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正>20世纪90年代初,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自此也开启了"软实力"研究与应用的潮流。从定义来看,"软实力"是指一国通过吸引和说服别国服从其目标从而使自己得到想要东西的能力,它是一种具有指示性、吸引性和模仿性的力量。根据约瑟夫·奈的分析,"软实力"可以分为国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等,而实力则主要  相似文献   

2.
姜丽 《当代世界》2022,(2):26-31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学者约瑟夫·奈首次提出"软实力"概念,认为软实力是通过吸引与说服而非威逼或利诱来影响他人从而达己所愿的能力,并将软实力概括为三个方面,即文化吸引力、制度吸引力以及掌握国际话语权的能力.当今世界,国家软实力竞争逐渐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基本表现形态之一.奥运会作为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体育赛事,在构建国家形象、提高国家软实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2015年10月1日,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在其官网上撰文,称中国正在非洲拓展软实力魅力。文章称,中非百余名智库学者齐聚南非比勒陀利亚出席中非智库论坛第四届会议,这是中国在非洲拓展政治和经济影响力之后,在非洲知识精英阶层深化影响力的重要举措。软实力的首倡者、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也坦诚,中国在非洲的软实力不容小觑,非洲民众对中国的评价甚至要好于他们对很多西方国家的评价。中国在非洲软实力  相似文献   

4.
国外提高文化软实力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软实力”这个概念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于1990年首次提出。按照奈的界定,软实力是指通过吸引力而非强制手段,让他人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是一种能够影响他人喜好的能力。奈还认为,文化、政治价值观及外交政策是衍生软实力的三大来源。软实力概念的提出,启示各国在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5.
《南风窗》2014,(11)
<正>5月份的《南风窗》以"友国在哪儿"为题探讨中国的外交布局。本期策划特别注意到,除现实主义冷冰冰的利益算计外,中国外交开始注重以软实力构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领导人将其称之为"命运共同体"。这是个富含感情和价值的名称,但问题在于,我们有无这样的能力将其传播并获致认同,这是设想中的共同体成为现实的关键所在。如文中所言,作为"软实力"这一词汇的创始者,约瑟夫·奈对中国的软实力前景并不看好,他认为政治因素是个短板。其他学者如肯尼斯·金等也认为中国目前在非洲的外交还够不上"软实力"的程度,顶多是彼  相似文献   

6.
张蕴岭 《当代世界》2015,(10):18-19
<正>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被区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是有形的,包括经济、军事、资源实力等等;而软实力是无形的,主要包括制度、文化、国民素质等。按照美国学者约瑟夫·奈的说法,美国既有硬实力优势,又有软实力优势,而中国,尽管硬实力在提升,但软实力还很欠缺。  相似文献   

7.
"软实力"理论的创始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新近推出的《权力的未来》一书中指出,在全球传播时代,大国之间的竞争,不完全取决于哪个国家拥有最强大的军队和最雄厚的财力,"胜负还取决于谁讲的故事能够赢得人心"。用传播学的语汇来说,国力的竞争是"洗脑赢心"的竞争,是"故事"和"信道"的竞争。  相似文献   

8.
应琛 《当代世界》2014,(2):22-25
<正>自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概念之后,文化在一国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奈的眼光聚焦于现代世界,当然,文化在国家力量中的地位和作用,并非自现代世界而始。综观世界历史上大国兴起、兴盛和衰落的历史,文化所起的作用,如草蛇灰线,虽然若隐若现,却始终有迹可寻。  相似文献   

