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海峡两岸经济发展水平与综合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台湾经济对大陆依赖的不断增强,经济因素在两岸关系中的地位与影响更加重要,可能成为遏制岛内台独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与力量。  相似文献   

2.
王建民 《台声》2007,(6):27-29
台湾曾是全球范围内经济发展成就较为突出的地区之一,为台湾当局以经济实力作后盾输出“台湾经验”与以经贸力量加强国际双边关系与拓展国际生存空间创造了条件。大陆改革开放后,经济获得快速发展,经济规模以台湾的倍数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在超越台湾后双方差距进一步扩大,对外投资规模也即将超越台湾。  相似文献   

3.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对两岸经贸合作的影响 东亚经济发展的多层次性为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创造了良好的内部环境,但由于东亚地区的复杂胜和多样化,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能够带领和协调东亚各国(或地区)经济合作的主导国家。中国大陆人口多、增长快,处于区域经济和安全形势的重要地位。随着经济实力和贸易实力的增强,大陆已经开始成为支撑东亚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柱石,大陆巨大的市场已经成为引领东亚经济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王建民 《台声》2008,(12):18-19
改革开放30年,是大陆经济快速发展的30年,是大陆经济在世界经济舞台迅速崛起的30年,是成功发展的30年。创造了一个“新的经济奇迹”,造就了“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对海峡对岸的台湾来说。则是另一种不平凡的30年,是经历了从亚洲“四小龙”之首到亚洲“四小龙”之尾的30年,更经历了从辉煌发展的20年到失落的10年。在这30年的发展中,海峡两岸的经济实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台湾经济实力与大陆的差距迅速拉大。  相似文献   

5.
王建民 《台声》2013,(2):33-34
中国大陆经济实力的持续增强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使得人民币成为国际上炙手可热的货币之一,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日益普遍,国际上相关人民币金融产品也不断涌现。继香港之后,伦敦、巴黎、台北等地都在积极争取成为下一个离岸人民币金融中心。随着两岸货币清算机制正式启动及两岸相关具体业务的逐步展开,台湾也掀起一股人民币理财热,令人对台湾有望成为下一个人民币财富管理中心的期待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6.
合肥城市建设已经到了关键性阶段,优化城市综合环境,不仅不会影响城市的经济增长,而且会成为增强合肥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衡量合肥城市现代化的最基本标准。一、城市经济增长速度和城市环境保护质量是矛盾的统一体,处理好两者关系是增强合肥市综合实力的重要...  相似文献   

7.
娄杰 《两岸关系》2008,(3):70-72
郑成功逝世后,台湾郑氏政权逐渐变成全国统一的障碍。1674年,郑氏政权趁大陆“三藩之乱”占据福建沿海。经5年拉锯战后,清郑双方政治与经济实力发生显著变化。郑氏政权财源枯蜗,危机重重。1681年,康熙平定“三藩”叛乱,全国大陆基本统一,中央政权巩固,统一台湾提到日程。1667年始,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数度向康熙皇帝提出收复台湾之议。1681年,郑经病死,其子郑克壤继位。  相似文献   

8.
《台声》2016,(13)
正两岸关系从"破冰之旅"以来,台湾青年来大陆求学的人数与日俱增,不断发展,现已具备相当的规模。据悉,教育部将继续推进对台湾学生免试招生工作,进一步完善招生及培养管理制度,为台湾学生在大陆就学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台湾青年大陆求学热随着大陆经济实力的腾飞,台湾青年看好大陆的发展,想紧跟大陆的步伐,一同走向世界。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来大陆求学。从2001年  相似文献   

9.
《台声》2018,(4)
正台湾《中央网络报》1月28日发表社评说,最近几天,大陆各地陆续公布经济发展状况,多个省市的GDP都有耀眼成长;相对的,台湾的GDP排名却悄然下降,充分显现两岸经济实力的消长,在可预见的未来,势必有更多的大陆省市追上台湾。就趋势来讲,20多年来,大陆的经济快速成长,  相似文献   

10.
2008年,是台湾蓝绿阵营围绕立法机构选举和大选、马英九的大陆政策、陈水扁弊案展开激烈较量的一年,是岛内政局出现重大转折,民进党、“台独”势力遭受重挫的一年。国民党“完全执政”,政权基础渐趋稳固,但因拼经济成效不彰而深陷执政困境。民进党“台独政权”终结,实力迅速下降,改革进程受挫,发展危机加深。岛内外“促和遏独”积极因素持续增强,但未能扭转“台湾主体意识”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1.
日前台湾联合报举办“为台湾经济开路高峰会”,讨论与诊断台湾经济发展的症结所在,寻找台湾经济发展的出路。就在此时,台湾经济学者马凯教授却发表奇谈怪论,认为台湾最大危机不是在韩国,而是太过依赖大陆。他表示,台湾这十多年来中上游原料生产在台湾,但下游组装在大陆,出口市场在欧美的经济发展模式,随着大陆5年前决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严重冲击台湾经济命脉。他进一步表示,“台湾的经济成长率里,高达75%来自大陆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2013年,对于大陆和台湾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大陆做出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体制改革进行了系统的战略部署。台湾虽然经济表现微弱,政局变化不断,但在利用紧邻大陆的优势下,在发展两岸关系,提振经济上也取得了诸多进展。  相似文献   

