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文华 《青年论坛》2010,(3):113-117
从本质上讲,民间规则是民间现实生活的规范性表达和浓缩,是民间社会据以判断是非的行为标准。依据民间规则的功能,可以把民间规则分为事实判断型民间规则、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混合型民间规则以及价值判断型民间规则。与此同时,案件的事实也可分为作为适用法律的前提的事实与作为判断是非标准的事实。在司法过程中,事实判断型民间规则与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混合型民间规则对于案件事实认定才具有意义,而价值判断型民间规则却没有此一功能。  相似文献   

2.
事实认定是法庭通过审理证据、推断和确认追诉中的事实问题的特定活动。刑事庭审中的事实认定是刑事法庭在刑事诉讼中针对指控进行证据调查,判断指控犯罪是否发生、指控罪名是否成立的特定活动。事实认定问题首先应当是一种权力配置和权力约束问题,当事人和法官的权力、权利问题应当是分析事实认定时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事实的普遍联系性是刑事侦查认识活动的最重要的方法论基础。刑事侦查中的事实认定,是指侦查人员对刑事案件法律事实的认定和其他认识主体在犯罪预谋、发生、结束过程中对犯罪事实及与其存在普遍联系的其他事实的认定。刑事侦查中的法律认定,是指侦查机关对刑事案件法律事实的认定,是侦查机关确定犯罪嫌疑人并将其提起公诉的事实依据。事实认定与法律认定的关系是:所有的法律认定都是事实认定;事实认定是前提,法律认定是推论。  相似文献   

4.
案件是有关诉讼和违法的事件。事实指事情的真实情况。本体论的事实是客观现实的,认识论的事实是观察经验的。在不同认识领域,有各自的待证事实。案件领域的待证事实有法律规范性。证据事实是用以证明待证事实的手段,它寄寓在载体材料中,通过信息传递与待证事实建立联系。在证明活动中,需用证据材料去拼接完整的待证事实。案件事实是被法律定义了的规范性事实。在事实圈内,待证事实、证据事实,与案件事实形成交叉关系。通过证据材料,案件事实由待证事实和证据事实构成事实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证据材料与案件事实具有映射关系。  相似文献   

5.
民间借贷纠纷作为当前各级人民法院受理最多的案件之一,其在事实认定层面上常面临难题。如民间借贷纠纷中刑民交叉问题、实际借款金额的认定、利息约定不明确、虚假诉讼频发等。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为法官处理民间借贷纠纷提供了一定的指引,但对于实务中类型复杂的民间借贷仍无法全面妥善解决。通过归纳民间借贷事实认定的常见问题和各级人民法院的裁判规则,以期探索民间借贷中事实认定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6.
一、正确分析犯罪嫌疑人的口供。正确分析犯罪嫌疑人的口供是审查案件的一个关键环节。对犯罪嫌疑人前后口供的变化、变化的原因、辩解是否符合逻辑符合常理等要进行全面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犯罪嫌疑人的口供作正确判断,为间接证据的正确运用做好铺垫。二、审查间接证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由于间接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的联系是间接的,除了注意间接证据来源合法性、验证方法科学性、人的辨认、表述能力等方面的审查外,还要分析该证据赖以连接事实要素的推理及其前提,前提要正确、真实、客观。另外,对某些存在或然性的间接证据,应努力补充证…  相似文献   

7.
与刑事程序中其他认知主体相比,法官与鉴定人的事实认知要求、达到的认知标准最高,两者在事实真相发现的程序、实质内容方面都表现出惊人的一致。但法官与鉴定人的事实认知,存在若干重大区别,加之法官毕竟是事实发现的最终认定者,其仍然面临着审查鉴定结论的重重困难,受到科技知识的各种挑战,因而有必要将法官与鉴定人对事实认定权力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8.
在司法过程中,法律事实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法律事实可以分为客观事实、证据事实和认定事实三种。纯粹的客观事实只是一种理想性的目标指向;证据事实可以激励当事人为维护自身利益而积极举证;认定事实需要法官公开其自由心证的内容。法律事实的这三种层次对最终判决的影响也是逐级深入和直接的。  相似文献   

9.
我国有关立法及司法解释上应当明确"不需要证据证明的案件事实"这一法律概念,将其范围界定为众所周知的事实、通过权威资料可以迅速查明的事实、法官在执行职务中知悉的事实及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法则推定的事实。法院在认定这些事实时必须要遵循相应的程序规则。在认定的启动程序上允许公诉机关及当事人申请方式启动程序和法官依职权启动方式并重;在认定的反驳程序中,允许公诉机关及当事人提出弱化、反驳法院认定的不需要证据证明的案件事实的证据;在认定时间上,应当明确认定是事实审程序中的事情,并不是每个诉讼阶段都可以进行认定。法院一旦认定了不需要证据证明的案件事实,该事实就有预决事实的效力。  相似文献   

10.
熊志海 《理论月刊》2004,(4):100-107
证 据不 是事 实 ,但 证据 与事 实 存在 内在 联 系,即 证 据是 证明 案 件事 实的“ 根 据”。证 据之 所以 能 够成 为证明 案 件事 实的 根 据,是 因 为证 据蕴 含 着诉 讼需 要 查 明的 案 件 事 实的 信 息 。 证据 中 的 这 些事 实 信 息 能够 揭 示 证据事 实 ,并由 此 查明 案件 事 实。事 实信 息 既是 证据 存 在的 前提 ,又 是证 据 事实 得以 发 现的 根据 。因 此,诉 讼 证据 其实就 是 蕴含 有案 件 事实 信息 的 信宿 ,也 就是 能够 作 为事 实信 息 载体 的物 和 人。认定 案 件事 实必 须 审查 、判 断其 依据的 证 据,其 原 因就 在于 必 须对 证据 中 的事 实信 息 进行 正 确 的 识别 和 判 断 。这 才 是 审 查、判 断 证据 的 诉 讼 程序 、法律 制 度存 在的 合 理根 据。  相似文献   

