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异同问题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既有共性也有区别,其共性是:(1) 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确定的,商品在不同所有者之间的交换,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2) 市场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当市场供求发生变化时,价格就会高于或低于价值;(3) 价值规律对生产和流通起调节作用。这也是商品经济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交换,商品经济规律必然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它兼有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双重性质,它是在计划指导下的商品经济,或者说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那么,它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一新的探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经济,有其特殊的本质和特征。但就其作为商品经济一般的属性说又存在着与“简单商品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共同的属性。马克思关于商品经济共性的分析是从对历史上存在的各种私有制下的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个别特殊性中概括出来的,没有包容公有制下的商品经济。那么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的经济为什么还有商品经济的属性呢?这是因为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经济还具有发展商品生  相似文献   

3.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既然本质上也是一种商品经济,就必然地存在着价值规律及其作用。为了进一步探讨如何在全社会规模上运用价值规律,这里有必要简单表明一下我们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下价值规律的地位、作用的看法。价值规律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规律。这里,存在着第一种还是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争论。我们认为,所谓“第二种含义”实际上是马克思在理论分析由抽象上升到具体过程中对社会必要劳动的进一步规定,本来无所谓第一、第  相似文献   

4.
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就要研究社会主义商品意识问题。我们长期存在一种错觉,以为商品意识只是资产阶级思想体系所特有的。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也存在着商品意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也产生商品意识实践证明,商品经济既包含私有制的商品生严,又包含公有制的商品生产,从而商品经济也应当具有排除生产资料所有制具体区别的共性。这种共性是: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产品、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规律是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作用反映到人的意识里,就产生商品意识.在抽去所有制区别的、广义的商品生产基础上形成的商品意识也是广义的。辩证法告诉  相似文献   

5.
当前党内和社会上所存在的不正之风是不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互相抵触的、还是相辅相成的?不弄清这个问题,改革就会出现理论上的混乱,改革便无法深入进行。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必须先阐明商品拜物教是不是社会主又商品经济的固有属性。所谓商品拜物教,就是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关系为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并使人们盲目地为这种物与物的关系所支配、以至倾心追逐价值的增殖。归根结底,它是一种特有的生产关系物化的表现,决定着并反映于人们的意识。这种人们让客观经济规律盲目支配的现象,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尤其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固有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6.
承认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存在按劳分配的同志,都承认现实的按劳分配与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存在着差别.但是,如何认识这种差别,人们在认识上还不尽相同。第一种意见,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同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区别.第—,在非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的劳动一开始就是直接的社会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因而完全可以按照人们各自提供的劳动时间分配消费品。而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所提供的是个别劳动。许多个别劳动要组成为集体劳动,形成产品,然后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以后,才能得到社会承认,转化为社会劳动。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按照实现了的劳动,对劳动者支付报酬。第二,在非商品经济条件下,国家或社会是按劳分配的主休,而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分配,只能以商品生产者为限,在企业内部实行。第三,在非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是唯一的分配原则,而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有其他的分配原则,如按资分配和按经营成果分配。第四,在非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后,拿到的是证明其劳动了多少时间的劳动券,然后到  相似文献   

7.
一、社会主义存在经济垄断的条件及其客观必然性 垄断是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客观经济现象,是商品经济形态所固有的属性。由于我国现阶段仍处在商品经济形态阶段上,因而垄断这一商品经济所固有的属性,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也仍然是存在的,不过它同经济一般意义上的垄断相比,还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梁盾 《瞭望》1992,(21)
从这期开始,本刊开辟了一个新栏目——《企业走向市场》。顾名思义,这个栏目就是介绍企业在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过程中贴近市场、适应市场、开拓市场、占领市场的秘诀和绝招,进一步弄清楚企业和市场的关系。 企业和市场的关系本来是很明白的。在商品经济下,两者同生共存,结伴相随,须臾难离。在产品经济下,两者关系被扭曲了。一段时间内,由于对市场经济姓资姓社的问题,两者关系模糊了,造成市场疲软,大批压库。 现在这些问题已经从理论上和思想上取得共识了。既然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企业就是以生产商品为直接目的。而有商品经济就有交换,就有市场,企业生产的商品也只有在市场上才能实现其价值,并通过市场价格波动的信号,及时采取措施,促使自己的经营行为更有效率,以取得最佳效益。因此,企业面对的就不仅仅是商品市场,而且面对要素市场,即包括资金、信息、技术、人才、劳务、房地产等等市场。尤其是大中型企业还面临着如何由商品市场逐步转向要素市场,以及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等命题。 由此可见,市场不仅仅是买方和卖方自由交易的场所,而且是一个复杂精密的系统工程。对于企业家来说,市场有时象上帝,有时如魔鬼,有险滩,也有机遇。个中的关节虽然扑朔迷离,但认真探究,仍有成律可循。 下边发表的  相似文献   

9.
一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合理配置资源的必然要求。商品经济由来已久,存在于诸多社会形态。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商品经济就已经产生。但不是任何商品经济都是市场经济。形成市场经济要有一定的条件,就是各种生产要素能在全社会范围内自由流动,达到资源配置效益最优化。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并且逐步延伸和扩展为世界统一的市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生产已经占据  相似文献   

