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学科实践是新课标的核心议题,也是推动课堂实践转型的重要突破口。新课标所倡导的学科实践革新知识观,是实现学生知识学习向学科素养转化的一种学习方式,更是学科育人方式变革的新方向。从具身认知理论视角考察思政课学科实践,一是阐明学科实践秉持的具身知识观,实现概念性知识操作化;二是阐释学科实践恪守的具身学习观,明确学习性活动体验化;三是阐发学科实践塑造的具身育人观,倡导知识与素养统一化;四是阐述学科实践遵循的具身评价观,促成表现性评价可视化。以此,形成具身认知视域下思政课学科实践的基本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2.
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及具身认知研究的兴起,在认知心理学领域掀起了一场全新的研究热潮,诸如记忆、情绪等的具身性特点的研究。这些研究的成果,给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及科学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张黎  周霖 《理论月刊》2023,(2):152-160
元宇宙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使得医治传统在线教育所固有的“离身化”弊病成为可能,在线教育场景中的师生角色将由信息化在场转变为身体在场。然而,从技术现象学视域出发,可以发现在元宇宙赋能在线教育具身化转型的过程中亦存在诸多隐忧。首先,体现在具身关系的“虚妄化”,即在线教育主体的自反性丧失与技术具身的本质抽离;其次,体现在诠释属性的“模糊化”,即包含教育意义的宏观知觉获取受阻;最后,体现在技术意向的“风险化”,即资本逻辑与技术控制逻辑下人的异化。消解隐忧的出路在于,探寻在线教育主体数字素养的培育机制,超越元宇宙规训下的单向度育人方式;复归教育之“善”的先验地位,匡正“元宇宙+在线教育”的具身化发展;诉诸教育艺术沉思与道德吁求,拒斥元宇宙背后裹挟的技术沙文主义。  相似文献   

4.
本土疾痛的身体体验,既是中国人世代知识经验的传递,又是文化认同的关键。脉诊是认知能力与治疗能力相对应的具身性理解方式。中医具身性体验,可以拓展和丰富民族志研究的传统方法。多重世界的系统独立性,可作为理解中医不同流派的工具。在科学主义的间隔下,病痛体验是人们理解替代医学体系的现实基础。中西医百余年来的间隔,需要用人类学来打破。具身性与多重世界的视角,可以帮助形成一种对中医"内外交织"的研究态势。  相似文献   

5.
王鹤翔 《理论月刊》2024,(2):154-160
人主体地位的确立,知识的去蔽与下沉,以及注意力经济的刺激是当下短视频持续火爆并进入日常生活领域的根源。而短视频在发展中暴露出的现代性问题同样不容忽视,赛博格、加速化和假象化倾向不仅影响了人对自身经验的把握,而且还妨害到对他人、对世界的真实感知。因此,必须从人的内在精神体验着手,为短视频审美“立法”,以唤醒人们对乡土家园的情感,加强人们的责任意识,提升人们的艺术鉴赏力。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哲学漫长发展历程中,哲学家习惯将“身体”与“思维”作为绝对对立的概念进行争论。传统形而上学漠视、贬抑身体,将思维、理性置于重要地位;具身哲学将身体视为认知主体,对传统认识论进行重大颠覆。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身”“思”之辩体现于人工智能领域。作为人工智能的两种发展方向,表征主义以“算法”“推理”为核心,崇尚理性;行为主义以“身体”“知觉”为主导,追逐感性,二者均存在局限。漠视身体感知,表征主义将面临框架难题;疏忽思维理性,行为主义将陷入表象困惑。唯有优势互补、“殊途同归”,人工智能才能逃脱“莫拉维克悖论”怪圈,实现精确性与灵活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7.
关于文化对儿童认知发展影响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从理论上讨论了三个层面上的文化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认为作为背景变量的文化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是间接的、宽松的、整体的、长期的和潜移默化的;作为直接刺激变量文化的影响则是直接的、迅速的和深刻的;而作为中介变量的文化对以上两种文化与儿童认知发展之间起着中介、连接、承载和途径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游戏与科技“双螺旋”式的耦合共生承载着不同时代的青春记忆,内嵌着青年群体游戏消费样态的演变逻辑,剧本杀游戏的具身叙事特性契合了青年新生代对线下沉浸式社交游戏的诉求转向。剧本杀叙事结构的开放性和叙事模式的媒介化,提高了青年游戏体验的交互性、沉浸性。研究认为,游戏沉浸的认知动力机制表现为青年的具身交互,其中青年参与游戏实践的“体认性”能够激发和承载完整的身体体验、嵌入游戏空间的“情境性”能够匹配和叠加主体认知、融入游戏角色的“交互性”能够孕育和释放耦合动力。在主流叙事的文化实践中,实践-认知图式应成为主流叙事嵌入青年文化的新范式,要以身体在场的回归启动青年完整的身体实践,通过情境叠加叙事触达青年的现实生活世界,在认知耦合交互中释放青年文化共创的内驱力。  相似文献   