13.
兰文 《两岸关系》2008,(9):30-31
自7月4日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首发团成行以来,“赴台游”愈发红火与流行。为了迎接大陆游客,台湾各县市纷纷把本地最具特色的旅游景观充分展出出来,那么,在台湾经济需要活力的今天,大陆居民赴台游能成为拉动台湾经济的新引擎吗?  相似文献   

14.
最近,台湾岛内有一种观点认为,台湾新竹科学园区高科技产业迅速向大陆转移,加上没有其他新的高科技产业诞生,台湾硅谷将出现“空洞化”现象。可以说这是岛内前些年认为台商赴大陆投资会造成台湾产业“空洞化”观点的一种延续。每当台商对大陆投资出现高潮时,岛内就会有少数人忧心对台湾经济的不利影响,提出台湾产业可能“空洞化”的警告。这与日前台湾当局高层称台商投资大陆拖累台湾经济的论调是一致的。实际上高科技产业对大陆投资不会也没有带来台湾产业或科学园区的“空洞化”,而且有利于台湾科技产业生命的延伸与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2005年7月18日晚上,香港凤凰卫视台“时事开讲”栏目主持人董嘉耀先生与嘉宾石齐平先生“开讲”两岸关系问题。石齐平先生认为,大陆是绝不允许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大陆解决台湾问题将综合运用四种“力”:经济力、政治力、社会力、军事力。笔者以为,这四“力”固然很实在,很重要,但还有一种力中之力——“文化力”!它虽是软力、隐力,却无处不在,也无坚不摧。如果说,把发展两岸贸易主要视为经济行为,归属于和平统一战略中的“经济力”,那么,运作这一“经济力”的深层基础则是“文化力”。一、两库自由贸易区:走向务实从1979年到2004年,台商在大陆的投资累计超过5000亿美元。截至2005年5月底,大陆累计批准台资项目6.5万多个,合同利用台资827.65亿美元,实际使用台资405.8亿美元。“按实际使用金额统计,台资在大陆吸收的境外投资中排第六位。现今,有近7万名台商在大陆创业,他们和他们的家庭正在慢慢融入大陆社会。截至2005年5月底,按照投资方注册地形式统计,两岸间接贸易总额累计已达4381.85亿美元,其中大陆对台出口715.08亿美元,大陆从台湾进口3666.77亿美元。由此可知,台湾顺差达2951.69亿美元。大陆已成为台湾最大的出  相似文献   

16.
台湾岛内朝野与蓝绿很难在两岸议题上有共识,甚至立场与意见经常截然相反。不过,在台湾与大陆经济关系相互依赖问题上却找到了新的共识,即台湾经济过度依赖大陆,并主张鸡蛋不能放在中国大陆一个篮子里,要分散市场,要采取措施,防范台湾经济对大陆的过度依赖。这种思维对两岸经济关系与台湾经济发展有害无益不谈所谓台湾经济对大陆过度依赖不是事实,就这种思维而言,也是危险的。  相似文献   

17.
台湾爆发“3·18”学运的一个深刻背景原因是近年经济持续低迷不振。台湾经济困境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物价变动及劳动市场等方面。由于民间消费与投资增长乏力、出口竞争力明显下降、工业生产增幅小、服务业发展不平衡,导致总体经济增长动力明显不足。造成台湾经济困境的原因,除了全球景气衰退与台湾自身结构性问题外,近年台湾经济还面临一些新问题的严峻挑战。一是区域经济整合潮流对台湾的冲击效应日益明显;二是台湾应对大陆经济转型发展乏力;三是经济振兴严重受困于政治因素。台湾突破经济困境的路径,关键在于要排除非经济性因素障碍,深化与大陆经济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大陆市场和区域整合来提高自身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台湾经济发展与大陆经济形势密切相关。近年来,大陆出台不少惠台政策,尤其是两岸签署一系列绎济合作协议尤其是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与实施,为台湾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创造了更好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9.
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香港、澳门将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回归祖国,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虽然目前还面临很多障碍,但这并不妨碍国际社会把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两岸四地作为一个经济共同体,划归为“大中国”的经济版图,并预言只要两岸四地真诚合作,那么未来世界必将是大中国的世纪,东方雄狮正在苏醒。两岸四地的经济实力从1978年至1994年,大陆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2倍,年均经济增长率达9.4%;香港的本地生产总值增长1.9倍,年均经济增长率达6.9%;台湾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3倍,年均…  相似文献   

20.
台湾"监察院院长"王作荣九月一日在《联合报》发表文章指出,台湾经济幸好有大陆市场这个吞吐港,才有今天这样稳定的局面。他建议台湾当局全面检讨对大陆的"戒急用忍"政策,以度过台湾经济衰退的危机。王作荣指出,台湾经济的繁荣很长一段时间有部分是靠大陆,有大陆这样一个市场作为台湾调节经济的吞吐港,这一点十分重要。自大陆经济改革开放后,台湾经济便很少有严重衰退局面出现,这是因为由大陆市场所吸收了。现在台湾当局正在"戒急用忍",假如众家商人都严格执行"戒急用忍"政策,那台湾现在的经济可能已经严重衰退了。好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