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卫生专家洪昭光近日在广州说,"人越腐败,死得越快."因为,病由心生,心理压力是百病之源.腐败者贪婪,也就恐惧,惶惶不可终日,导致身体免疫机能全面下降,极易患病. 据此,一条关于"腐败官员易得‘绝症一的消息,纷纷为许多媒体所刊载. 真的是"人越腐败,死得越快"吗?我以为,这不过是反映了民间的一种主观愿望.人们憎恨腐败官员吞噬国家财产和人民血汗,希望他们得到腐败的"报应",得"绝症"早死.  相似文献   

2.
陈尤文 《检察风云》2014,(19):12-14
腐败行为首先来自某种腐败的心理,而产生腐败心理是因为有腐败的机会与空间,此空间越大、越长久,腐败心理的形成就越容易,腐败行为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所以要预防官员产生腐败心理,必须先堵住可能导致腐败的各种漏洞,要让其在无缝可钻中死"心"。堵漏洞防止产生腐败心理需教育引导,更要通过严密的制度控制,现阶段这方面的建设任务是迫切的。  相似文献   

3.
越腐败 民众越不规矩 如果将人均GDP的等级和道路死亡率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人均GDP越高的国家,其交通就越安全。然而,人均GDP水平相当的国家,其交通危险性的级别也可能不同。一个最惊人的例子就是比利时和荷兰。两国的人均GDP实际上相同,两国为邻国,甚至共用一种语言,但在比利时驾车更危险。答案是:比利时更腐败。  相似文献   

4.
被冠之以"最大的腐败"桂冠的"司法腐败",是近年来社 会民众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如何防治"司法腐败",自然 成为学术界争论不休的热门话题。综观仁者与智者的妙招高论, 归纳起来,无非是两种观点:一种是如何对司法权力的监督,防 止司法权的滥用,削弱司法权的独立性(思路一):另一种则是削 弱干预司法权的其他各项权力包括监督权,确保司法独立(思路 二)。这两种观点如同水火不能交融。加强监督,势必削弱司法独 立;要保证司法独立,就得排除一切干扰,包括监督权的干扰。这 就使决策者陷入了一种两难的境地。本文试从解析"加强监督 制约,保证司法独立,防治司法腐败"这一悖论出发,对防治司 法腐败的制度思路进行探讨和论证。  相似文献   

5.
正现代社会中,"腐败"一词一般是指权力腐败。有权力者走向腐败,来自腐败心理。由于受社会大背景和客观环境,以及自身素质、家庭因素的影响,一些党员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由种种不健康心理滋生出腐败心理,导致腐败行为发生。而不同的权力主体在走向腐败的渐进过程中往往有不同的心路历程,如弄权心理、贪欲心理、享乐心理、失衡心理、侥幸心理、规避心理、无所谓心理、从众心理、期权心理、造福子孙心理等。其中弄权心理是落马官员走向腐败的重要诱因和根源。  相似文献   

6.
我国反腐肃贪力度逐年加大,腐败却呈现"越反越多"的态势。而香港则成功脱胎换骨成为亚洲"廉洁之都",廉政公署功不可没。本文旨在了解香港廉政公署在反腐肃贪中的诉讼地位,以了解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中的一些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立法与民间规范存在内在关联。立法是民间规范实现向国家法律转变的机制,而民间规范则为立法提供材料来源和合理性支持。区域立法作为一种新型立法模式,它与民间规范更是存在契合之处,具体表现为二者共同具有地方性属性、对经验的强调,以及反映或体现一定社会范围内的民众的社会心理等。区域立法过程中,民间规范发挥重要的作用,如它可以为区域立法提供直接的规则材料来源、矫正区域立法的合理性以及为区域立法的正当性提供社会心理支持等。但是,民间规范在区域立法过程中并非都会发挥积极作用,区域立法应该秉持科学的态度对民间规范有所取舍。  相似文献   

8.
随着反腐机制的日渐完善,使得在位的贪官"边反边腐"的难度也日益增加.于是,许多的贪官就开始在自己的亲属中寻找腐败"代理人",以求营造"官外贪"的小气候,搞腐败的体外循环.这既是在台贪官的无奈,更是腐败版本的升级.  相似文献   

9.
腐败容忍度与“社会反腐”:基于香港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关注民众对腐败的容忍度,也即民众对腐败的接受程度。对腐败容忍度的研究有助于揭示一个社会及其文化内生腐败的重要原因,同时也对如何从社会层面自下而上有效遏制腐败,也即"社会反腐",有现实意义。研究以香港为个案探讨腐败容忍度的测量及影响因素。腐败容忍度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整体的腐败容忍度、具体情形下的腐败容忍度和反腐败的行动意愿。基于2015年对香港市民1 025份有效问卷的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市民对腐败的容忍度总体上很低。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则显示,教育水平能够显著地降低人们对腐败的容忍度。此外,腐败经历和年龄也是影响腐败容忍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腐败同心圆     
李宗彦 《检察风云》2013,(11):32-32
说到腐败,多数人想到的往往是官场腐败。近年来,腐败形式呈现出新的特征,在不少腐败案件中,都活跃着社会中介组织的身影,形成了新型的"中介腐败"(本刊今年第9期"本刊策划"栏目《"中介腐败"透视》聚焦分析了这一丑恶现象)。这两种腐败尽管当事人不一样,却都有将公权力玩弄于股掌之间的罪恶。如果把腐败分子寻租的工具由公权力扩展为公共资源,涉及更多事业单位、垄断企业的行业腐败也会浮  相似文献   

