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注重道德品质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修身,才能“治国平天下”。《大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无论官宦黎民,修身是每天必做的功课。而修身当先知荣辱。修身只有建立在知荣辱的基础上,才能萌动、产生和发展。“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知荣辱是修身不可缺少的品格和条件。趋荣避辱是最基本的人格需求。朱熹有言:“耻者,吾所固有羞恶之心也。存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故所系为甚大。”羞耻心对人而言太重要了。人若一萌邪念,便生羞辱之心;一行恶事,就有愧惧之感,便会因此而停止邪念恶行。因此,趋荣避辱是保证…  相似文献   

2.
《论语·季氏篇》中“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一句,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译成“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致他们。”①如果单就这一句话来说,这样译未尝不可。但把它放回整段话“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②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顼,而在萧墙之内也”中去读,总觉得文气不甚通畅,语义也不很明了。为什么会…  相似文献   

3.
以德化人     
德,是立身处世的宝中宝。德,是世间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力量。何为德?古代先贤有许多关于德的论述。《礼记》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意思是说道德、品德是一个人立身于世的根本,而财富不是什么重要的东西。不仅作为身外之物的财富不能与“德”相比,而且,在精神世界中的其他方面也不能与“德”相比,古人认为:“才而无德谓之奸,勇而无德谓之暴,辩而无德谓之怠,智而无德谓之谲。”吕尚在《文韬》中说:“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在今天,一心为人民服务,诚心解他人之难,即为大德也。…  相似文献   

4.
得与德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为什么有的人死了还活着呢?因为他有德但可能无得;为什么有的人活着已经死了呢?因 为他无德但可能有得。  得,即索取,个人向社会取得的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德,即奉献,个人对 社会做出的贡献。人不能不“得”,也不能无“德”,“德”是首位和基础,“得”是条件 和保证。  贡献和索取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个人为社会做出贡献,就为个人索取打下了基础 。所以,贡献应该居于首位,人不能无“德”。  人要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必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个人从社…  相似文献   

5.
感悟札记     
工作学习之余,有感而发,拼成“几个对子”,算是心得体会,与同志们共勉。才与德才是能力见识,德是思想品德。有一说法:有过人之见识者才,有超人之胸怀者德。德与才是领导干部最基本的方面,可以说是领导干部的两个基本点,是领导干部做为“人”字的两个支撑。古今中外、各个层面,凡领导者(为官者),都有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德与才。我们常说两大素质: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这在一定意义也就是德和才。德与才缺一不可。重德不能轻才,重才不能轻德。不能唯德,也不能唯才。德不称其祸必酷,才不称其殃必大。德不备没有根基,才不足做不好工作。领导干…  相似文献   

6.
党内腐败现象是当前全国人民和党内每一个有正义感的党员所深恶痛绝、痛心疾首的,而“用人不公”则又是党内腐政现象中最突出的一个。什么叫“用人不公”?就是用人者公然或隐蔽地违背党的“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方针,不公正、不公道、不公平地使用干部。致使不少有才有德、忧国忧民、工作勤奋的同志被打入另册,得不到提拔重用,而另一些有才无德、有德无才甚至缺德少才的庸碌之辈却青云直上,志得意满,提拔重用  相似文献   

7.
司马牛 《前进》2006,(7):55-55
谈到如今一些荣辱颠倒、是非混淆的现象,有学者断言,是由于国人耻感的弱化、麻木所致。于是,他们开出了加强荣辱观教育、弘扬“耻感文化”的药方。这也确实不失是一剂济世良药。知耻对于人类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康有为就曾有言:“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这也就是说,凡为善之心,皆起自人的正确的荣辱观念;凡为恶之念,皆起自人羞耻感的丧失。但现实的问题是,胡锦涛同志概括的“八荣八耻”,通俗易懂,人人明白。不少人说起来也是头头是道,明白得很,可一遇到具体问题就往往是非不分、荣耻不辨了。个中原因,说到底无非是私欲作祟。细想想,凡是…  相似文献   

8.
商无信不赢     
讲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数千年的文明史中,我们的前人总结出许许多多诚信的格言。如“人之所助者,信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巧诈不如拙诚”;“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凭也”等等。至于人际交往中讲诚信的动人故事,也是不胜枚举,著名的有“尾生抱柱”和“范张鸡黍”等。诚信相连。诚是内在的人生信念和准则,信是见之于外的一种状  相似文献   

9.
五四之前 ,青年毛泽东为了寻求社会改造的“大本大源” ,而研究哲学、伦理学 ;因为揉合中西哲学思想而形成独具风格的社会改造思想。哲学、伦理改造只是社会改造的手段和路径。哲学、伦理学是人们“言动之准” ,“范人之行” ,是发挥“心力”的必由之路。唯有如此 ,才能“动天下之心”。“天下之心皆动 ,天下之事有不能为之者乎 ?天下之事可为 ,国容有不富强幸福者乎 ?”[1 ] 我们认为早年毛泽东这一探索成果对于后来他一生注重哲学研究 ,强调思想改造的作用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等等有许多内在的联系。研究它有助于进一步客观准确…  相似文献   

10.
曹智频  邓妍 《前沿》2013,(12):54-56
《大学》蕴含丰富的财富思想,从人德论和关系论出发,它要求人君以德为先而财用为末,士人以善为宝,且二者间以德和善的关系进行互动.人君与百姓之间则以仁、义为二者良性循环互动关系的起止点.同时,人君分别以“去聚敛”“财散”两种方式分别对人君—士人和人君—百姓之间的关系进行维护,并认为如此则国家财用必不枯竭.由此,《大学》形成其独特的“和谐财富观”,对当代经济社会、和谐社会和管理理论的发展皆可有启发.  相似文献   

