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理论》2020,(8)
施存统作为中国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物之一、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他的早期政治思想经历了由尊儒到反儒、由无政府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巨大转变。施存统翻译了许多日本社会主义学者的研究论著,撰写了大量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做出了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6,(1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是五四一代知识分子共同努力的结果。国民党人士的贡献也是值得肯定的,长期被忽视的袁振英和陈溥贤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的功绩值得发掘。由于地缘关系、中国留学生集中、本地社会主义思想浓厚等特点,日本成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转渠道。而在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中,《新青年》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存在认识不深刻以及偏差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21,(11)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发起者和主要旗手,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五四运动前后,陈独秀实现了由崇尚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向认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转变,这一转变推动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关注、研究与传播。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陈独秀通过编辑刊物、翻译经典著作以及发表政治演说等方式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以陈独秀为研究视角,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以及传播路径来探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问题,不仅有助于我们客观还原历史、总结发展规律,而且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进程,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20,(12)
施存统一生的经历让他很好地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他的经历让他的信仰转向马克思主义。他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积极主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的革命道路;并且积极恢复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工作。作为中日社会主义思想之间的交流者,他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为早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后来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7,(4)
近代报人群体是伴随近代新闻报刊而生的知识分子群体,在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传播主体的研究,倾向精英分子,偏重阶级属性。近代报人群体的研究视角,有助廓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全貌。在近代报人群体发展的四个阶段,维新报人、革命派报人、新文化报人和早期共产党报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各有侧重,呈现多样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有着非常丰富和复杂的思想土壤.其中,无政府主义作为其思想土壤之一,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无政府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的考察,分析了无政府主义在当时中国流行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原因,揭示和探讨了无政府主义在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4,(25)
早期《中国青年》是共青团中央机关刊物,是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该刊先后出版19个专号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集中传播,以不同的方式同青年读者进行了交流互动,并在批判东方文化派、国家主义派、戴季陶主义等各种反动思潮过程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7,(8)
近代中国面临生存的危难,全国上下都为了拯救中国的危亡探索一条正确的道路。在此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让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希望,加快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主要人物李大钊,在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中有两方面不同的原因使得他坚持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并且将其传入中国。对于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推动有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张琳 《理论视野》2013,(9):21-25
从五四运动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期,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早期。在充分肯定早期传播在整个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的历史功绩和地位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并分析当时的历史局限。受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系统学习和研究不够、理论准备不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和思想体系的认识不全面、理解欠准确,对俄国和日本人诠释的马克思主义缺乏理性分析和思考这几个方面的局限。这与后来中国马克思主义运动中的某些现象有着紧密关联。指出其历史局限和不足,并不是要苛求前人和挑剔历史,而是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和教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5,(3)
黄日葵是我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一员干将,其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黄日葵传播马克思主义主要通过进步期刊及报刊、通过演讲或政治报告、通过授课的方式、通过交谈的方式。传播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介绍与宣传、对中国国情的分析以及对国家未来发展道路的探讨、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关于妇女解放运动的介绍宣传等几方面。黄日葵传播马克思主义对提高共产党员乃至广大民众的思想觉悟及马列理论水平、对中国革命特别是广西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国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进程等四个方面。国外学者在这四个方面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观点,但不可否认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21,(8)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行,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早期以课程、社团、报刊、论战为阵地构筑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崭新空间,为新思想的荟萃提供了平台载体,为社会变革的孕育催生了新生力量,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宝贵经验。中国共产党坚持正面宣传和反面批判相结合、思想引领和政治引领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运用相结合。这启发我们应注重打造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完整链条,筑牢青年成长之魂、涵养青年成长之根、夯实青年成长之基。  相似文献   

13.
《广东群报》是20世纪20年代在广东传播新文化的重要阵地,也是广州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报,为早期中国南方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做出过重要贡献。关于《群报》的创办背景,以往学界研究不多,通过仔细阅读《群报》早期发表文章,试图从思想基础、现实需求、主观努力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石倩 《学理论》2014,(1):28-29
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传播过程。它可以广泛传播,与它的传播者、传播对象、传播方法紧密相关。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早期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做出不懈的努力,主要运用了写作和传播文本著作、培养先进知识分子、建立组织、批判其他思想等方法。  相似文献   

15.
媒介通过构建社会话语体系,搭建公共舆论平台,塑造主导文化传播的共享意义等方式,不断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转化为社会个体的认知理念和价值共识,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大众传播理论为基本视角,针对当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主要问题,系统地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媒介传播的主体、受众、方式、内容、反馈五个方面探寻提出了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6.
夏宇鹏  金鸣娟 《学理论》2013,(28):38-4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微博作为新媒体的代表,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具有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利用好微博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服务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的重要职责所在。  相似文献   

17.
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开始传播,成为我国工人阶级进行解放运动的指导思想,并指导我国人民历经种种磨砺,战胜重重困难,最后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当时,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我国得到传播,除了受国际环境的影响之外,还深受我国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影响,特别是海外的一些留学生,他们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救亡图存的一个契机。因此,对马克思主义如何传入我国的,及其对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产生了何种影响进行研究,对于我们深入了解早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20,(3)
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以俄国十月革命为契机传入中国,在五四时期得以广泛传播与本土性演化。一方面,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准备了条件,而且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了坚强的主体——中国共产党。另一方面,在五四运的传播互动中,马克思主义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在理论与实践中开启新的发展历程,致力于解决中国实际。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为脉络,探究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揭示五四运动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传承五四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4,(33)
国民党人士宣传马克思主义要比中国共产党人早,五四时期,他们的宣传在客观上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传播汇合,造成强大的舆论力量,使马克思主义从众多思潮中脱颖而出。戴季陶在国民党中堪称理论家,他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贡献及后来反共理论"戴季陶主义"的出现,对以陈独秀为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6,(12)
十月革命的国际影响、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广西工人阶级的产生及发展壮大、新式教育的发展以及新文化运动在广西的影响为马克思主义在广西早期的传播提供了良好条件。这时期传播主要通过进步书刊、通过学校或义校、组建学社研究马克思主义、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桂林宣传马克思主义等几种途径。传播的内容包括党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俄国十月革命问题及妇女解放理论等。马克思主义在广西的初期传播,促进了广西人民思想的进一步觉醒,推动了广西工农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