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马克思的人化自然概念包含着生态意蕴,这是从其内在逻辑中得出的结论。它首先表现在人化自然概念的客观性上,这是在其提出之初首先被赋予的特征;其次表现在人化自然概念的双向性上,人化自然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再次体现于人化自然概念的实践性上,实践是人与自然统一的基础,是主体向度和客体向度的内在统一,包含着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矛盾解决的内在动力;最后体现于人化自然概念的理论走向上,作为"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人化自然概念扬弃了私有制下自然界的纯粹有用性,而呈现出自然界本质的丰富性,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多样性,从而为我们绘制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图景。这些内容共同孕育着马克思人化自然概念的生态意蕴,使其能够在生态危机的大背景下彰显出时代感和现实感。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标志性特征是实践转向,并把这种实践转向全面贯彻到科技观之中,表现为人化自然观、科技价值观。马克思从社会存在出发考察自然存在方式的演变,通过分析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过程,认为自然世界逐渐从天然自然转变为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实践性存在;科学技术是人对自然的实践性建构,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自然规律并加以技术应用。科学技术的价值通过实践活动对经济社会产生影响,其社会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发展。马克思从实践维度阐释和评价科学技术的价值,更加突显出其革命性、先进性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性。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生态观念的觉醒为 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生态哲学观实现了由机械论哲学向有机整体论哲学的转向,使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被视为单向改造的作用,而是相互生成和转化的关系。由此人类的社会实践不仅是一种自然人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的自然化过程。 最近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态文化丛书”之一徐恒醇所著《生态美学》,便是这种生态观念在美学研究中的体现。生态观念的引入使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即人与环境之间,不再是分立的或单向作用的,而是通过自然的生命之网成为有机统一体。从而使生态审美价值既成为人…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做出了深刻而富于启发的论述。这个思想的要点是: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劳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中介;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这个思想带给我们的启示有: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构建人与人之间公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环境危机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如何克服环境危机,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和共同难题。环境问题,说到底,是关于人如何看待人自身、自然的价值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的环境思想丰富且深刻,关于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关系、劳动实践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代谢的桥梁、环境问题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等思想是其中的精髓。这些思想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刻认识国内外的环境危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刻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勇 《前沿》2011,(20):138-14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实现社会关系的和谐,也要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特征,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既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和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7.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永恒主题。人类在面临严重的环境危机后,开始反思环境观念。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可能的。文章分析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审美理想的内在要求是审美超越,即根据人的生命活动的自由禀性(即自由创造)的需要,在最高层次上建立与世界的审美关系,在按照美的规律建造对象世界的同时实行对世界的观念改造和艺术掌握,把人与对象世界的审美关系置于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有利于人性的完善和自由本质的实现、有利于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之上,即生命和自由与生存的诗化。  相似文献   

9.
刍议资源环境问题及其突破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滕永直 《人民论坛》2012,(20):72-73
资源的有限性、价值观念、科学技术的不合理运用等导致了人类的资源环境危机,并且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在审视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时,不仅要寻求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可行性路径,更为重要的是思考与探索人与人关系协调发展的可能性途径,以期在资源环境问题上真正实现自然与人文的和解。  相似文献   

10.
王妍 《长白学刊》2008,(2):17-19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维度。现代环境伦理以马克思的"类"的思想为理论原则,试图通过重新理解人自身,来阐释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及其实质。现代环境伦理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新范式,也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提供了生态哲学解释原则。  相似文献   

11.
刘桂梅 《湖湘论坛》2006,19(1):84-86
要克服当代实践的负效应和反主体性,摆脱发展危机,走出人类生存困境,必须使实践活动合理化。而要使实践合理化,就必须积极探索实现实践合理化的种种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最终实现人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借重“看得见的手”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保证人类健康的生存环境、保证人的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必然促进人与人的和谐,而人与人的和谐必然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在天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主体,自然界是客体。这是因为从价值论的角度看,人类具有不同于其他自然存在物的特殊属性,具有其他存在物不具备的自主性、创造性,人源于自然又超越于自然,人可以把人以外的自然物作为认识、利用和改造的对象,使直接的自然物或被人改造过的自然物为人所用…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在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观点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的区别在于人是从事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本质上来讲,既有斗争的一面,也有和谐的一面。准确地把握和理解毛泽东提出的这些富有价值观点的内涵,对现阶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同时存在于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双重关系之中。德育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进行的,是一种人对人的活动,但却并不孤立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外。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制约、决定着在此基础上生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德育是"使人成为人"的实践活动,人与自然关系的状态通过人与人的关系投射到德育活动中,规定着德育活动的价值诉求。历史地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迄今大致经历了敬畏自然、征服自然与和谐自然三个发展阶段;与此相契合,德育的价值取向也经历了"神性化德育"、"物性化德育"和"人性化德育"的重大变迁。  相似文献   

15.
现代文明在带给人类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始料未及的负面效应———自然危机、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为此,只有确立科学的发展观,才能克服“人类中心主义”和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偏颇,进而建设兼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互补与共同发展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相统一的高级文明社会。这就要求,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确立“生态至上”的自然价值观,在人与社会关系上树立科学的社会价值观,在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上告别物质至上主义,在人与自身关系上确立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核心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6.
社会的和谐以人的和谐为依托。人的和谐在本质上是人的关系的和谐和人自身的诸多方面的和谐,是围绕人所发生的各种关系处于和谐状态和迈向和谐的过程,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个人自身和谐四个维度。  相似文献   

17.
生态危机的现代性根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直接性来说,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危机,是人对自然控制的无反思状态造成的。而人与人的“我与它”式的功利性关系在文化深层上影响甚至决定着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它们都根植于“现代性断裂”的文化危机。只有在现代与传统互镜的基础上,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信念,建立人与人之间互为主体的共同体,才能够缓解生态危机给人类造成的压力。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与人的现代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特性理论包括人的主观能动性理论、人的本质理论、人的对象性实践活动理论、人的类特性理论以及人的需要理论。这些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的科学内涵 :人是自然的、社会的、精神的统一体。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要求人的现代发展是人的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的现代性发展 ,具体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和谐发展、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和谐发展以及人自身的精神生活的丰富发展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李珍 《岭南学刊》2020,(4):110-115
"生命共同体"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核心概念,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人与自然关系最科学、最深刻的揭示。它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同体性关系、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关系、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人与自然不但是生命共同体而且是价值共同体,构建生命共同体的价值归宿是人的生存与发展,人不但是生命共同体中的成员,而且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成员,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超越西方人类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的理论特质。两个共同体互为促进、互为补充、互为支撑,构建出一种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生态治理观,从人、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和谐关系的建构重塑了世界文明的新秩序。  相似文献   

20.
抽象自然观以非实践的方式来看待自然,割裂了自然与人、自然与历史、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联系。马克思现实的自然观全面地阐述了人与自然、历史与自然、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辩证统一关系。人化的自然是对人与自然之间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性关系的概括;历史的自然是对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历史与自然统一的概括;人本学的自然是对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说明。马克思现实的自然观对于我们今天认识生态问题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