10.
有人主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应当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应当实行纯粹性的商品经济,即完全以价值规律为指导的商品经济。只有取掉商品经济头上的计划性,才能使价值规律大显身手,彻底地解放我国的生产力。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略陈管见,以就教大方。第一,有计划商品经济中的“有计划”不是“左”的牢笼在经济领域里的一种表现,而恰恰是冲破了“左”的牢笼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一、不同所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的“盲目性”是有区别的。私有制商品经济的盲目性是一种本质的必然性,特别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盲目性更是一种自身无法克服的痼疾。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虽然作为共同经济规律的价值规律还起着作用,但也已经表现出可以被自觉地认识和运用的特征,具有“相对性”和“局部性”,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社会主义生产的计划性的制约。“盲目性”已经不再是一种必然性,而仅仅表现为一种可能。由此可见,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出现的某种盲目性,不是一般意义上的  相似文献   

12.
在一定程度上,商品经济的运行是在其微观经济主体──人,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完成的,这导致了商品经济价值取向的利已性。那么,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中国的“为人民服务”、“强调集体主义”的“利他主导”的价值观是否已失去存在的意义了呢?作者从商品的二重性谈起,引申出了商品的双重目的存在,即“商品具体目的存在”和“商品宽泛目的存在”,又从两种存在的辩证关系中得出了以下结论,即商品经济中利己与利他行为并非是水火不容的,商品的二重存在决定了人类价值取向上利已与利他的共生共长、相互依存。文章最后指出:商品经济本身不能消除人的利已性的存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只能是承认人的合理利己性同时高扬利他主旋律。  相似文献   

13.
研究商品经济为什么可以首先在一国产生,但不可能首先在一国消失,这对于树立长期发展商品经济的战略思想,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增强商品经济观念,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要搞清楚商品经济为什么可以首先在一国产生,但不可能首先在一国消失,就要首先搞清楚商品经济的含义及其产生存在的条件。商品经济,是以直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产生存在的两个条件是:一是存在着社会分工;二是存在着独立经济利  相似文献   

14.
科学地认识和分析市场经济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条件,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发达商品经济的运行方式。资本主义私有制与商品经济发展存在密切的关系,但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与市场经济并不具备天然的必然联系,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内部还存在着复杂的经济利益差别,还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完全直接统一安排生产和分配,而必须通过商品经济形式实现社会生产活动之间的联系,这些特点的存在决定了现实的公有制中存在着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市场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运行机制。有市场就有竞争,市场和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孪生子。在市场竞争中,工商企业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在进行正当合法竞争的同时,也伴生着不正当的竞争行为。因此,在实行市场经济的发达国家中,都十分重视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立法工作。美国在1890年所制定的《谢尔曼法》,标志着现代竞争法的产生;德国于1896年最早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反不正当竞争法》。在以后的年代里,许多国家都先后制定了有关这方面的法规。  相似文献   

16.
《瞭望》1988,(46)
问:对前段生产资料流通领域中出现的混乱现象,您怎么分析? 答:以前我们不承认生产资料是商品,生产资料都是由国家统一调拨的。改革以后承认了,部分生产资料进入了市场。但由于供需之间差距过大,供应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加上平价、议价双轨制的存在,又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自然就出现了混乱。结果卖菜的有人管,卖钢材的反倒无人管。既然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就必须制定一套有计划的商品市场规范。  相似文献   

17.
南京化学工业公司赵全伟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完整概念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里面有三个范畴,公有制经济、有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三种经济形式的一般属性共同存在,相互作用,形成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个性。一般说来,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商品经济的共性不会脱离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相似文献   

18.
根据调查分析,我们认为承包经营企业出现了以下几种新的思想矛盾:工人是企业主人和劳动力是商品的矛盾。在一些承包经营企业,有相当多的职工意识和感受不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普遍存在着给多少钱干多少活的思想。从企业外部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劳务市场、人才交流市场、星期天劳务市场等,这样,在一些职工的头脑中就产生了雇佣思想,特别是在合同制工人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虽然名义上也是企业主人,但一经劳务市场的流通,就成了商品。这就给思想政治工作培养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带来了矛盾。  相似文献   

19.
一、目前乡镇干部管理存在的问题乡镇干部的管理工作,从总体上看已不适应发展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主要表现在:1、管理方式单一。乡镇干部的管理采用一般行政管理的方式,缺乏经济手段。近几年来虽然也实行了岗位责任制,但大都坚持干部收入与本乡经济指标的外在联系,没有真正使乡镇干部成为发展经济的组织者,没有使经济组织者与经济活动,经济关系直接结合起来,没有严格遵循农村发展商品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规律,因而造成经济管理工作行政化,乡镇干部只满足对上级负责,而对商品生产者并不具有经济责任,满足于催收催种、合同兑现、计划生育等事务工作,没有把工作中心纳入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具有商品和非商品二重属性。为什么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还具有某种程度的商品属性呢? 第一,劳动力的流动要通过市场交换,象商品买卖一样,双方作为不同的所有者自由订约。劳动力的流动,是劳动力在不同职业、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和不同企业之间的转移。这也就是劳动力的流通。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流通,如同生产资料的流通一样,没有市场交换是不行的。市场交换总是有着双方当事人,双方作为不同的所有者互相对待,交换要符合双方的意愿。劳动力交换的一方是劳动力的所有者即劳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