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指导思想认识佛教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对佛教的核心内容四谛、缘起、五蕴进行了阐释,并分析了其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以图示的方法对佛学思想体系的作了高度概括和形象表述。把握了佛教的整体结构,对我们做好宗教工作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西域佛教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缺乏变革创新,僧侣阶层宗教素养水平普遍降低,无力担负起促进西域佛教根据社会变迁及时作出自我调整,以满足西域社会发展新需求的任务和使命,再加上印度佛教的衰落致使西域佛教面临着源头上的枯竭,东西方文化通道的阻塞使得当时的西域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文化孤岛,伊斯兰教强势兴起对西域佛教造成一定影响等原因,最终导致西域佛教的衰落。  相似文献   

3.
台湾佛教是目前台湾所有宗教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大,同时也是近20多年来发展最快的一个宗教类型。尤其是随着台湾社会转型的过程,由于社会结构出现的日益分化趋向也必然佛教自身的不断分化,这种分化可以表现为寺院、教义和慈善事业的分化,它同时意味着佛教对社会中信徒提供意义解说的传统任务在逐渐地消解,它越来越成为一种“宗教爱好”或者“宗教兴趣”。台湾佛教在观念和理论上的这些变化基本上都是在“人间佛教”思想的主导下进行的,正是对这一思想的提倡与实践,现代台湾佛教应答了现实社会提出的诸多挑战,运用了西方宗教、哲学、科学知识诠释佛法,调和了佛教信仰与佛教学术研究的关系,使得台湾佛教一步步实现了逐步适应现代社会的转型。  相似文献   

4.
从中国传统佛教的发展来看,佛教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经常是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联系更多地表现为佛教与政治的关系历来是非常密切的。在台湾,佛教与政治之间一直存在着十分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而且这种相互作用更多地表现为各个历史时期的统治当局对佛教思想与活动的控制过程,尤其是在日本占领台湾的50年期间以及回归后至1987年台湾“解严”期间,台湾佛教对政治领域的依附关系十分明显,佛教并不能作为一种独立的宗教信仰而实现自主的发展。80年代后期,随着台湾政治控制力在许多领域的逐渐消退,台湾佛教与政治的关系发生了倒置性的变化,政治已经不能依靠传统的方式继续影响佛教的存在与发展,而佛教却在整个社会转型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资源,并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对政治领域的各种问题能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甚至一些极端的佛教组织不断地表现出积极的政治参与的意愿。  相似文献   

5.
北魏道士寇谦之不但没有参与北魏太武帝灭佛活动,而且他所开创的新天师道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佛教影响的。这些影响来自以下方面:一是吸取了佛教轮回报应思想;二是模仿佛教戒律和教仪;三是借鉴佛教神灵观念;四是受佛教医药天算之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风格迥异的南北朝佛教在隋唐时期出现了融合的趋势,进而形成了几个不同的佛教宗派,李唐时代,佛教的势力和规模发展至极盛。在佛教哲学、译事及社会影响方面,唐代佛教的兴盛可谓空前绝后。  相似文献   

7.
佛教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开发佛教旅游资源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佛教与旅游的渊源关系基础上,归纳、概括了我国佛教旅游资源的我体,并进一步对开发佛教旅游资源的原则进行了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8.
张英 《世纪桥》2011,(3):50-51
儒家生死观与佛教思想相互影响。儒家以佛教的生死业报轮回说为补充,充当其道德教化的新佐证,既为个体“行善从德”提供了功利性依据,又为现实社会“义命不符”提供了前世因缘,佛教蕴的注重个人行为责任思想与儒家相契合。同时儒家又影响佛教,使儒家道德规范成为佛教所接受和倡导的准则。  相似文献   

9.
<正>佛教艺术博大精深、历史久远。自东汉传人东土后,佛教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长达数千年的时间跨度,不断融入中华本土文化,并产生了深远影响。佛教艺术是佛教在传播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涵盖佛教雕塑、绘画、书法、建筑、音乐等各种艺术类型,创造出无数的精品佳作,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成长开花。佛教虽在各个时期所受重视程度不同,也曾遭到数次较大规模的灭法,但是佛教艺术凭借自身顽强的生命力,数度重生并持续发展,时至今日,留给世人的佛教艺术作品数量之巨、规模之大、形式之多,令人无比震撼。由中国佛教研究领军人物赖永海先生担任主编,汇集宗教学、历史学、艺术学、社会学等各方面专业学者合作结撰并入选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中国佛教艺术史》,堪称是全面展现佛教艺术发展的一部集大成之作。该书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许多民间信仰的神祗,如定光古佛、三平祖师、清水祖师等等,有着佛、菩萨的形式,但神明的功能及信众对它的信仰心理和祭拜仪式都与道教无甚区别.这些信仰大都奠定于唐宋时期,当时福建开发程度低,巫文化氛围浓厚,佛教为了传播的需要,纷纷以巫术道法树立威信、吸引信众,其佛学、禅法反而退居次要地位.久之,便形成了今天所见佛道不分的民俗佛教.认清这点,对于我们认识福建宗教和民间信仰的现状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1.
佛教艺术的奇葩青州龙兴寺遗址及窖藏佛教造像○夏名采1996年10月,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的考古工作人员发现了我国目前保存最好、布局最清楚的唐朝及唐以前的大型寺院遗址———龙兴寺遗址,并在遗址北部发掘出一大型窖藏佛教造像,出土造像200余尊。其数量之大、...  相似文献   

