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无被害人犯罪与未成年人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无被害人犯罪是非犯罪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基础是刑法的谦抑性,这与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政策存在着共通之处。同时,无被害人犯罪主张对属于该范畴的犯罪作轻刑化或者非犯罪化处理,但如果这类犯罪中的“被害人”是未成年人,则不仅不能作如此处理,还应当对行为人从重处罚,这是无被害人犯罪的应有之义,也体现了对未成年人保护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未成年人犯罪的最新动向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少年法庭 1999年 4月至 12月所受理的 123件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分析,现阶段的未成年人犯罪出现了智能化、系列化和流动化的新特点。为了有效预防未成人犯罪.应当建立和完善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四条防线。  相似文献   

3.
我国在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上存在着一体化和独立化两种主张。从心理学的角度可以发现,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应当独立化。其中,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差异性是其独立化的前提,惩罚负效果的扩大化是其独立化的基础,未成年人心理发展尚未定型是其独立化的关键。我国应倡导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非刑罚化、轻刑化和非监禁化,以促进未成年犯罪人的心理发展。  相似文献   

4.
美国"犯罪的一般理论"认为任何犯罪都是"低的自我控制"和适宜的机会相结合的产物。该理论为研究未成年人犯罪原因提供了新的视角——将犯罪机会纳入犯罪成因系统内。具体而言,未成年人经历不良社会化过程,导致自我控制能力减弱,形成犯罪性;具有犯罪性的潜在未成年犯罪人在合适犯罪机会的推动下实施犯罪,成为现实未成年犯罪人。对此,应当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性的形成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机会两个层面来建构未成年人犯罪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5.
针对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逐年上升,且该群体犯罪呈现出年龄低龄化、手段成人化、作案团伙化、行为凶残化等新特点,我院将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对策作为2008年度的重点调研课题。课题组从我院近几年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调查入手,对未成年犯罪对象及亲属进行回访和调查,召集有关社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妇联、学校等部门进行座谈,从而收集了比较翔实的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6.
导言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实施的危害社会、触犯刑律并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从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情况看,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以下态势:在人数上和占犯罪总人数的比例上呈上升趋势;犯罪类型明显增加,暴力化倾向加剧,严重犯罪日益突出,而且犯罪手段向成人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低领化趋势明显,而且相当一部分未成年犯罪者在此犯罪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未成年人犯罪的数量从1997年起出现反弹,开始逐年攀升。未成年人犯罪近些年来日益呈现出暴力化、团伙化的趋势,犯罪类型集中为抢劫、强奸占75.7%。  相似文献   

8.
未成年人犯罪被列为继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公害,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如何针对未成年人特殊的身心特点和特殊的失足原因,采取有别于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处理方式,从根本上矫正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近年来,国际社会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处理上呈现出非犯罪化、非监禁化、非刑罚化的趋向。在这种社会和司法背景下,被认为能够有效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刑事和解制度开始在我国萌芽。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南京市2001-2003年3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基本情况、犯罪类型与特点、犯罪成因的分析,结合国内外专家提出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对南京市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诸多犯罪侵害对象人群中,未成年人则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据对天津市1999年当年入狱的全部罪犯的调查,其中,以未成年人为犯罪侵害对象的犯罪人占全部以自然人为侵害对象的2486名罪犯的7.84%。尽管这一比例相对较小,但由于未成年人的身心正处于发育时期,对犯罪被害的心理承受力相对较弱,面对一定的经济损失、身体损害往往会形成强烈的心理恐惧感,造成身心发育的畸形化,影响其今后的健康成长,有的甚至可能沦为犯罪人。因此,在实际生活中,预防未成年人被害是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内容,其意义不亚于对未成年人犯…  相似文献   

11.
质疑未成年人奸淫幼女的非犯罪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解释在程序和内容上均不合法。未成年人奸淫幼女不能非犯罪化。保护未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犯罪形势严峻是一对矛盾,解决该矛盾必须遵循法治化社会的原则和“严而不厉”的政策思想。  相似文献   

