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党政论坛》2011,(24):33-33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崛起已无悬念。对此,日本国内出现两种声音,一种是希望与中国组成东亚共同体,借中国崛起繁荣日本;另一种则认为,应对中国崛起保持警惕,要与美国等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海洋国家结盟,应对“中国威胁”。  相似文献   

2.
姜建芳 《理论参考》2009,(11):29-31
自20世纪20年代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现代化就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现代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定了须臾不可偏离的历史主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反过来又深深影响了中国现代化的模式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现代化是在互动中不断向前推进的。  相似文献   

3.
近读江渭清(1910—2000)的回忆录《七十年征程》,发现这位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长期担任中共江苏省委第一书记的高级干部,是一个"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人物。回忆录中写道,在1957年7月的"反右"斗争中,毛泽东不辞酷暑,来到以"火炉"闻名的南京,亲自为抓右派找部分省、  相似文献   

4.
张光茫 《各界》2013,(12):42-43
林语堂看重钱,会赚钱,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文坛,人所共知.这与中国文人讲求的“君子固穷”背道而驰,成了很多人诟病林语堂的原因.不过,林语堂仍是该要的钱一分不少,该花的钱也慷慨解囊.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与中国社会语境密切相关。20世纪初的中国,动荡起伏、,波澜壮阔,各种社会思潮纷纷涌入,与马克思主义共同交织汇集成新的学术生态。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对近些年学界关于20世纪初各种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的研究进行梳理,能够展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原点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考察陈垣先生何以能够取得卓越学术成就的一个新维度,就是深入分析他如何在时代推动下吸收新的智慧,不断开拓奋进。我们从其青年时期如何勤奋学习和矢志追求,从其既善于继承传统,又勇于超越,从其在抗战时期如何提倡并实践“有意义之史学”等方面,都能发掘出丰富的内涵,从而大大推进我们对这位史学大师何以成功地为新历史考证学创辟新境的认识。通过梳理和剖析陈垣先生学术风范的时代蕴涵,我们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其留给后人的宝贵思想遗产——严谨求真精神、开拓创新精神和使命担当精神,从而激励我们奋发努力,不断把学术工作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7.
任苏民 《民主》2012,(9):16-18
叶圣陶是20世纪我国卓越的教育家。他一生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70多个春秋,几乎亲历了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各个时代和教育改革的整个过程,加上他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战士、著名文学家、出版家、  相似文献   

8.
热词     
《党政论坛》2013,(4):59-59
第三次移民潮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联合发布的《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2)》国际人才蓝皮书披露,在当下的中国,“第三次移民潮”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仅2011年,中国对外移民就超过了15万。所谓“第三次”,是相对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20世纪90年代的两波移民潮而言的。  相似文献   

9.
刘肃勇 《侨园》2012,(12):62-63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1905年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小印刷厂主之家,斯诺在自家印刷厂一边当工人一边上学读书长大。1925年,21岁的斯诺考入密苏里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先是在纽约《太阳报》当记者,1928年7月来中国上海,任美国《密勒氏评论报》主编助理,后以该报游历记者身份,去往中国内蒙古、台湾,以及日本和印度,采访和撰写  相似文献   

10.
相京 《各界》2010,(3):33-35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无疑是中国社会的黑暗时期,整个社会动荡不安,“有枪就是草头王”,大小军阀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在这些赳赳武夫中,刘珍年(字儒席)可谓一个“异类”。  相似文献   

11.
《求知》2010,(7):47-47
##正##7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日(1921)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纪念日。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毛泽东、董必武等13人出席了这次会议。大会后期因遭帝国主义密探干扰而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继续举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辟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2.
曾培炎 《党政论坛》2010,(18):34-35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同志对修建进藏铁路曾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和讲话。1958年9月,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分别在西宁和关角隧道开工。  相似文献   

13.
《党政论坛》2010,(12):12-13
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中国和南斯拉夫都是当时的社会主义大国,但是两国领导人对斯大林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在认识上出现分歧。毛泽东曾四次批判铁托,认为铁托在南斯拉夫复辟了“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4.
陈祖君 《学理论》2009,(10):77-79
文章重温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入中国的姚斯及其学术思想,用成语“一波三折”简要地概括其学术思想及发展,同时发掘出他作为文学史家受到忽视的事实,以此对20世纪80年代绵延至今的“重写文学史”讨论做出反思,并提出重写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若干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15.
汪晖 《党政论坛》2012,(18):1-1
一、离开时代发生的剧变很难理解文化自觉“今天在谈到文化的时候,非常容易跃过20世纪特殊的政治传统去思考更久远的传统,而不是通过20世纪去重新理解历史传统……讨论变动秩序,乃至持续到今天的中国现代转型,离开20世纪几乎不可能被理解。”  相似文献   

16.
冯远理 《各界》2011,(5):31-31
今年4月,我来到了无限向往的北大燕园。来到这里,主要是想拜祭一个人,一个在中国曾经家喻户晓的一个在20世纪上半叶曾经在中国政治、文化尤其恒教育领域有着巨大影响的人--这个人就是创办了燕京大学的司徒雷登。  相似文献   

17.
杨天石 《团结》2006,(6):10-14
一切思想家都是立足于他所处的时代,回答那个时代所提出的问题,因而这些回答一般都具有非常明显的现实针对性。但与此同时,因其思考比常人要深远得多,故其中的若干范畴、命题、观念又常常超越他所处的时代,甚至具有永恒的意义。孙中山是活动于19世纪末叶至20世纪初叶的中国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的振兴而奋斗。他的思想既领航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成为那个时期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纲领,同时,他的许多思想也具有超越那个时代的意义,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拟以思想的现代价值为视角,阐述孙中山社会经济思想…  相似文献   

18.
张复 《党政论坛》2012,(16):52-53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坛和学术界有三大冤案,即:文艺领域的“胡风案”,历史领域的“邓拓案”和哲学领域的“杨献珍案”。杨献珍一生历经三次牢狱之灾,十八年牢狱之灾中有十一年是因三次哲学大论战的“哲学罪案”而入狱。虽被千百篇文章口诛笔伐,但他直面“批斗”和“提审”,九死而不悔。  相似文献   

19.
《我们如何拯救过去:梁漱溟谈中国文化》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梁漱溟在书中主张,要认识中国文化,须以中国作为“大国”的利与弊为突破口。该文虽初次发表于20世纪40年代,但今天读来,依然有启迪,现部分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20.
王震亚 《民主》2012,(12):17-20
2012年,在南京师范大学110周年校庆时,温家宝总理特意写下了“厚生育桃李.薪火传万代”的题词作为祝福。这不由我们不想起金陵女子大学(南师大的前身之一).想起金女大的老校长吴贻芳——正是她和她的金女大,曾广栽桃李、孕育芬芳.完美地诠释了薪火传万代的“厚生”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