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加拿大主要是一个移民国家,对祖语教育不太干涉,加上后来多元文化政策的施行,使得华文教育的发展环境更为宽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加拿大华文教育自诞生之日起,经历了兴办、停滞、复兴和兴盛四个历史时期,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教育目标多元化、教育内容本土化、教学方法个性化、办学形式多样化、教育终身化的鲜明特点,当然在经费、师资、教材、教学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都是制约加拿大华文教育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2.
张笛 《八桂侨刊》2020,(1):81-93
马来西亚是除中国大陆、台湾、港澳地区以外唯一保留华文教育体系的国家并且华文教育体系完备,具有鲜明的国别特点。对2000年以来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主要是整体状况、学校、教材、课程、师资与学习动机六个主题。新世纪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总体呈现以下五个特点:华文教育的推广和国家建设之间的博弈;各层次华文学校皆在夹缝中生存;华文教材和课程体系不完善且水平参差不齐;华文师资紧缺且教师专业素质不高;华文学习动机体现了深层次的语言意识形态。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在华人的努力和奋斗下,整体上既有困境和挑战也有光明的未来,发展道路并不平坦,但由于各种国际和国内因素的交织,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3.
缅甸拥有独特的地缘环境,其对中缅华文教育合作深化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缅甸独特的地缘区位一定程度上使中缅华文教育合作被部分国家“刻意曲解”、缅甸交错的族际关系使中缅华文教育合作效用在缅甸的地域差异明显、缅甸缓慢的经济发展使缅甸政府对中缅华文教育合作的投入相对有限等三个方面。对此,中国可从四个层面持续挖掘中缅华文教育合作的适宜路径:准确把握中缅关系新时代的历史机遇,营造中缅华文教育合作的浓厚氛围;密切关注缅甸国内环境发展变化,发掘中缅华文教育合作的政策基础;全面深化中缅经贸领域务实合作,强化中缅华文教育合作的经济支撑;健全完善多维合作机制,拓展中缅华文教育合作的平台内涵。  相似文献   

4.
台湾当局历来重视并大力扶植华侨、华文教育,一再强调“无侨教即无侨务”.由于历史的原因,菲律宾与台湾在政治上曾一度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台湾当局非常重视在菲律宾发展华文教育,视其为在亚洲国家的一个据点.本文试就台湾当局在菲律宾发展华文教育的演变、措施和特点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华文教育是马来西亚华人维系族群认同,保持族群特性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华人社会的坚持和守护都是华文教育得以生存和立足的根本。但二战以来,华人社会内部出现了一系列对华文教育发展影响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涉及众多领域,文章主要从华人认同、华教相关社团及华人人口要素三个方面阐述华社内部的具体变化及其对华文教育发展的影响。文章认为,虽然华社内部出现了多种不利于华文教育发展的变化,但华人守卫华教事业的决心并未发生根本变化。  相似文献   

6.
台资涌往东南亚,参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固然刺激了当地工商业成长,同时也带来文化上的冲击,而其中对华文教育的影响,更具有正面意义的激励作用。 为吸引台资,许多国家都不惜修改政策,把以往限制华文措施,一再放宽。泰国恢复华文学校的设立;印尼准许华文刊物进口,同时也准许华文补习公开化;马来西亚贸工部的官方文件,也首次采用华文来编印部分说明,教育部公开鼓励马来人多学习华语华文,并且表示将考虑承认台湾一些大专的文凭资格。 这些官方态度的转变。都是随着台资陆续进入当地经贸圈发展而后产生,虽然这是他们迫于客观条件上的需求,但对生长在这些地区的华裔人士,却有振兴中华文化的深远意义。如何使这种趋势更为扩张茁壮,或不使海外华文教育无故遭受压抑摧残,值得有关方面深思。  相似文献   