12.
在校学生是未成年人中一个最主要的群体,他们的犯罪问题成为令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近几年来,在校生犯罪占未成年人犯罪的比例在不断上升。据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检察院统计显示,在2002年该院受理审查起诉的未成年人涉嫌犯罪的案件中,在校生占未成年人总人数的36.1%;2003年在校生占36.2%;2004年在校生占23.6%;今年截止今年11月在校生有26人占39.8%,已超过去年的同期。一、对在校生犯罪一般采取非监禁措施世界各国法学家和司法工作者在反思刑罚惩罚功能的利弊时,刑罚之预防功能日益显现,尤其是在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上,利用非监禁化、轻刑化和…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某内地省份未成年人犯罪状况的调查,经与成年人在犯罪数量、犯罪类型的比较,认为未成年人犯罪在犯罪数量方面与成年人犯罪没有明显差异。这表明我国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总体是健康的、平稳的。未成年犯罪人在主要犯罪类型的分布上总体同成年犯罪人呈一致的态势,在某些犯罪类型上,两者在量上有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系统理论论述了未成年人犯罪是一系统、规则现象,阐明了未成年人犯罪系统中要素的新变化、结构的新特点和功能的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15.
未成年人犯罪历来是犯罪学重点研究课题,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也打上了二元性烙印。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城乡未成年人犯罪既有共同特征,也有各自的特殊性。城乡未成年人犯罪的共同性主要表现为成长过程中都受到父母的溺爱并过分满足其物质要求;都喜欢上网并有相当比例的网瘾;在犯罪前都有较高的不良行为记录和离家出走经历;犯罪行为都有比较显著的暴力倾向;犯罪所获主要满足自己的消费;出狱后再犯的可能性都达到20%左右。但他们也有不同点,主要表现为文化程度、家庭教育方式、犯罪类型等方面。农村户籍未成年人的侵财型犯罪更为突出,而城市户籍未成年人的强奸犯罪明显高于农村户籍未成年人犯罪。  相似文献   

16.
曹家坤 《法制博览》2023,(20):21-2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法治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国家、社会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和教育也在不断加强,但是未成年人实施犯罪的比例却逐年呈上升趋势,呈现出低龄化、暴力化、犯罪主观性与犯罪认知度提高、犯罪手段复杂化成人化等特点。从未成年人六种常见犯罪来切入,可以分析出,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驱动是由于物质方面的享受需要、精神方面的尊严需要以及生理方面的需要。因此,可从心理驱动中反推问题根源,然后从经济层面、政府层面、法律层面、教育层面、家庭层面对未成年人犯罪实现源头治理。  相似文献   

17.
未成年人涉黑犯罪数量不大,但涉恶犯罪问题较为突出。“边缘少年”和“问题少年”是涉黑涉恶犯罪的高危人群,涉黑恶犯罪有向中小学校园渗透的趋势。城乡结合部、新兴城镇和治安秩序差的农村地区是未成年人涉黑恶犯罪易发的区域。黑社会亚文化、网络文化和同龄群交往对未成年人涉黑涉恶犯罪的影响较大。未成年人涉黑涉恶犯罪有“自立犯罪帮伙”、“主动加入犯罪帮伙”和“被动加入犯罪帮伙”三种模式。根据未成年人涉黑涉恶犯罪的特征和模式分析,应采取针对性的社会管理、教育方式、警务改革、完善法律制度等措施,以防控未成年人涉黑涉恶犯罪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严峻,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和令人担忧的焦点问题。近几年来我市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呈明显上升趋势,为此,市关工委把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列为今年的重点研究课题,专门成立调研小组,先后到市、区政法部门调查了解我市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情况。此外,还用了3个多月时间,到市(区)看守所找了105名(男97名、女8名)未成年犯罪人员作了面对面的调查和交流,并召开座谈会,具体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探讨相关防治对策,形成以下报告。  相似文献   

19.
杨贤  李景忠  王宇 《法制博览》2023,(36):91-93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得到有效控制并呈下降趋势。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问题也随之变化,且更为复杂,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仍然严峻。研究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有益于促进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保障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实现未成年人犯罪数量稳步下降,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低龄化、团伙犯罪、暴力犯罪突出、智能犯罪增多等新特点。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家庭教育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和网络的监管乏力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