11.
技术颠覆案件事实的单一人工认定模式,威胁了法官认定事实的主体地位。在证明方法层面,算法通过分析海量电子数据形成证据事实结论;在证据真实性层面,区块链完成了电子数据真实性的技术自证;在证据合法性层面,人工智能办案平台实现了瑕疵证据审查功能。不论是顶层设计抑或审判实践,对技术都抱有乐观主义的态度。然而,技术也产生了负面效应:将事实认定权力下放给技术的风险、科技的外包酿成裁判权的外溢、减损了司法的尊严等。基于技术的决策弥补了人类认知的缺陷,应当构建法官与技术人员分布式认知的协作互补关系,并设置法官审查技术的标准。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性骚扰案件的特点,就性骚扰案件在诉讼过程中的证明责任的分配、证据的收集和认定等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下主要观点:(1)在性骚扰案件中,仍应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证明责任分担规则;(2)在证据的收集方面,正确理解“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确认原告以偷拍、偷录方式获得的证据的证据能力。因性骚扰案件体现出的公益性质,当事人除可申请法院调取证据外,法院应主动依职权调取相关证据;(3)在证据认定方面,提高对原告陈述的证明力的认定,同时,应降低对原告的证明标准的要求。通过以上措施可以切实保护性骚扰案件的受害人。  相似文献   

13.
案件事实是司法同一证明的重要认知对象之一,它是由特定时空条件下人、物、事等要素在"促协力"作用下受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互影响自组织、自相干而构成的。案件事实自发生时起就处于运动的状态,在运动过程中作为案件事实系统构成的人、物、事子系统会产生关联协同和竞争冲突。如关联协同占据主导,案件各要素之间就可相互印证,反之则印证不能,从而就出现了案件事实同一认证能否实现的问题。据此为研究基点,可从同一认证原理、实现过程、案件事实认证不能的风险评析三方面对案件事实同一认证作出剖析,至于案件事实求解的印证实现可借助系统论方法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14.
受贿罪涉及的嫌疑人往往只有两个人,其犯罪方式很隐蔽,产生证据往往都是"一对一"的证据,这样对于证明受贿嫌疑人存在犯罪行为就有很大难度。在实际工作中,针对"一对一"受贿案应注意收集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并对各种证据加以认真认定。  相似文献   

15.
事实定性错误应当属于案件事实不清的内容之一。刑事案件办案当中的程序疑难,实质上表现为审判程序中裁判规范不清。"事实不清"对于裁判行为在事实定性方面的模糊性,进一步加剧了裁判规范缺乏所导致的错案风险。严格按照程序规程进行案件审理,方可保证实体公正的实现。"一审调查规程"规定了证据裁判主义、控方证据完整性要求、法庭保证证人出庭、非法证据不得出示、质证等内容,是对于事实审有效性因素的努力探索。案件性质判断是庭审事实发现能力的重要内容,裁判规范应当对此进行明确规范。只有对裁判行为及其责任承担的全面理解,才能有效充实庭审事实发现的途径,提高庭审事实发现能力。  相似文献   

16.
程序法事实可分为两类四种。随着2010年《非法证据排除规定》的出台,2012年《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我国第一次出现了程序性裁判机制;程序性裁判的初步确立,也因此使程序法事实证明3第一次能够在实然状态下被运用;而新的刑事诉讼法律关系也因程序性裁判和程序法事实证明的出现而出现。今日之程序法事实于中国刑事诉讼而言,同时但当着三个重要的角色——新的裁判对象、新的证明对象和新的刑事诉讼法律关系客体。因此,从程序性裁判、程序法事实证明和程序性裁判(程序法事项裁判)法律关系三个维度对程序法事实进行分析和探索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事实推定在民事审判中的良好运用,对于判断认定案件事实,定纷止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却不尽如人意.正确有效地把握事实推定的适用务件,才能更好地运用这一规则.  相似文献   

18.
余向阳  尹淑艳 《前沿》2014,(21):94-98
2012年修订的新《刑事诉讼法》确立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其基本吸纳了“两个证据规定”的相关内容,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上升到基本法层面,同时将非法证据排除扩展到侦查和审查起诉阶段。实践中,非法言词证据却遭遇排除难的现实困境。新刑诉法设定了以取证手段为重要内容的“非法方法”来判断言词证据排除与否的标准。在“非法方法”的认定上,应结合取证手段对被审讯人的人身侵害程度及意志强迫程度综合认定。在同样需要对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作出排除时,  相似文献   

19.
开具税务发票是卖方履行税法上行政管理义务的依据,可以作为所售商品已经缴纳税款的证明,同时也是卖方履行买卖合同从义务的依据,但并不能作为买卖合同付款此项主义务已经履行的凭证。开票与付款是两个不同的法律事实,未开票不能证明未付款,已开票亦不能证明已付款。只有当事人明确约定取得发票即表明票载金额已经支付,才能在发票的取得与付款之间建立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20.
论工伤认定程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工伤认定程序中存在工伤认定机构设置欠当、工伤认定申请期限规定不够合理等问题,制约了工伤制度应有作用的发挥。应本着程序公正、程序效益的价值要求,对分配工伤认定权限、引入时效中止和延长制度、增设听证程序等制度进行改革,以实现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观念和工伤制度设置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