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际上.法治不是治老百姓,法治是治公权力.也就是说,约束公权力、保障公民私权利,这才叫法治状态."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孙谦的这席话,赢得了央视"两会"特别节目<我建议>现场的热烈掌声.  相似文献   

2.
当前法治社会建设存在七个方面的突出矛盾:一是公民的权利意识的崛起与维权理性不足之间的矛盾。二是对公权力机关的诉求日益增长与对公权力机关的服从、配合、支持、信任日益淡化之间的矛盾。三是对依法治国原则的抽象认同与社会普遍存在的人情、关系、私利、政绩大于王法的实践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理念的进一步深入人心,我国社会治理的方式和目标也正在从传统的人治向现代的法治变迁。而法治的核心是如何制约公权力和保护公民的私权利,使公职行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公安系统作为我国特殊的行政机关,其能否积极的依法行政直接关系到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社会形象和威信,所以我们在此探寻其行政法治的理论基础,并积极寻找具有实践意义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中国司法》2013,(3):4-4
建设法治中国首先应正确理解法治,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法治。我们需要的法治,核心是限制公权力,通过对公权力的限制,保障公民的权利。围绕这一核心建立起来各种法律制度和法律实施方式,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出全面部署,把依法治国提到了更高层次,突出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把以人为本、公平正义作为法治建设的灵魂,把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作为法治建设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大力推进法治天津建设,  相似文献   

6.
李林 《法学论坛》2007,22(5):8-12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在新形势下,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应当从制度上、程序上保障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弘扬法治精神、宣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切实确立宪法和法律至上的法治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有效监督制约公权力,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努力提高法治整体水平,全面推进依法执政.  相似文献   

7.
张亮 《政府法制》2010,(7):48-48
“实际上,法治不是治老百姓,法治是治公权力。也就是说,约束公权力、保障公民私权利,这才叫法治状态。”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孙谦的这席话,赢得了央视“两会”特别节目《我建议》现场的热烈掌声。  相似文献   

8.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法治的基础和界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分离和互动发展 ,奠定了法治运行的基础 ,即普遍利益与特殊利益的冲突与协调导致了法律至上 ;多元社会权利对国家权力的分享与制衡提供了权利保障 ;市民社会多元利益的冲突、互动与整合衍生了理性规则秩序 ;具有自由理性精神的公民意识构成了法治的非制度化要素。中国要真正走向法治 ,就必须重构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 ,确立多元权利基础、公权力权威和良法之治 ,并实现依法治国与市民社会理性规则秩序的回应与契合。  相似文献   

9.
陈锐  付萌  陈晨  黄林楠 《中国司法》2023,(8):108-112
<正>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加快建设法治社会,需要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成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议题。“八五”普法规划强调,全民普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其中“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是重要板块,并提出加强教育引导、推动实践养成、完善制度保障的工作要求。提高公民法治素养的前提是评估现状、把握特征、精准施策。  相似文献   

10.
公民知情权,作为公民基本政治权利,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尤其对于法治国家而言,保护公民知情权,更是维护法治形象,实现法治理念的基本途径.在当前,我国实行依法治国方略,把"保护公民基本人权"写进宪法,意味着对于公民基本权利加大了宪法保护.但是,现实生活中,对于公民知情权保护并不乐观,甚至出现一些背离法治精神的现象发生.可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