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侯旻翡 《人民论坛》2013,(2):214-215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中国发展历时已久,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的提出和实现都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国化的具体体现。在新时代背景下,为实现马克思辩证法中国化的持续发展,我们提出应以文化为载体,以大众化建设为实践路径,促进马克思辩证法中国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党的二十大报告认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必须做到“两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中,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十个概念和范畴,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将这十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和范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涵贯性、融通性、契合性作一些探讨,以便于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创新成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  相似文献   

3.
从文化视角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强大生命力是与其“和而不同”的文化品格分不开的.具体而言,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经典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和而不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过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凸显其实践性;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和而不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与交融凸显其民族性;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现代西方文化的“和而不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过与现代西方文化的对话与借鉴凸显其时代性.把握马克思主义“和而不同”的文化品格,对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诉求的根本要义在于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本土文化中生根、发芽和结果,不断培育出新形态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并以此指导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作为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必然要求,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诉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实践的融合创新.此外,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其为普通大众理解和接受,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诉求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课题,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谐发展必须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融合的可能性与必然性为出发点,结合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与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具体价值体现,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利用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根基,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性格。不同背景下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具有独特的表征,同时也存在许多会通点,辩证思维方面就有许多重叠的共识。以辩证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融合研究的突破口,旨在寻找二者的相通之处,进而探索实现二者融合的途径以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辩证法体系。  相似文献   

7.
<正> 一般而言,中国文化场的主体文化是儒家文化。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重新解释过程中,往往会把自己的某些消极因素附加给马克思主义,使之产生如下“失真”和“变形”。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自我中心文化传统使得马克思主义偶象化。二、述而不作,经典注释的传统治学学风使得马克思主义凝固化。三、经世致用、政治人伦的文化特性使得马克思主义实用化。  相似文献   

8.
白海燕 《理论月刊》2001,(10):19-20
文章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之比较,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群众路线”正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与中国“民本思想”优秀内核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傅锁根  赵嘉敏 《前沿》2023,(1):5-12
党的二十大再次重申并着力强调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既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到了一个新高度、新境界,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要求。通过深刻剖析“两个结合”重要论断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推导出由“一个结合”向“两个结合”飞跃的历史必然性及其重要意义,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找到坚实的学理性支撑,并坚持以“两个结合”为指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相似文献   

10.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辩证法的研究,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辨证法中国化的发展,也就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国化的探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三十年来的研究和探索,初步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国化的一些新观点。应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辩证法为起点,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1.
任何概念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显示其意义,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中国化的历史脉络及其演进机理对于现时代尤为重要。20世纪上半叶,经历跨文化传播的“意识形态”概念虽然在汉语语境中的译法并不稳定,但中国知识分子始终致力于从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视角解读意识形态概念,结合中国革命形式和实际需要丰富意识形态概念的内涵,经过再释、传播和接受等过程,使意识形态一词被赋予中国文化、政治、社会与现实意义,从“术语”逐渐转变为真正的“概念”,从漂浮于空中的语词落实到日常生活的实践,获得了中国化的发展。随着术语层面的“汉语化”,意识形态概念的内涵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并通过报刊、教科书等载体得到广泛传播。在这一过程中,意识形态概念与中国历史、文化和革命实际深入嵌合,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2.
哲学是真正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文明和哲学成果的结晶,它科学地回答了人类社会一系列重大问题.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文化光辉灿烂,特别是中国哲学.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之一.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3.
申波 《湖湘论坛》2015,(4):27-31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的90多年奋斗史中最重要的历史经验之一,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离不开中国社会的基本环境,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思维方式、理想社会等方面与马克思主义都有诸多契合之处,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以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双刃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正反两个方面的重大影响.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扎根新文化场的丰厚土壤、理论联系实际的结合点、批判借鉴的丰富素材;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专制主义、平均主义等封建糟粕又阻砰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批判和改造,旨在以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的90多年奋斗史中最重要的历史经验之一,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离不开中国社会的基本环境,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思维方式、理想社会等方面与马克思主义都有诸多契合之处,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以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上,学界已有诸多角度的研究.我们主张从“思想自我”的角度,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民族自我、时代自我的思想特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体现为中华民族重构“思想自我”的努力.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底蕴,中华民族解决现实问题的思想理论选择、实践精神以及价值诉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实质.这其中一以贯之的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与实践上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思想品格.  相似文献   

17.
黄小谨 《前沿》2012,(22):56-5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毛泽东自幼攻读《周易》,终生学易用易,运用《周易》阐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提出一分为二的观点,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阴阳思想进行改造.毛泽东经常引用《周易》中的句典、将相反相成的道理运用于军事辩证法,毛泽东的军事辩证法处处体现了《周易》变通思想.对“穷则变”思想的运用、以“穷则变”思想为指导,成为毛泽东斗争哲学里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有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空想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思想。深入挖掘和系统整理这些和谐思想,对于我们从理论上全面地把握辩证法的“和谐”范畴,充分认识“和谐”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不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创新,更是在新的征程上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课题。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要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特质、内涵、立场上存在诸多契合点和共通点,为实现二者的结合创造了可能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相互激活和滋养的前提下融合再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中实现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次飞跃是二者结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总体性思想是卢卡奇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关键所在,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是具体性与历史性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革命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和直接性与中介性的统一.我们在重视发挥历史辩证法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作用时,应以历史唯物主义视野去考察“总体性”辩证法.本文将围绕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在阐明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的基本内涵基础上,指明这一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创新以及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具有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