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钟镇藩 《湘潮》2008,(11):49-49
电视连续剧《井冈山》中毛泽东第一次前往会见袁文才的剧情,生动真实,也颇扣人心弦。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当年毛泽东与袁文才首次会面的地方——大仓村的一所大宅院,竟是井冈山的一个大地主林凤和的家,而且林凤和与袁文才一道会见了毛泽东。  相似文献   

2.
刘建平 《湘潮》2014,(10):51-55
1965年5月,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特意会见了袁文才、王佐的遗孀。毛泽东握着袁文才妻子谢梅香老人的手说:"袁文才、王佐不在了,他们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当时,井冈山有两位绿林武装的领袖人物,一位是茅坪的袁文才,另一位就是茨坪的王佐,茅坪和茨坪遥相呼应,控制了整个井冈山。在袁文才、王佐的许可、支持下,毛泽东及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扎下了根。1928年4月28日.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和湘南农军来到宁冈与毛泽东的部队会师,建立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相似文献   

4.
正1927年10月,袁文才和王佐一同敞开山门将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迎上了井冈山,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此开始创建和发展。而袁文才上井冈山其实离不开一个叫胡亚春的人。胡亚春与袁文才当年都因不堪忍受地主豪绅的重重压迫而先后走入井冈山的山林成为绿林中人。然而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中,胡亚春却在历史大潮中落后了,没有紧跟时势及时改造、提升自身,反而沦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破坏者和敌人。在这种情况下,袁文  相似文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5个月时,斯大林急需翻译毛泽东著作和诗词.便派汉语翻译家费德林来中国井冈山实地采访体验,了解《西江月·井冈山》一词的现场环境。江西吉安地委书记李立全程陪同,走访大小五井和五大哨口,拜谒烈士陵墓,欣赏袁文才墨迹并会见其妻谢梅香.访问革命老人邹文楷和余振坤,深入考察举世闻名的黄洋界哨口。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5个月时,斯大林急需翻译毛泽东著作和诗词,便派汉语翻译家费德林来中国井冈山实地采访体验,了解<西江月·井冈山>一词的现场环境.江西吉安地委书记李立全程陪同,走访大小五井和五大哨口,拜谒烈士陵墓,欣赏袁文才墨迹并会见其妻谢梅香,访问革命老人邹文楷和余振坤,深入考察举世闻名的黄洋界哨口.  相似文献   

7.
在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80周年之际,我们不应忘记最早在井冈山地区领导革命斗争的袁文才、王佐。这两个曾被称为"土匪"的人物早在大革命时期,就在共产党领导下在井冈山地区从事革命斗争,毛泽东及工农革命军能够在井冈山站稳脚跟并从井冈山开始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路,袁文才、王佐这二位井冈山双雄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8.
1927年10月6日,时代伟人毛泽东与井冈山寨主袁文才在井冈山的宁冈大仓村举行了一次不同寻常的会见,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真实故事。杀机顿消大仓,位于古城与茅坪中间,两边各距15华里。村子四面环山,有40来户人家,因村前有案山,村后有仓库山,故名为大仓。其地形是群山夹峙的狭长地带,上连茅坪,下通古城,进口小里面大,状如葫芦形,十分隐蔽。只要把守好上下两个口子,便进退自如,万无一失。袁文才选择这个地方与毛泽东会谈,可以说是万无一失。这天一大早,袁文才便率领李筱甫、谢角铭、周桂春、谢桂标、陈慕平等及农民自卫军三四十人,…  相似文献   

9.
在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80周年之际,我们不应忘记最早在井冈山地区领导革命斗争的袁文才、王佐。早在大革命时期,这两个曾被称为“土匪”的人物就在共产党领导下在井冈山地区从事革命斗争。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所以能够在井冈山站稳脚跟,并从井冈山开始走出一条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袁文才、王佐这二位井冈山双雄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0.
《党史纵览》2012,(1):53
毛泽东与贺子珍是1927年10月在江西宁冈县东源乡大仓村一户姓林的人家中相识的。1927年10月6日.毛泽东与袁文才在江西宁冈县东源乡大仓村一户姓林的人家中第一次会见时.袁文才向毛泽东介绍了手下的部将后.还向毛泽东介绍了贺敏学和贺子珍兄妹。  相似文献   