11.
据悉,日本一学者根据“人才”德的多寡分为三类:德才兼备者称为“人财”——是人民的财富;有才少德者谓之“人材”——是做好某事的材料;有才缺德者叫作“人豺”——是危害人民的豺狗,给人民带来灾难。这一分类提醒我们在使用人才时还要弄清他们所拥有的德,要量德使用人才。 我们认为,对“人财”要破格放手重用,可将其作为行政主职、业务主管、学术带头人;对“人材”要不拘一格,在启用的同时加强教育培养并辅之以制度约束,可作为行政帮手、业务助理、技术骨干;“人豺”虽有某种特长,工作中也应尽可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但一定…  相似文献   

12.
为“官”者手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权力。有权就有个用权问题。要做到“权为民所用”,就必须德法并举,既要依法用权,又要以德用权。德,不仅是“立身”之本,也是“立官”之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一向强调选人用人必须德才兼备,两者缺一不可,并且把“德”放在“举官”标准的首位。大思想家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官”是人民的表率,为“官”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自古以来,官德隆,民德昌;官德毁,民德降。可见,“官德”决定民德,“官风”决定“民风”。为“官”者必须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  相似文献   

13.
德不优者,不能怀远。“德”与“才”之于一个大写的“人”的重要性,尤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因此,从家庭影响、学校教育到社会氛围,我们一贯重视教化的作用,提倡“德才兼备”,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与此同时,由于社会急功近利的“成功学”影响下的不重视、机械地说教灌输习惯影响下的不得法,德育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也层出不穷,促人警醒。特别是一段时间以来发生在校园内的几起恶性事件,引发人们对学校德育教育的更多关注和忧虑:该如何承担德育之重?  相似文献   

14.
漫谈荣与辱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就提出了“礼、义、廉、耻”的道德观,到了宋代又有了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内容的荣辱观念,由此可见,中华民族从来就把荣辱看得很重。“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宁可毁人,不可毁誉”“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得失一朝而荣辱千载”,这些都说明“荣”“辱”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古人云“:民无德不立,政无德不威。”德,不仅是“立身”之本,而且是“立国”之基。被西方社会称为“东方智慧”的我国古代儒家,就十分看重高尚人格的主体力量,把“以德修身”看成为官做人最起码的资格。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强调“为政者”一定要“明德”。这里的“德”,指的是完善的道德境界和道德行为。《尚书·君陈》也有句名言“:明德惟馨。”意思是说,人世间只有高尚的道德行为所开放的花朵才是最芬芳的。“明德”,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国家“明德”才有振兴之机,民族“明德”才能团…  相似文献   

16.
荀子在《王制》中指出:“论礼乐,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在《尧问》中有“礼仪不行,教化不成”的论断。西汉是我国历史上教化理论的完善时期。这一时期的学者对教化的论述很多。汉初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陆贾在《新语·无为》中指出:“故曰:尧舜之民,可北屋而封;桀纣之民,可北屋而诛者,教化使然也。”“教化不行,而政令不从。”对教化使用最多的是汉代大儒董仲舒。他在《实性》中说:“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在教,则质朴不能善。”“教化堤防之……教化立而奸邪皆止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莫不以教化为大…  相似文献   

17.
2000年,一篇名为《走近凉山》的新闻报道就引得天津市民自发地捐出几大车衣服用集装箱运往凉山。其后,市内各种民间团体也纷纷走向社区,募集善款。近十年过去了,人们还会不时地从媒体上看到各种大规模的善举正在我们身边发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孟子在评论墨家的“兼爱非攻”时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孔子有云:“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我们欣然看到,  相似文献   

18.
读者一见这个题目,可能认为是笔者的笔误,盖自古常言“女子无才便是德“,未闻“男子无才便是德“也。其实并非笔误,笔者今写此文,乃是有感而发,绝非无病呻吟。所谓“无才便是德“之说,两性皆有之,不独妇女为然。在提倡三从四德的封建社会中,“女子无才便是德“确属实情。试想:妇女成天在家侍候公婆,服事丈夫,抚育子女,操持家务,起早睡晚,尚且忙得不亦乐乎,哪有时间读书成才。她们一生为了家庭作出重大牺牲,岂能不称之为美德!故凡有“德“者,势难成才;凡有“才“者,难免缺“德“,无法两全。  相似文献   

19.
品德高尚者如巍巍山岳,人皆敬仰。何谓品德?品德即人的品行道德。品行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也就是人生的准绳。古今中外圣贤之士莫不视道德为人生第一要义。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自古以来重伦理、讲道德。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礼记》开篇则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先治其国;欲治其国,先齐其家;欲齐其家,先修其身。”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伦理观,把伦理道德看成治国安邦的重要手段,把道德教育和修养看作是培养圣贤君子和理想道德人格的必经…  相似文献   

20.
在自愿不育者的“两人世界”里,既有快乐和潇洒,也有隐痛和无奈。他们最惧怕的,是“迟暮”来临时的寂寞;他们最渴望的,是社会的理解和宽容;他们最不能忍受的,是不能享受和有子女家庭同等的待遇。在人满为患的今日中国,自愿不育者,起码不应受到社会在精神上、经济利益上的歧视和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