9.
认知隐喻的文化视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知语言学一反传统观点,认为隐喻不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是语言系统的一部分,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隐喻概念体系,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之中,由人类自身经验产生同时又受到文化模式的影响。本文在认知框架下从文化视角对英汉隐喻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以探讨隐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诗性语言是各种语言的源头。诗性思维远远超越了我们日常的思维机制,诗性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更具深意的心理现象,研究从诗性隐喻出发,以夕阳为语料,旨在探寻诗性隐喻的深层内涵。研究显示诗性隐喻具有发现的深度,世界经验方式、思维方式、生命意识等方面所体现的诗性品质决定了夕阳诗性隐喻的多样性。诗性隐喻依靠认知力量的大彻大悟和比喻性语言的栩栩如生,充分发挥了人的想象力、创新力和认知力。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标志,充分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内蕴。语言的习得必然涉及文化。但是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是相分离脱节的,忽视了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本文基于概念流利理论以及对语言与文化和认知方式关系的分析,特别是隐喻在语言概念认知系统中重要地位的分析,提出外语学习中文化习得的一个全新视角,即认知视角。通过分析语言的认知性及语言表象下深刻的文化内涵,将文化习得贯穿于语言习得之中,并藉此把握语言的本质特征及其反映的认知概念系统,最终达到认知上的概念流利。  相似文献   

12.
朱康有  杜芳芳 《群众》2020,(11):23-24
文化制度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目标、使命任务、方针和原则,为文化制度的改革创新和完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准确理解文化制度的基本内涵和实践要求,深化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规律性认识。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社会文化认知体验翻译角度下异化与归化策略问题.通过论述与详例,作者认为如同直译与意译一样,异化与归化也是社会文化翻译领域的一对矛盾统一体:一,双方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二,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着对立面转化.因此,翻译的本质目的决定了翻译是一个和谐社会文化认知体验交流领域语言的归化与异化相互转换的渐进式过程.事实上,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并非互相排斥的对抗性概念,而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4.
冶进海 《理论月刊》2022,(8):136-146
多种技术糅合进化中的媒介平台越来越智能化、人性化、场景化和艺术化。元宇宙等模糊虚拟与现实界限的媒介平台,一方面是媒介汇聚众多技术后镜子般模仿物理世界的深度实践的产物,另一方面与媒介环境学派提出的“艺术的接生婆”遥相呼应。元宇宙时代的媒介图景将会在现实物理世界基础上以巨大的想象力依靠媒介技术搭建出镜像虚拟世界、想象虚拟世界、混合虚拟世界乃至多维虚拟世界,由此需要防范化解脱离肉身的风险、技术控制的风险、放逐自我的风险、文明跃迁的风险,尊重现实中“臭皮囊”的自由选择,铸好虚拟形象之魂魄,实现人之为人的“本真性”超越。  相似文献   

15.
詹玲 《探索与争鸣》2023,(10):136-145+180
与科技天然血脉相连的科幻小说,在回应后人类时代提出的新人学及其价值观问题上,不仅承担着展望未来的预演使命,还肩负了回应现实的时代重任。当前,多数科幻小说仍坚持强调人之为人的特质,由于算法技术的突进,迫使作家强调具身性,从情感转向知觉系统及欲望本真。少量科幻小说开始试图超越有机/无机,虚/实界限,以更开放、包容的姿态重构人与技术/技术物的平等关系,并推演人和人类社会的未来新可能。无论哪一种想象,都是科幻小说践行科技核心精神的体现,即以认知为基础的创新和超越。从科技维度建构的以人为本的新价值立场,既呈现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人学肌理,又为文学反思、叩问科技与人的关系问题,提供了更富阐释力度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如何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研究,是摆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面前的一项紧迫课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研究,对于开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的另一个全新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问题研究具有提升效应,对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形态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可从范式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涵义理解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问题研究现状出发来构建.  相似文献   

17.
文化研究范式与文化理论科学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现代以来中国的文化研究,始终存在基本概念、范式和命题的非联系性差异,这造成不同文化理论在沟通、对话和认同的困难。以唯物史观基本范畴演化而来的文化基本概念、范式和命题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健康的民族文化心理和大众化的语言规范,是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科学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阻碍中国公众血液捐赠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健康风险认知,即担心献血会“伤身”和“染病”.这种对献血的风险认知是传统血液文化、历史供血制度延续的结果.一方面,中医的血液学说成为人们解释献血伤身的理论基础,而民间的用血实践强化了血液的生命观和社会性、增添了人们对血液的敬畏;另一方面,义务献血制度由于背离了献血的自愿性和无偿性,不仅没有使公众改变传统的文化认知,反而强化了对献血“无偿”和“健康”的怀疑,而20世纪90年代中原地区不规范的血浆买卖所导致的艾滋病、乙肝等疾病的传播,更让人们“谈血色变”.传统的血液文化与既往供血制度成为人们献血健康忧虑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界定大学文化涵义和探讨研究大学文化意义出发 ,提出大学文化体系的五大形态结构理论 ,分析各形态存在方式、地位功能和相互关系 ,并以现代大学文化理念 ,论述了构建大学先进文化范式的若干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20.
王赛梅 《前沿》2014,(5):224-225
进入21世纪,我国已经成为了世贸组织的重成员,并且也已经走向了全球一体化,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英语学习已经成为全民参与的重事件,也是我国未来走向国际化的必然选择,而一种语言的存在必定依托于一定的文化,构建文化认知则是学习语言的重手段,但是,影视欣赏又是传播一种文化的重媒介,对于英美文化认知的构建具有重的作用,因此,在英语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借用英文影视欣赏构建英美文化认知,是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的重途径。笔者将以此为基础,提出英文影视欣赏是英美文化认知构建的重手段,分析利用英文影视欣赏进行英美文化认知构建的可行性和所面临的难点,并针对难点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