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45年8月29日,也就是毛泽东飞往重庆即将与蒋介石谈判的次日晚上,中苏友协在七星岗礼堂为欢迎毛泽东的到来举行了盛大酒会。酒会上,冯玉祥将军兴奋难抑,即兴抒诗:  相似文献   

2.
1945年8月29日,也就是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飞抵重庆与蒋介石进行和平谈判的次日晚上,中苏友协在七星岗礼堂为欢迎毛泽东一行的到来举行盛大酒会。酒会上,冯玉祥将军兴奋难抑,即兴赋诗: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前,屈武历任国民党军政要职。解放后,屈武是首任迪化市长,后历任政务院副秘书长兼参事室副主任,中苏友协会长,孙中山研究会名誉顾问,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代主席、主席、名誉主席等职。屈武以民  相似文献   

4.
1946年3月13日,驻沈苏军撤走的第三天,国民党军队便捣毁并查封了辽宁中苏友好协会机关报《文化导报》(是我党在沈阳创办的第二份报纸),及友协印刷厂办公室。街道上满地是铅字、刊物、印刷纸和衣物枕头……。 主编鲁企风(原名王继尧),也不知在何处? 说起我与鲁企风结识,十分偶然。 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没  相似文献   

5.
1945年8月17日,和苏军一同解放东北的抗日将领李兆麟将军领着20多名抗联干部从苏联回到了哈尔滨。任滨江省副省长,中苏友协会长。 1946年3月9日下午6时,天渐渐黑了,在一幢别致的小楼里,一个少妇给两个孩子讲故事,妙趣的故事,逗得两个孩子哈哈大笑。“当、当、当,”突然,急剧的敲门声惊得少妇一愣,两个孩子瞪着惊慌的眼睛向妈妈身边靠去。她立即下床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把邓小平介绍给赫鲁晓夫 1954年9月29日,赫鲁晓夫率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副主席米高扬等乘专机抵达北京,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并参加中国国庆庆典。9月30日,毛泽东率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等主要领导人,会见了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政府代表团成员。 当时邓小平并没有引起赫鲁晓夫的太多注意。在赫鲁晓夫的印象里,他只是很多副总理中的一位,中苏友协名誉理事之一。凡是有关对外的事务,他都表现克制,让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人出头露面。  相似文献   

7.
正抗战时期,日本的扩张和侵略威胁到中苏两国的安全,中苏在对日立场上有诸多共同利益。两国由长期的疏远开始走向合作。1937年8月21日,中苏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此后,中苏相互支援和配合。由于军用物资和人员的输送需要一条重要的国际交通线,促使中苏双方开辟了西北国际战略通道。抗战期间,中苏西北战略通道是苏联援华物资进入中国的大动  相似文献   

8.
在中苏两党论战如火如荼的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取代了赫鲁晓夫成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完成了苏共领导人的更替。苏联政局的变化,为中苏双方寻求改善两党、两国关系提供了机遇。双方以参加十月革命47周年庆典为契机,在莫斯科举行会谈,但由于双方的观点差异太大,最终没有能实现中苏和解的初衷,相反两党走向了对抗。这主要是因为中苏双方在此机遇面前都没有能够放弃各自所坚持的原则等而重新走上论战的征途。  相似文献   

9.
天然橡胶领域的合作,是新中国成立后中苏之间比较早进行的经济合作项目.1949-1953年间,中苏两国领导人先后集中围绕天然橡胶的代购、种植、生产等方面的合作问题,进行了多次沟通与磋商.在充分协商并达成广泛共识的基础上,1952年9月15日,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关于橡胶技术合作的协定》.随后,随着国际政治局势出现了缓和迹象,以及世界市场上天然橡胶的供求关系发生较大变化,1953年5月15日,中苏两国又签订了新的协定以取代此前的协定,中共中央也及时对橡胶种植和生产作出了政策调整.总体上看,1949-1953年间中苏两国领导人在天然橡胶合作方面的磋商,基本体现了相互尊重、互谅互让、互利互惠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1973年,周晓沛进入外交部中苏边界谈判代表团。有着马拉松式谈判之称的中苏边界谈判,成为周晓沛外交生涯的起点,从那时起到1991年苏联解体,周晓沛见证了中苏外交破镜重圆的一幕幕。  相似文献   

