发挥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中国共产党要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巩固丰富发展党的统一战线思想.  相似文献   

8.
承认不承认妇女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是坚持不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问题.历史和现实告诉人们,妇女从来不是社会发展的被动体,她们创造的社会文明和物质文明,同男子一样在推动着人类事业的前进,促进着社会的发展,保证着国家和民族的振兴.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初起,就阐明“只有无产阶级获得了政权,妇女们才能得到真正解放”,宣告中国共产党要“为所有被压迫的妇女们的利益而奋斗.”因而,中国妇女作为一支强大的社会力量的价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得到了真正的承认和体现.她们成了社会的主人,她们突破了旧传统观念的束缚,她们跳出了传统职业的小圈子,活跃  相似文献   

9.
总结建党80年的历史经验,我们看到,"中国共产党是非常重视理论指导的党".中国共产党在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同时,从中国实际出发,不断进行着理论创新,实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一、党的80年历史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二、理论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三、理论创新的源泉在实践,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发展和创新,使党能够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要求,坚持正确方向,纠正错误,统一意志,克服困难.这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强大动力,也是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不竭源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种政治实践和制度形式,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了,但作为一个政治概念,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笔者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由两项具体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组成的.全面、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内涵,有利于充分认识我国这一基本政治制度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独创价值,有利于推进这一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开发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制度功能.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各级党组织担负着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和领导责任.21世纪广西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才能组织与实施.  相似文献   

12.
坚持信念 逆境奋斗——解读长征精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长征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八十多年奋斗史中最艰难、最困苦的时期;长征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在逆境中坚持理想信念英勇奋斗的历史;长征精神的核心就是"坚持信念、逆境奋斗".围绕着这一核心,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充分展示了"执着追求、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精神;心系民族、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百折不挠、勇猛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险、排除万难的艰苦奋斗精神;审时度势、扶正纠错的实事求是精神;团结一致、维护统一的顾全大局精神;互助友爱、生死与共的集体主义精神;以苦为乐、奋发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它将永远激励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人民在新的征途上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理论来源,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继承和发展着群众路线,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4.
现代政治是政党政治,而政党与群众的关系问题是现代政治的核心问题.群众路线便是中国共产党正确解决这一核心问题的独特创举.这一创举不仅表征为中国共产党处理与群众关系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而且还包含着丰富的政治价值.它是中国共产党信守的政治理念,是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也是富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决策参与模式.充分了解群众路线的政治内涵,明确群众路线的政治意义,发挥群众路线的政治价值,是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奔向美好未来的"法宝",因而,也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在中国国土遭受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华民族面临着危亡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鲜明地提出抗日救国的主张,首先对日本法西斯宣战,并在可能的条件和情况下团结全国民众对日直接作战,积极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重任的新时期,不断发展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创新新时期统战工作方式,对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带领最广大范围内的人民群众,向着共同的目标前进,最终实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毛泽东、邓小平以及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执政党建设的规律.执政后,共产党的建设演绎着从"斗争"到"建设"、从"运动"到"制度"、从"越位"到"守位"与从"零散"到"系统"等几个方面的特征,并摸索出了执政党建设的一些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着先进生产力,代表着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面对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共产党员必须做到"三个代表",始终保持革命性、先进性、战斗性的本质,在学习、工作、生活和党性修养诸方面始终坚持共产党员的标准,努力做马克思的好学生.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历史必然性与主动选择性的统一。中国共产党从她成立的第一天起就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分割地联系着、内在地统一着,并坚持不懈地探索着、始终不渝地奋斗着,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提的创造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的奠定者,而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同时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  相似文献   

20.
学习领会“三个代表”思想 切实加强参政党的自身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的世纪,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的历史课题.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也有一个如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参政党、如何建设参政党的问题.中国共产党面对国际局势变化、国内大局发展和干部队伍整体性新老交替的三大考验.这三大考验,说到底,就是在21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其关键是解决如何把共产党建设好的问题.为此,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形成了适应新世纪形势加强自身建设的新纲领.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切实加强自身建设的课题,就自然地摆在了我们参政党的面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