11.
成也青天,败也青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过去,包青天曾经是一个人;在今天,“包青天”象征着一种腐朽的法律体系与理想的政治道德的结合体。“包青天”是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包青天”代表着民间百姓对政治道德与法律制度的看法、态度、心理与观念。民众看透了官员的腐败,民众看透了法律的落后,因此自然会怀念起包青天。当然也有人说法治社会仍然需要包青天。不错,任何时候,不管法治发达到什么地步,人类社会总是离不开优秀政治家、公务员和司法官身上的道德素养。但是政治道德与法律制度毕竟不是一回事,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在功能上互相替代。从政治道德意义上讲,“包青天”代表国…  相似文献   

12.
腐败的资格     
腐败是可耻的吗?当然。再喜欢往自己脸上贴金的官员,哪个敢在公开场合承认自己腐败?不算上世纪80年代初的反"不正之风",大张旗鼓地"反腐败"迄今也反了20多年了。  相似文献   

13.
所谓政策性腐败,是指在制定、执行国家有关政策过程中,借政策之名假公济私,将政策异化成谋利平台的腐败行为或腐败现象。多名专家指出,在当前反腐高压态势下,违规性、违法性腐败的操作空间缩减,而政策性腐败势头渐盛,已经渗透于多个领域,尤其是"热门"领域。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说,政策性腐败包含"制定层面的腐败"和"执行层面的腐败"。"制定层面的政策性腐败",一个典型案例就是商务部原正司  相似文献   

14.
王君 《中国监察》2013,(17):64-64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重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刘纪舟所著的《落马贪官的腐败心理》,就是一本反腐倡廉教育心理疏导的好书。贪官走向腐败犯罪,源于各种动机和心理因素。这本书的作者认为,“一般犯罪者”与“腐败犯罪者”不同之处在于,腐败犯罪者犯罪前都有较好的工作岗位,生活环境较为优越,绝大多数学历高,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多岗位工作经历。许多人在贪污受贿前,都曾经想做清官、好官,想为老百姓办事。那么,他们在实施腐败前有什么样的心理,实施腐败过程中心理如何演变,陷入牢狱之灾后,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这都是全书重点研究的内容。它对于树立预防腐败意识,培养廉洁心理,避免腐败行为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论文的研究对象为一个地方纪检监察机构在过去20多年中的腐败治理策略,以其中的"清理"行动为切入点,尝试梳理清理行动的动态过程,并将其概念化为一种"运动式强制",总结其作为一种腐败治理行为的特点、功能和局限性。论文旨在回答长久以来困扰中国腐败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问题,即为何国家目前在腐败治理中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和资源,而腐败的治理效应却一再碰到"瓶颈"。  相似文献   

16.
越腐败 民众越不规矩 如果将人均GDP的等级和道路死亡率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人均GDP越高的国家,其交通就越安全.然而,人均GDP水平相当的国家,其交通危险性的级别也可能不同.一个最惊人的例子就是比利时和荷兰.  相似文献   

17.
1986年,越南召开了"越共六大",确立了"革新开放"的国家战略.这个战略主要包括两项内容:—是政治上逐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二是经济上逐步实现有国家管理的市场经济.27年来,"革新开放"战略的实施使越南的政治、经济、法律及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物质财富急剧增加的同时,越南社会的各种问题也逐渐暴露: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加大、人们生活价值观扭曲、道德约束力减弱、信仰缺失.上述问题进一步导致越南的贪污腐败呈现出蔓延的趋势,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日益强烈,要求反贪污腐败的呼声越来越高. 针对贪污腐败这一被越南共产党和政府视为危及其统治地位的"国难",2005年,越南国会通过了《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反贪污腐败法》.该法在越南乃至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该法意味着越南将反腐败问题纳入到法制建设的轨道上,可被视为越南"革新开放"国家战略中从政治上逐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其次,该法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也具有指标性意义,它代表了越南共产党在解决一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治理腐败这一问题的可贵努力,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汪明亮 《现代法学》2011,33(2):185-193
从人际关系角度解释当前腐败犯罪窝案现象意义重大。中国传统社会人际关系之形成有其自身的规律,这就使得传统社会人际关系具有一定的本土化特征,这些特征在当前的政治生活中依然发生着作用,已经成为引发腐败犯罪窝案的重要社会因素。官场内生腐败论和腐败铁三角论是学界关于腐败犯罪窝案生成机制的解释理论。从人际关系角度分析腐败犯罪窝案现象,可以发现其有两方面特点:一是权力监督难以发挥作用;二是犯罪暗数高。相应地,应该采取两方面措施预防腐败犯罪窝案的发生:一是借助网络平台、鼓励民众反腐;二是增加刑罚的严厉性、提高腐败犯罪成本。  相似文献   

19.
颜武 《检察风云》2013,(5):52-54
印度的腐败,居然"猛于恐怖主义",并成为"治理赤字"。这是该国的一份网络调查的结果。调查问道:"腐败或恐怖主义,哪个是印度更急需应对的问题?"超过90%的受访者认为,在印度,腐败猛于恐怖主义。与此同时,14位知名人士在致国家首脑的联名公开信中直言,腐败作为印度的"治理赤字",正侵蚀着国家的肌体,印度必须以"紧迫感、决心和战时体制应对这种病症"。  相似文献   

20.
"贪官携款外逃"是我国当下经济犯罪与腐败现象的一个新动向."贪官出逃"事关社会的安定,影响着民众的福祉,对公众"违法必究"的朴素理想构成了巨大的挑战.打击跨国腐败犯罪这一工作涉及更多的国际合作,但更重要的仍是建立起我国国内的预防腐败的制度体系.我们应构建一种全社会参与、各部门配合的整体监控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