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晓红 《求实》2013,(2):26-30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自然存在前提论、实践活动论、异化自然论、人化自然论。对手稿中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考察,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
老子“道法自然”及其时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大明 《学习论坛》2005,21(4):62-64
老子"道法自然"是将自然、社会、人类融合为一并交互作用、和谐运行的智慧,具有"混成"、"寂寥"、"独立"、"不改"、"柔弱"的内涵,其价值取向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强调人性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谐统一,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强调百姓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以其鲜活而又持久的时代价值,为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和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3.
人类文明的发展不仅仅是社会历史的演进,而且还是人与自然关系变化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人类一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文明成果,另一方面也为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对生态环境的蚕食.当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生态危机的背后隐藏的是基本价值的危机,即道德法则与生态法则的失衡.为了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们重新认识到了以"自然的和谐"、"人和自然的和谐"以及"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为核心的儒家"普遍和谐"观念在现代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何瑾  丰鹏  柏汇崧 《世纪桥》2010,(23):42-43
纵观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别是对于发展的理解,人类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从崇拜自然到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到现在大力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对发展观之演变的论述,揭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重大意义,初步探讨我国实现和谐发展的制约因素以及如何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的价值博弈体现着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冲突和契合的关系。远古时代的人类对自然界的尊重和敬畏,将自然世界"附魅",具有朴素的"自然价值"思想萌芽。近现代,人的价值的过度膨胀,"世界"被"祛魅","自然价值"被淡化为外在的工具价值,由此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分裂乃至对立。必须突破"人类中心主义"思维的范式,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实现人与自然价值的"双赢博弈"。  相似文献   

6.
陈兴国 《实践》2007,(6):47-47
21世纪是以"崇尚自然,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绿色世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观成为这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崭新观念。地处祖国北疆——毛乌素沙地腹部的乌审人民饱受沙患之苦,经历过沙进人退、背井离乡的苦难岁月,在绿化-沙化-再绿化的沧桑变迁中,乌审人民领悟了绿色的真谛,铸就了追求绿色的永恒毅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宝日勒  相似文献   

7.
王新举 《求实》2006,(Z1):117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社会观是和人自身的形体与精神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交织在一起的,这四种和谐构成了中国独特的大统一理论.中国传统哲学认为,天、地、人不是各自独立、相互对峙的,它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同处于一个生生不息的变化之流中.中国人观察宇宙以一种"统观"、"会通"的方式,把天、地、人、心看成是由不同子系统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8.
章清 《新湘评论》2010,(9):61-61
恩格斯在探究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从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两个方面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辩证统一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恩格斯肯定了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前提条件,认为人既是社会动物,也是自然存在物,不能割裂两者的关系,不能孤立地就人或自然来考虑,而要从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两方面来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9.
儒释道:天人和谐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释道的"天人和谐观"是在中国特有的生产实践水平基础上,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认识上,"天人合一"是儒释道共有的中心理念,从中具体反映出其"整体观"、"平等观"、"内在价值观"等.儒释道从不同角度诠释的"天人和谐观"共同构成了今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的思想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0.
恩格斯在探究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从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两个方面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辩证统一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恩格斯肯定了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前提条件,认为人既是社会动物,也是自然存在物,不能割裂两者的关系,不能孤立地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强调"自然、经济、社会"关系的整体协调.我们地矿部门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实现地矿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包崇明 《实践》2007,(7):29-29
21世纪是以“崇尚自然,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绿色世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观成为这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崭新观念。地处祖国北疆——毛乌素沙地腹部的乌审人民饱受沙患之苦,经历过沙进人退、背井离乡的苦难岁月,在绿化——沙化——再绿化的沧桑变迁中,乌审  相似文献   

13.
"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准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度统一状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必须正确认识自然,合理改造自然,充分利用自然,有效保护自然。中国道家文化中的“道法自然”思想,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了一条重要准则。《道德经》第25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王弼在本章注中指出:“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与自然无所违也。”[1](P65)这一注解,深得老子思想的真谛。“道法自然”这一深刻命题,由三个相互联系的观点所构成:第一个基本观…  相似文献   

14.
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层次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构建和谐大学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大学校园分为三个层次: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即大学要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在营造师生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总体氛围下,注重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最终实现人自身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大学之道"本质上是一种个人与社会、个体"内圣-外王"的和谐伦理精神。它的当代价值就是让我们在科学发达的现代,重新反思现代性,重新认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运用生态观点,实现"自然—人—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古圣先贤曾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过较为系统的研究和阐述,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天人合一"思想。所谓"天",即宇宙自然,它包括天、地和自然界中衍生出的万事万物,而其主体便是"人"。古人认为,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事情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17.
自然主义思想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与核心价值。自然首先是指自然而然的原则,其后具有自然界的含义。道家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是自然界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的立场来看待自然,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通、和谐共存,人与自然本质同源,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道家的自然主义思想反对片面强调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对矫正现代工业文明破坏自然的弊病有重要意义,对当代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生态文明、建构环境伦理具有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从生态文明视野探求人的生存本质,必然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关注对象,这种关系性视野的终极视点并不是停留在人对自然状貌的解析与体验上,而是需要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反思人的存在,科学把握人的生态化生存的伦理向度,进而展示人的生态化生存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9.
徐水华 《求实》2007,2(9):16-19
马克思关于"人道的支配自然"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这一思想充分体现了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与人的主体地位的统一;人的内在尺度和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马克思认为,只有变革旧的生产方式,实现共产主义才能人道的支配自然。马克思"人道的支配自然"思想其实质是一种人、自然与社会和谐思想。  相似文献   

20.
人类明的发展不仅仅是社会历史的演进,还是人与自然变化的过程。当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生态危机背后隐藏的是基本价值的危机,即道德法则与生态法则的失衡。为了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们重新认识到了以“自然的和谐。、“人和自然的和谐。以及“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为核心的儒家“普通和谐”观念在现代社会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