11.
熊轶欣 《世纪桥》2011,(16):57-61
袁文才和龙超清是井冈山时期非常著名的人物,他们在井冈山根据地创建和发展的过程中,做出过重要贡献。特别是袁文才,在秋收起义部队遭受挫折,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余部向罗霄山脉中段转移的重要关头,接纳了革命军在井冈山容身,  相似文献   

12.
1930年2月24日,王佐、袁文才在江西永新县城被红军枪杀,死时都只有32岁。关于王佐、袁文才被谁杀死的问题,史学界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当时毛泽东、朱德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剿",采取"围魏救赵"的策略,率领红四军离开了井冈山。彭德怀率领的红五军留守井冈山,杀死王佐、袁文才的是彭德  相似文献   

13.
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有两个王佐。一个是井冈山茨坪(原遂川县)的王佐,他曾因和袁文才一起打开山门迎接毛泽东上井冈山,为根据地的创建做出巨大贡献而名扬天下;另一个是莲花县高洲乡的王佐,他是毛泽东率领部队进军井冈山的引路人,但知道他的人并不多。  相似文献   

14.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当时,井冈山有两位绿林武装的领袖人物,一位是茅坪的袁文才,另一位就是茨坪的王佐,茅坪和茨坪遥相呼应,控制了整个井冈山。  相似文献   

15.
晓农 《党史博采》2005,(2):31-34
提起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井冈山的两位“山大王”——袁文才和王佐,大家都耳熟能详。他们在毛泽东的改造和带领下,积极配合正规军作战,为井冈山的武装割据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后来袁文才、王佐为何被湘赣边界特委诛杀?《袁文才、王佐被错杀之谜》一文,以引人入胜的语言,为我们记述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连环杀案,揭示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内斗争的一段惨痛教训。  相似文献   

16.
《党史天地》2007,(8):22-22
毛泽东严肃军纪 刘华清谱曲传唱 1927年10月23日,毛泽东三湾整编后进军井冈山。同井冈的王佐、袁文才率领的贫苦农民组成的武装合兵一处。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派巴山人上井冈山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中国工农红军的摇篮。巴山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毛泽东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关键时刻,对巴山人的信赖。毛泽东正确地依靠和使用了巴山人徐彦刚、游雪程、陈伯钧等人首批登上井冈山,做王佐、袁文才的工作。徐彦刚等人没有辜负毛泽东的殷切期望,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立了首功。1927年9月中旬,毛泽东在起义军进攻长沙失利,处境十分危险的情况下,当机立断,命令部队到浏阳县文家市集结,放弃了攻下长沙的计划,开始向井冈山进军。在向井冈山进军途中,毛…  相似文献   

18.
井冈山两年多的斗争成为中国革命的转折点,挽救岌岌可危的革命颓势,这是历史的奇观。中共革命在危难关头选择落脚井冈山,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领袖科学决策的结果,是以袁文才、王佐为首的绿林势力配合协助的结果,是井冈山地区民众支持拥护的结果。共产党人在井冈山斗争中充分调动各类人物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9.
何长工在1927年至1928年,随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酃县(今炎陵)一带开创革命根据地。其间,他屡屡临危受命,而又屡屡不辱使命,屡建奇功。由于他卓有成效的周旋,沟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红军与湖南省委、湘南特委的联络;改造了号称山大王的袁文才、王佐两支地方武装;促成了毛泽东和朱德这两位伟人的早日会面;实现了各路红军的井冈山大会师,从而壮大了革命力量,为井冈山斗争的全面胜利作出了特殊贡献。被誉为“井冈山上的飞将军。”  相似文献   

20.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踏上井冈山,与袁文才、王佐率领的农民武装联合,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次年4月,朱德、陈毅等率领南昌起义余部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部胜利会师,组建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来成为井冈山斗争时期赫赫有名的“朱毛红军”。对于朱毛红军的创建和发展,中共中央当时曾通过各种渠道,设想以“太平军编制”对其进行改编,但终因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而搁浅。笔者通过相关史料查证,期望就这一史实秘闻的来龙去称作些梳理,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