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7,(8)
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原和人类的本质应从人的内心深处去寻找,即从生存意志来解释世界,并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的本质是意志"。在此基础上,阐述其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主要包括人的内在生命性质及人生苦难的解脱。虽然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带有悲观主义色彩,但他的理论思想使得我们重新思考在理性压迫下的非理性因素和人类主体性问题;以及我们对现世生活应持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5,(32)
王国维在其诗词中表达了很明显的悲观主义倾向,他完全赞同叔本华的人生观,认为人生就是一场迷雾,世界是一个骗局,人生而有欲,但人越是追求欲望的满足,就越是深陷在欲望的泥潭中。生命的本质就是痛苦,生活与欲望、痛苦如影随形。人生就是一片茫茫的苦海,于是"明朝又是伤流潦"。受这种悲观情绪的影响,他在衰落的现实中挣扎无力时,选择了自杀的"解脱"方式,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惋惜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尼采创立了一种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生命哲学,他用实践权利意志的超人肯定和超越“悲剧人生”,引导和启发现代人与拒斥感性、惧怕变化无常生命的独断理性主义、颓废基督教信仰、悲观主义不断抗争,用昂扬生命斗志去塑造完整、幸福的意义人生。  相似文献   

4.
一、尼采人生哲学的出发点——悲观主义年轻的尼采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时,就接触到了叔本华哲学,并且默默地接受了他的悲观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前提。但是,尼采认为叔本华的哲学最后导致了对人生意义的否定,这是他所不能容忍的。在他看来,纵然人生本来没有任何意义,我...  相似文献   

5.
"生死"作为人生必须经历的一部分,应该成为每个人的必修课。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人类一直以来忌死谈生,对死的研究还只限于起步阶段。中西哲学中最初将生与死看作同等重要的典型代表是庄子与海德格尔,他们从不同角度阐释了"生死"。揭示了"死"的本身是确定无疑的,死是过程性的,生就是向着死的过程。同时与其他动物不同的是,人类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既具有物质本体又具有精神意识。人类无法确定自己何时死怎么死,但是却可以决定在从生到死这个过程中如何生存。生命的本体是有限的,生命的内涵却是可以无限延展的,利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才是生存本身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5,(32)
木心文学的一个基本特质是"智性",他的文学作品是他对人生的炽爱与参悟的载体,不管是散文、俳句、诗,均满含智性的文学思想。其中他对于"奖"的看法和他"精微的悲观主义"两点文学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在对待"奖"这东西上,应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地看待;在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时,应引导学生不要颓唐自暴自弃,也不要盲目乐观、自欺欺人。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兴起,各种悲观主义观点也应运而生。人工智能虽然可能给人类带来各种新问题,但悲观主义是缺乏根据的。从技术历史维度看,每一次新技术的出现都会有人陷入悲观主义窠臼,人工智能悲观主义只是技术悲观主义的翻版;从技术本质维度看,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劳动只是人类解放的继续;从技术发展维度看,人工智能被许多人高估;从人机关系维度看,人工智能与人类并不存在本质冲突,而且完全可能相互依存、和谐共生。因此,我们应该乐观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不必过分悲观失望。  相似文献   

8.
正追寻幸福既是任何一个有理性的人的自然倾向,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因此,对于幸福概念的探讨,可以从个体、社会和历史三个维度来展开。一、幸福的个体之维德国哲学家康德曾在《实践理性批判》里对"幸福"有一个简短的概括,他认为,"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对于不断伴随着他的整个存在的那种生命快意的意识,就是幸福。"从康德的话语可以看出他对"幸福"的概括乃是立足于个人的生命体验。的确,对于现实中的任何个体而言,幸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5,(32)
由于社会传统化的分解、教会的分离、世俗和理性主义猖獗迫切需要人们对生命确定性的诉求、追寻生命的意义以及构建与"他者"的联结。灵性的发展为社会工作价值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社会工作实践开辟另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10.
他者的位置——兼评《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化与异文化的关系一直是人类学关注的重点。"他者"的地位在人类学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位置。本文结合《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书,对人类学历史上不同时期"他者"地位的变化进行梳理,借此帮助我们理清19世纪以来人类学学科发展的大致脉络,使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身处的这个人类学的实验时代。  相似文献   