7.
在一个多世纪内,菲律宾华文教育经历了产生—兴起—衰微—发展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初的侨校菲化政策使华文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菲律宾华人社会积极推动华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新世纪以来菲律宾岛内出现了一股学习华文的热潮,华文教育有了新的发展。但由于菲律宾华文教育存在制度问题及外部主流文化的强势围攻,菲律宾华文学校传承中华文化、复兴华文教育则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8.
华文教育的生存和发展时刻受到居住国政治政策影响。缅甸华文教育一直在历史夹缝中生存发展。缅甸华文教育主存于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近现代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有的特点。本文将对缅甸中小学华文教育的各个发展阶段及其特点进行梳理,总结当前阶段缅甸华文教育发展的主要困难,以期为缅甸华文教育研究者提供必要的研究材料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海外华文教育是中华民族的海外"留根"教育,是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天然"承载体"和"传播体"。推动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不仅是中华文化"走出去"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策略,也契合了世界"中国热"的需求。当前,海外华文教育正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本文旨在分析当前华文教育的处境,探索推动海外华文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深入归析东南亚各国开展华文教育的教育政策的基础上,探寻东南亚“华文教育”哲学基础的变更,进而对新时期华文教育的内涵进行界定,并预测未来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中泰两国是友好近邻,在历史上有许多中国人到泰国经商或定居,泰国的华文教育也随之产生。泰国华文教育自20世纪初以后迅速发展,受中国、泰国、泰国华人以及世界发展形势的影响,经历了初期兴盛、短暂繁荣、极度衰落、复兴发展四个阶段。本文拟在对泰国华文教育发展历程阐述的基础上,回顾历史,把握现在,展望未来,以期对华文教育的发展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东南亚华文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南亚华文教育历史悠久,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东南亚华文教育比之过去,都有相当大的进步。东南亚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华文教育发展的措施,华文教育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华文教育随着中国经济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愈来愈受到海外华人华侨的重视。本文以温州大学为例,介绍了温州大学在华文教育方面的现状和主要模式,针对温州大学目前华文教育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温州大学华文教育发展的几点对策,希望能为地方高校更好地开展华文教育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1949年国民党退据台湾后,利用国际环境的“有利”因素,极力促进菲律宾华文教育,意在达到影响和控制华侨社会、与中国大陆争夺东南亚华侨的文化阵地等目的。为此,台湾当局积极发展菲律宾华文教育事业。战后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发展表明:一方面台湾当局对中华文化在菲律宾华侨社会的传承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当地的华文教育在台湾当局的影响下带有许多消极因素。关于战后台湾在菲律宾华文教育的研究,可以为当前大陆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的实施提供许多借鉴。  相似文献   

15.
李嘉郁 《八桂侨刊》2012,(2):69-72,76
与主流社会的教育制度接轨,是目前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的明显趋势和必然选择。出于应对这种形势以及促进汉语国际推广的需要,国内传统的华文教育工作应进行方向性的调整。美国是世界范围内汉语教学和华文教育发展最为引人瞩目的地区之一,当地的华文教育已逐渐明确并走出了一条"融入主流"的道路。本文即以此为基点,探讨国内侨务部门在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华文教育工作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6.
近二十年以来,由东盟十国联合举办的"东南亚华文教学研讨会"见证了新时期东南亚华文教育的发展变化。作为一个联合性组织,它使华文教育不再是一个政治敏感性话题。在重视自己民族母语教育的同时,更多的华人将华文作为一种工具语言,华文的实用价值、经济价值功能日益凸显。华文教育功能性质的转变,带来了其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改变。作为一个区域性功能组织或机构,它不仅有效地推动了东南亚各国华文教育的发展,而且也带动了东盟十国之间双边或多边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也使中国—东盟区域一体化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7.
沈玲 《八桂侨刊》2023,(3):16-22+92
作为国家文学的新加坡华文文学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作家作品数量较为可观。在多年的发展中新华文学有了新变,中西化句式增多、词汇使用呈多元化与本土化,作品中的新加坡家国意识和国际化视野增强。但新华文学也存在着创作者青黄不接,优秀作家作品数量减少等发展困境。新加坡国家价值观教育一步步的强化与实行多年的双语政策对华文文学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新华文学的未来发展面临较多挑战。  相似文献   

18.
菲律宾华文教育开始于1899年,经历了创办、发展、复办、繁荣、鼎盛(督查)、衰弱(菲化)、振兴七个发展阶段。目前,华侨华人正致力于华文教育改革,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华文教育体系在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19.
东南亚华文教育随着东南亚华人族群的坎坷发展而历经曲折。对东南亚华人族群和华文教育的历史考察可以发现:东南亚华人族群的变迁与华文教育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的。东南亚华人族群区别于一般少数民族族群,有其自己的特殊性,华文教育的发展需要顺应华人族群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张燕 《八桂侨刊》2010,(4):57-61
加拿大华文教育在其移民政策的影响下经历了发端、初步发展、陷于停滞和获得新发展四个阶段。可以预见,在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和中国经济日益崛起内外两种有利因素的推动下,加拿大华文教育必将获得更好的发展,其发展趋势表现在:华教机构形成更加广泛的联合,华文教育纳入加拿大公共教育体系,加拿大华教体系内部趋向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