11.
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后,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等一些问题上出现了分歧.50年代末,中苏两党分歧由意识形态扩大到了国家关系方面,中苏关系从友好合作的巅峰走向了低谷,为美国分裂中苏同盟提供了大好时机.为了离间中苏关系,美国采取了"软硬分施"的手段来推动中苏同盟走向分裂,导致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化解体,改变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前途和命运,对整个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北京党史》2014,(6):38-38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会定名为北京市中苏友好协会。第二条本会宗旨是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的友好关系,增进中苏两国文化、经济及各方面的联系和合作,介绍苏联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经验和科学成就以建设人民首都,并加强中苏两国在争取世界持久和平的共同斗争中的紧密团结。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与中苏文化协会关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苏文化协会是一个在近代发生过重大影响的特殊民间文化团体。1935年10月25日成立于南京,至新中国成立前,它长期从事沟通中苏文化,增进中苏友谊,宣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宣传抗战和争取民主进步的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统战史上.中苏文化协会有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人们对此所知寥寥,本文拟就中共与中苏文化协会的关系作一梳理。  相似文献   

14.
花琦  孟凡明 《世纪桥》2014,(3):63-64
中苏两国结为同盟是影响朝鲜战争的重要因素。中苏同盟关系的演变对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的参战和停战谈判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而朝鲜战争也巩固和发展了中苏同盟的政治基础,促使亚洲地区的冷战格局进一步固定。  相似文献   

15.
1949年,宋庆龄当选中苏友好协会副会长,后又连任会长,在将近二十多年的工作中,一直致力于中苏友好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在此期间,宋庆龄两次出访苏联、接待苏联代表团及领导人并发表了一系列有关中苏关系的讲话。宋庆龄之所能够出任中苏友好协会领导人并在中苏友好关系的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与党和国家的外交方针有关,另一方面则源于自身与苏联的渊源,更重要的是对孙中山联俄遗愿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6.
三、苏方精心准备的条约及有关文件草案中苏之间签订一个新的条约以代替1945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问题,在原则上基本商定了。然而,在签订一个什么样的新条约这个具体问题上,中苏谈判又出现了分歧和争论。当时,中苏谈判双方各自的方针发生了一种戏剧性的变化。此前,苏联坚持条约的形式不能改变,即保留旧的中苏条约,而对实际内容可以进行修改。但在确定废除1945年的条约以后,苏方最初提出的新条约却完全沿袭了旧条约的内容。相反,中国以前同意保留1945年条约的实际内容,而在形式上必须以新条约取而代之。但在确定要签订一个新条…  相似文献   

17.
中苏有过一段“蜜月”时间,苏联是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在美苏两大阵营对抗格局下,中苏两大社会主义巨人的结盟,成为20世纪50年代冷战背景下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曲《莫斯科——北京》风糜中苏两国,“苏联和中国永久是兄弟”的歌声一度响彻中苏上空,深入两国人民的心中。赫鲁晓夫上台后,中苏关系曾有一度高潮,然而,当1959年赫鲁晓夫将中苏在中印边境冲突问题上的分歧呈现在世  相似文献   

18.
柯西金借吊唁胡志明逝世之机秘密飞赴北京 新中国诞生后,中苏两国作为睦邻友邦,中苏两党作为兄弟党,一直保持着亲密友好的关系。但到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两党之间在原则问题上的分歧越来越突出。到了60年代,随着两党两国关系的步步恶化,边界问题变得敏感起来。  相似文献   

19.
1973年,周晓沛进入外交部中苏边界谈判代表团。有着“马拉松式谈判”之称的中苏边界谈判,成为周晓沛外交生涯的起点,从那时起到1991年苏联解体,周晓沛见证了中苏外交破镜重圆的一幕幕。  相似文献   

20.
1969年3月,苏联挑起中苏边界武装冲突。美国情报部门最初认为这场冲突是由中苏双方长期以来角逐对珍宝岛的控制权所致,并且判断是由中方引发了最初的冲突。但随着中苏边界冲突的加剧,美国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