11.
“异化劳动”范畴的双重向度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化劳动"不仅仅是一个"道德"范畴或"伦理"概念,具有生命向度,它同时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历史向度。而生命向度与历史向度的连接点便是辩证法,辩证法超出了方法论的界限,构成了"异化劳动"范畴的"问题结构"。通过对历史的辩证把握,在历史的进程中,生命实现了自身的否定和超越,趋近于生命的自我实现;通过对历史进程中生命现象的辩证把握,历史获得了主体性的意义和价值。二者是本质同一的。只有"总体性"地从这双重视角切入,才有可能窥见"异化劳动"范畴的真实内涵以及其在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国内哲学界对马克思人性观的理解与诠释,虽然抓住了实践、社会、历史等马克思哲学的一些重要概念,但研究往往局限于对概念、文本的直观性理解,忽视了马克思变革人性观的生命根基.人的"本质交换"作为人的"本源性"生命存在方式,对它的生命自我意识是理解马克思人性观的视角之一.在人类生命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人的"本质交换"有其特定的方式.西方传统哲学家运用"实体观点"思维方式将人的"本质交换"抽象化,人与抽象"本体"进行概念性的"本质交换",人性亦被"抽象化".马克思运用"生存观点"思维方式,将人的"本质交换"诠释为"现实的人"社会地、历史地实现生命本性"对象化"的活动方式,从而确立了"具体人性观".马克思立足于对人的"本质交换"的觉解变革人性观的致思理路及其思想成果,是当代中国人在市场经济中形成"个性化"人性观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3.
大众传媒将乡村话语作为一种异于现代化的"他者"而呈现,在形象塑造、价值取向、利益表达上建构着一个"他者化"的农村.媒体自身的经济利益追求、现代性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尺,以及媒体从业者的中产阶级化共同造就了乡村话语的边缘化.  相似文献   

14.
赵聪  周立平  郑文宝 《学理论》2013,(10):106-107
"生命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几十年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都相继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生命教育活动。对当代大学生而言,生命教育是一种教育,更是一种关怀和润泽。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路径的思考与探索,教育引导大学生更好地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进而拥有一个无比美好的生命世界。  相似文献   

15.
从建设性后现代的视野看,马尔库塞"单向度人"理论的思想贡献是巨大的。然而,痴迷于解构特别是其极端的否定性立场,使得马尔库塞在很大程度上站在解构性的或曰否定性的后现代主义阵营一边。他的"单向度人"理论不但片面理解了科技异化与人的本质,缺乏生态维度和非西方文化的维度,而且导致无力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方案,最终不得不走向悲观主义。建设性后现代主义通过提出具有人文关怀的"厚道科技",走向责任的"深度自由",天人合一的"生态意识",欣赏他者的"多元互补文化",倡导人的全面发展的"审美智慧"而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的"单向度社会"和马尔库塞"单向度人"理论的双重超越。这一超越,不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的认识与批判,而且为我们避免重蹈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覆辙,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以及制定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战略都不乏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我对"成熟"这个词一向敏感和存有戒心。这是一个含义复杂的字眼,相同一个词,在不同的人身上,成熟显示着泾渭分明的两种生命状态,价值相悖的两种处世哲学,截然相反的两种精神向度。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4,(25)
庄子的无奈缘于"忧生之思"。《至乐》篇曰:"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在庄子看来,忧患与生俱来,已成为生命的一种本己规定。在战祸绵延的战国时代,这种忧患是普遍存在的。作为有限的生命个体、置身于战祸纷繁、危机四伏的社会环境之中的庄子,真切感受到了作为渺小存在物的自己的生存方式及其生存意义所带来的困惑。立足庄子的文本,试图探析庄子的生命观感以及其对生命逍遥的诠释。  相似文献   

18.
斯宾诺莎、康德、尼采、萨特、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对自由意志的不同观点反映了不同时代人类的生存境遇及其对与世界关系的反思。生与死的不可把握在另一层面上反映了自由意志的限制性。自由意志的控制点经历了由外部控制逐渐移向内部控制,由行为控制逐渐移向意识控制的过程。自由意志的限制性并未导致悲观主义,哲学家往往从道德和理智的层面去超越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人生价值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体系 ,只有从不同角度考察 ,才可能比较清晰、全面地分析它的构成。1  人生价值包含着方方面面的内容 ,依据不同的标准 ,可以分清它的横向结构 :依据个人自身所拥有的条件和素质 ,人生价值可划分为生命价值 (含死亡价值 )、智能价值和道德品质价值三部分。人生是从生到死的生命活动过程。生命的价值首先表现在 ,人生的一切 ,人类社会的延续发展 ,无不以生命的存在为前提条件的基础。然而这是就一般意义而言的。作为生命价值的真正含义或最重要方面 ,则是指作为生命的存在和活动 ,即它作为客体对主体存在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位既接受过西方正规化神学教育,同时又通晓中国文化的传教士,利玛窦在《天主实义》“论人魂不灭大异禽兽”篇中,以中世纪著名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人学思想为武器,对“中士”悲观主义的生命观和灵魂观予以修正.不仅论证了基督宗教灵魂不灭信仰的基本内容,同时也将西方经院哲学的方法、气质带入中国,为中国哲学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此过程中,利玛窦运用中国人熟悉的语言和论证方式对阿奎那的灵魂—身体关系学说、理智学说以及实体类型学说加以阐释,为阿奎那人学思想的中国化诠释做出了典范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