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飞飞 《求索》2011,(11):242-244
在经学相对衰落的背景下,六朝时期的《孝经》研究呈繁荣之势,并表现出与佛教相互渗透与影响的特点。《孝经》对佛教之影响表现为佛教徒讲习并注疏《孝经》、佛教徒论难以《孝经》为指导、佛教孝道思想之形成;佛教对《孝经》研究之渗透则表现为《孝经》讲习形式之转变、《孝经》义疏著作之产生及《孝经》宗教功能之凸显。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中国,《孝经》不仅只是工具价值层面的蒙学读物,还担负着儒家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教化社会的重任。本文因此选择从政治学的视角对《孝经》的政治思想进行解读。《孝经》政治论证的逻辑起点是孝道。孝道来源于人性,能教人去私意生公心。孝道还是宇宙秩序的内在属性,是沟通天人的具体途径。《孝经》推崇孝道,因而强调对应于名分的责任和礼乐教化,但同时也对人性的复杂有深刻的认识,不放弃刑罚,对君主处处加以限制和约束。孝道既是儒家全部思想展开的基础,也是儒家教化的下手处。《孝经》虽短,却从中可以窥见儒家全部思想的内容和特征。  相似文献   

3.
一、孝——至德之本 孔老夫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而产生。所以,被誉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的孔老夫子,首先教人的就是孝。“自天子至于庶人”“人之行莫大于孝”。孔老夫子在《孝经》中论述了从天子到镇守各方的诸侯,九卿官员、读书的士人,以及庶人百姓的孝道。  相似文献   

4.
孝的含义 《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其面世以来,备加尊崇,影响远至日本、朝鲜等邻国异族。孝道思想已成为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精神之一。《孝经》一书,共18章、1861字。篇幅虽短,但内容丰富,深刻。《孝经》以孔夫子与其门人曾参谈话的形式,对“孝”进行了全面、深刻、精彩的论述,揭示出社会上各阶层人士实践孝亲的法则与途径。  相似文献   

5.
方坚伟 《前沿》2014,(9):221-222
《目录学发微》于卷四“论汉魏时之四部”推论:“四部者,即指六艺略中之乐、《论语》《孝经》、小学也。”此论可待商榷。依据《初学记》和《北堂书钞》的两条材料为基础进行辨析,汉魏之际的“四部”之名应当是有两种内涵:一种是余嘉锡之论可备一说;另一种是汉魏之际“四部”之名与荀勖《中经新簿》的四部分类法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6.
《小康》2020,(11)
正个人简介柯娴娴(笔名柯润辰),中山市书法家协会女子委员会委员、中山潮人海外联谊会副会长。习书多年,作品师古而不拟古,擅创《道德经》、《般若波羅蜜多心经》、《阴符经》、《孝经》、《吉祥经》、《茶经》、《治家格言》等呈现人性光辉的小楷作品。书风活脱,方整中多变化,朴厚中见猷劲,透露柔中带刚之韵味。书法作品及报道曾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网美国频道》、泰国《亚洲日  相似文献   

7.
齐鲁文化的经典著作齐鲁文化博大精深,各种文章浩如烟海。其经典著作主要有《四书》、《五经》、《孝经》、兵家经典等(按成书时间顺序,《五经》在前,《四书》在后;按由浅入深的学习顺序,《四书》在前,《五经》在后)。  相似文献   

8.
邓泽球  马庆 《前沿》2014,(17):24-25
《孝经》中的德育思想能够在四个方面启示公民道德教育:从个人层面来看,个人品德为公民道德教育奠定了基础;在社会层面上,公民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是社会公德;体现在国家层面上的对国家认同的培养则成为公民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在实践层面上,公民道德教育的关键内容则是强调了道德实践重要性。公民道德教育要批判继承《孝经》德育思想,并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孝经》是儒家传统经典十三经之一 ,作为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的早期代表作 ,历来受到人们重视。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即可见在此背后还隐藏着需要探寻的深层智慧。作者从伦理学、社会现实以及历史发展三个不同角度 ,还原了此书的价值本位 :《孝经》不仅开创了中华民族伦理发展史的新纪元 ,还是先秦儒家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思想结晶 ,它适应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更新 ,因此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0.
《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中的"六艺"之名,学术界多有讨论,但其解释并不全面,亦没有揭示出"六艺"与"六经"之间的内在联系。"六艺"的词义经历了"六种技能—六经之术—六经或六经经传"的发展过程,就实质而言,则体现出技能—学术—文本的演进;"六艺略"中的"六艺"包括"六经"、"六经之传"以及"六经之术"等内涵;"六艺略"中的《论语》《孝经》在汉代属于"六经之传";"六艺"以礼乐为核心,孔子继承这一点,开设《诗》《书》《礼》《乐》四门课程,在这之后扩大了教学内容,增设《易》《春秋》两门,因而有与"六艺"之名相仿的"六经"之称。由于两者之间存在这种内在的逻辑关系,汉儒常用"六艺"指代"六经之术"、"六经"或者"六经"经传。刘歆采用"六艺"之名,不仅可以全面概括六经及其传注,又能凸显当时儒术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一、孝德教育与《文化生活》教学1、对孝德的一般理解。孝德指尊祖爱亲的品德。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赡养老人,为父母长辈养老送终等等。孝德在公元前11世纪之前已具雏形。"孝"是个形象字,"老"字头下有子,意为老人行动不便时,由孩子背着走。《孝经》中就有对父母之爱的描述。2、孝德教育是《文化生活》教学的应有之义。培养学生懂得文化传承、文化交融和文化创新的意义,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12.
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孝的涵义丰富而深刻。它直通天道,顺承天地之德,乃人人本应为的天经地义之事。并且,《孝经》作为六经之总会也告诉我们,行孝也不是仅仅为报答父母之恩,其主旨亦在于道,在于明明德,即与天道相通。因此,孝作为万德之本,百行之原,有着不可估量的大用,它是"圣之根,人之行",它能平天下,安社稷,对于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更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天普集团董事长李先航和总经理程翠英,是“修德谷”的缔造者,同时也是“修德谷”的常客,学习、养生、修行、做义工……享受着《弟子规》《孝经》《了凡四训》等带来的精神食粮,同时程翠英现身说法鼓励并带动亲朋、员工、经销商及经销商的家人们来“修德谷”感受、学习。  相似文献   