9.
<正>和平队是20世纪60年代初肯尼迪政府向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派遣志愿者以改善美国国家形象、加深美国对外界的了解、传播美国文化和价值观的一项重要外交政策,它在美国与苏联冷战进入高潮的大背景下出台,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并服务于美国国家利益。和平队在美外交政策中的地位虽出现过波动,但作为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延续至今。笔者以为,和平队的一些做法对中国提升在非洲的软实力亦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国际关系理论中"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软实力"理论之父约瑟夫.奈从"软实力"的角度否定了美国国内新一轮"美国霸权衰落"论。奈认为,国家实力的来源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当前美国力量依靠的是包括信息技术优势在内的许多东西。"大国衰落宿命论怪圈"更多地表明人们心理上的担心,而这将导致政策制定出现错误。在中美力量博弈中,奈虽然承认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指出中国内部存在不确定性,中国的发展并不一定意味着中国将超越美国。中国时代尚未到来,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1.
"2001年9月警钟敲响,美国人大概不会倒退到冷战后最初10年间盛极一时的自满情绪之中了."这是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约瑟夫·奈所著<美国霸权的困惑>一书中的结论性语言,也可以说是这位学者对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的一种反思.  相似文献   

12.
软实力理论的内涵、产生背景及运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其相互依存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软实力理论.随着冷战后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软实力理论的内涵不断丰富,该理论也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和运用,并且对主要战略力量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形势产生了深刻和复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南风窗》2016,(12)
正一个国家的自我认同对于一个国家想要成为世界大国是非常重要的,会成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弗拉基米尔·亚库宁教授,1948年6月30日出生于苏联,1972年,亚库宁教授以机械工程师的身份毕业于列宁格勒机械大学,之后任职于苏联国家应用化学研究所,担任初级研究科学家,在  相似文献   

14.
从20世纪初开始,欧洲就开始对"少数民族"的概念进行界定,几十年来,该概念在欧洲仍然未获得统一,甚至有些国家反对出台一个统一的概念。但是,长期的探索使欧洲对"少数民族"概念的基本要素有了初步的共识。总的来说,欧洲对"少数民族"的概念作狭隘理解,即"少数民族"定义的内涵较多,成为"少数民族"的标准较高;同时,欧洲国际组织允许不同国家在界定"少数民族"概念时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刘怡 《南风窗》2013,(17):72-74
无论是"合作性平衡",还是"新型大国关系",最终寻求的都是使中国在非对抗性条件下获得世界强国地位的可能,这无疑需要高超的平衡术和极强的自我克制。过去的近5个世纪,世界领导权最重要的两次转移发生在"领导者-利益相关者"之间,而"霸权-竞争者"之间的博弈往往以竞争者的落败告终,如17~18世纪的法国和20世纪的德苏两强。即便今后美国有被中国超越的可能,也值得回忆下约瑟夫·奈教授3年  相似文献   

16.
包刚升 《南风窗》2013,(24):24-26
从传统国家治理体系向现代国家治理体系转型的关键,也在于从国家单方面支配社会,过渡到国家与社会的有效互动与互相制衡。这就需要重构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民、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的关系。11月12日,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包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能力尽管作为学术概念早已出现,但还是首次进入中共中央文件。会议公报还多次使用"治理"、"社会治理体制"等字样。  相似文献   

17.
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教授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2012年4月10日在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阿什民主治理研究中心"举办的"名家系列讲座"上,围绕"民主的发展和民主的衰落"的主题,以中国和西方为研究蓝本,发表了一次学术演讲。现将福山教授的演讲内容介绍如下,以飨读者。福山教授提出,所有的政治秩序走向衰败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制度与其生存的环境因素过于"亲密",以至于当环境变化时制度无法适应;二是社会关系的遗产作用,  相似文献   

18.
马里哈·萨夫里(MalihaSafri)是美国德鲁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主要研究兴趣是政治经济学、社区经济、阶级、移民、主体性、种族和性别。本文是他为美刊《反思马克思主义》(RethinkingMarxism)2011年7月号"工人合作社:一个阶级分析"专题所  相似文献   

19.
德国不来梅大学教授克劳斯·丁沃斯(Klaus Dingwerth)与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教授菲利普·帕特伯格(Philipp Pattberg)题为《如何"全球"与为何"治理"?全球治理概念的盲点与矛盾》的文章同样刊登在《国际研究评论》2010年第12期。在这篇  相似文献   

20.
张纲纲 《南风窗》2013,(5):68-70
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没有进行过任何形式的政府补贴的。但为什么中国却成为世界上其他国家,特别是欧美国家"双反"的头号攻击对象?欧美各国政府的政府补贴采用了什么形式?它们与中国的政府补贴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