12.
谭处端借助佛教的因缘论否定了人的身体的真实性,破除了传统的肉体成仙观念;利用佛性论确立了真性的核心地位,使真性称为成仙的根据.他从禅宗的心性论出发,把真心与真性合一,将修心与修性合一,要求修行者去内求真心、自悟真性.他借用佛教除三毒的思想,来解说他的心性修炼方法;又借鉴佛教的修行方式,要求全真教徒出家进行苦修;同时,受居士佛教的影响,也不反对信徒在家修行.他还主张修行应该随缘自得、不修而修.追求一种如行云流水般自在逍遥的神仙境界,这都是受佛教特别是禅宗思想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文章指出唐代福建佛教以禅宗最繁盛,出了不少名僧。福建成了当时海内外佛教交流的一个中心区域,这是福建文化史上一个不可忽略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佛教艺术在印度和中国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佛教造像题材反映了不同时代特征。在印度,佛教艺术经历了早期"无佛像期"和大乘思想兴起后以键陀罗和马图拉两种代表各自时代特征的佛像繁荣期;在佛教传入中国后石雕艺术历经几个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的民族化、隋唐佛教艺术的中国化而出现佛教造像艺术的辉煌、宋代佛教艺术的世俗化、元代造像艺术的短暂停止及其藏传佛教特征乃至明清时期石雕艺术的衰落。  相似文献   

15.
何光英 《世纪桥》2005,(3):127-128
佛教作为中国文化三大支柱之一,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美学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古代美学也脱离儒、道等中国本土文化资源的樊笼,受到了佛教的影响。本文选取了妙悟和意境这两个在古代美学体系中最具理论深度和中国美学民族特色的范畴,分析佛教思想对这两个美学范畴的影响,以期通过个案分析说明佛教对中国古代美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6.
佛教是对中国文化及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宗教,而禅宗的兴起则是外来的佛教本土化、世俗化的转折点.自其产生之日起,禅宗就在宗教教义和宗教生活上努力与"人间"社会打成一片,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佛教同当时中国社会的关系,使佛教与社会相适应.禅宗的入世宗教伦理对稍后的新道教(包括后来成为道教主流的全真教)的宗教伦理有着关键性的影响.禅宗的入世宗教伦理对稍后的新儒家(即"道学"或"理学",以及更晚出的"心学")的"宗教"伦理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并终于与"人间的"文化系统打成一片.禅宗宗教伦理与韦伯所归纳的"新教伦理"内涵一致,前者却比后者至少早了700多年.禅宗是"人间佛教"的第一次成功的尝试,其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都十分深远,今天中国佛教界所倡导的"人间佛教"即是承禅宗而来.  相似文献   

17.
李玉用 《唯实》2009,(6):33-36
佛教伦理中蕴含着强烈的关注人生、关怀生命等精神价值资源,有益于人们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调适自己的心灵,从而使生命得到真正的安顿。人间佛教的“心灵环保”立足于人心浮躁和困惑的现代社会,以“心灵环保”为方便说法,力图诊治现代人的焦虑、浮躁等社会问题,冀此提升现代人的精神品质,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康。  相似文献   

18.
佛教在北魏风靡一时,对朝野政治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它的广泛传播、发展乃至进入到北魏国家体制之内,原因复杂而多样,其中,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大规模的军事战役和人口迁移、统治阶级的内乱、鲜卑族彪悍的民族性格等等,是最值得关注的偶然性因素。各种偶然性因素的出现,就使得北魏朝野上下更容易从心理上接受佛教,进而成为佛教最忠实的信从者。  相似文献   

19.
韩梅 《理论学刊》2005,(5):124-125
一、佛教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产生于印度的佛教在公元1世纪左右传入中国,后在中国完成了汉化过程,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佛教从中国传入朝鲜半岛最早是在公元4世纪,此后中国化的佛教逐渐在朝鲜半岛发展起来。公元7世纪,新罗统一半岛之后,很多僧侣到中国游学,学习佛教,回国后他们弘扬佛法,辅佐国政,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新罗时期,佛教得到全社会的尊崇,王族中也不乏出家修行者,高僧辈出,寺院遍布,颇有些“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盛况。10世纪,新罗灭亡,高丽王朝建立,太祖王建不但自身是虔诚的佛教信奉者,还亲自制定训要,要求子孙后代也要…  相似文献   

20.
略论佛教的和谐社会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的“和谐”思想,首先表现在其基本教义的“缘起论”中。每一事物、每一个人的存在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的价值,万事万物都是一种和合共生的关系,这就是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的缘起境界。佛教认为只有内在心灵的和谐,才有外在社会的和谐。社会的种种冲突、暴力乃至战争,都是根源于“我执”、“法执”,只有做到“无执”,认识到“自我”亦是待缘而起,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相待而生,才能根除自私自利主义、内心的紧张痛苦和人际间的利益冲突。为了破除“我执”的观念,佛教在道德实践中提倡慈悲的菩萨人格精神,这与和谐社会所要求的道德理想人格是相一致的。佛教提倡的“六和敬”的僧团伦理原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