14.
王宏海 《新东方》2013,(1):52-55
孔子认为仁是人自身的本质规定,表现为"仁者人也"和"仁者爱人"两个方面。以仁为本就是用"仁性"定义"人性",人性与物性有相同的一面,但是这不能定义人的尊严,也不能支撑人为万物之灵的圣神性。只有用"仁"定义"人",人才能够称其为社会人、道德人和政治人。《孝经》之开明宗义章"始于孝亲,终于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与《左传》"三不朽"之立德、立功、立言共同构成了以仁为本的内涵。通过对儒家经典以仁为本的多重印证,认为以仁为本的理论具有普世价值,在儒家文化圈,仁为立身之本、立国之本,是儒家治世的本质内涵,也是儒学演变的内在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5.
马军红  王旭辉 《传承》2009,(24):140-141
孝悌是中国文化中最悠久、最基本、最重要而且影响最深远的传统伦理观念。《孝经》中,孝悌被开宗明义地肯定为"德之本"和"教之所由生"者。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它与现代文明不断发生着碰撞、融合与嬗变,作为"德之本",仍然有许多宝贵的现代价值,它需要新的形式来体现与转换,探求其社会原因,挖掘其时代要素,转换其外在形式,实现其价值。  相似文献   

16.
郑玄"少为乡啬夫"之前,其受业经历概循以下两条主线:第一,八岁左右入学,习书数,为其以字义解经义的训诂之法奠基,十三岁前习《论语》、《孝经》,十三岁习《五经》,为其遍注群经张本;第二,受业于高密隐居方士,习谶纬,少时受业成其对谶纬的偏好,溯其著述先纬后经、引纬称经的缘由。  相似文献   

17.
养亲、敬亲、谏亲和慎终追远,构成了儒家孝道的基本内涵。朱熹认为孝是发用,仁是本体,孝是仁本在父子伦理上的自然显现。犹如万里黄河绵延流长,一路要流经许多湖泊,孝就是黄河流经的第一个“水塘子”。曾子是孔子孝道的传承者。根据《史记》《汉书》记载,《孝经》即由孔子讲授、曾子及其弟子撰而成书。“慎终追远”就出自曾子之口。“慎终”是指按照丧礼慎重办理父母丧事;“追远”指春秋祭祀,以示怀念追思祖先。“慎终”与“追远”,是孝道社会化仪式的两大原则。  相似文献   

18.
李慈慈  ;王全权 《前沿》2014,(19):72-73
中国传统文化主体是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的核心是"孝"的文化。无论是从先秦的《孝经》到汉代的"以孝治天下",还是魏晋的"孝治",唐代的"忠大于孝",或者到宋元明清时孝道教化的通俗化,"孝"文化在不同时期不断增添新的内容。本文对传统"孝"文化遇到的伦理困境加以详述,力求找到消解当前"孝"文化困境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封建社会,人们的婚育价值观是以子嗣为中心的;因而,“不娶无子”成为极其严重的问题。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他认为在所有的不孝行为中,不娶无子是最可憎恶的事情;而且孔夫子早就说过:“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孝经·五刑章》)。在法律上,历朝对不孝行为均予严惩不贷。特别是唐朝以后,不孝定为“十恶”之一,罪名成立得处绞刑;且十恶不赦,原情议罪的“八议”不能适用。唐律制不孝罪,宋、元、明、清历朝律典相袭不绝。但孟子所言“不孝”同法典上的“不孝”是有区别的。他们分…  相似文献   

20.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梦",如何实现?自然主要在于当下国人的不懈努力和矢志不移地追求,但是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特别是对于历史上圣贤智慧的汲取也是促进"中国梦"实现的重要途径。系统地回顾孔子师徒言"志"的内容,能总结出传统中国梦,具有"政治清明,官员廉能,经济富足,生活安宁,五伦克谐,社会和顺,生态文明,天下和平"等内容,这在《论语》、《礼记礼运》和《孝经》中有完整的表述。究其实现的路径,就是要通过"孝悌礼乐"的实践,来达到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和天下和平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