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中永 《中国保安》2012,(15):54-54
空闲的时候我喜欢看杂志,特别喜欢看《读者》,经常被其中的美文所感动。 打开第一页,便被卷首语《无需太多》一文深深吸引了。文中讲述了主人公很想要花店橱窗里的一朵黄玫瑰,当她得到爱人送的一大束花后,仍觉得还是她看到的那一朵美丽。于是,她问爱人“你真的爱我吗?”他滔滔不绝地说出了许多理由,她反而心不在焉了,因为她要的只是一个“爱”字。  相似文献   

2.
出地铁口的一家咖啡馆,海蒂如约而至。像所有西方人一样,海蒂喜欢捧着咖啡杯聊天。说话的时候,她的小儿子则不时翻出儿童推车跑出好远,这时身为妈妈的海蒂不得不中断访谈,把调皮的小家伙“抓”回来……相信喜欢看ICS(上海外语频道)的观众对主持人海蒂(Heidi Dugan)一定不会陌生,她主持的《洋厨房》栏目在国内外都受到欢迎。除了主持人身份之外,海蒂还是功夫迷、美食控、演员、上海媳妇和两个孩子的母亲。  相似文献   

3.
珂影 《中州统战》2001,(9):36-38
河南省政协委员、浚县政协副主席张希和,艺名泥猴张,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大师。他不仅深谙泥塑绝技,能把一团毫无生命的泥巴捏成栩栩如生的猴子,而且书法、绘画也自成一绝,令人称道。人们因其多才多艺、悟性甚高,称他为“鬼才”。 命运多舛的泥猴张 60年前的一个夏天,河南省浚县小河乡西张村,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一个新的生命来到人间。又是个男孩,母亲扭过脸去,看也不愿多看一眼粉嘟嘟的儿子。那时的日子艰辛,养活一个孩子很不容易,张家一连生了3个儿子,女儿是母亲的小棉袄,她多么希望,这次生的是个女儿! 不受母亲喜欢的…  相似文献   

4.
“您是王博士吗7我是厦门一位患者的父亲。我女儿要杀掉她母亲!她现在正揪着她母亲的头发,将她母亲拖倒在地板上打,她母亲快被她打死了!求您救救我女儿,救救我们全家吧……”  相似文献   

5.
佛。”“主席怎么知道?”“你说她心善嘛。出家人慈悲为怀啊。”“您、您母亲也信佛吗?”我问。“我也喜欢母亲。”毛泽东说,“她也信佛,心地善良。小时候我跟她一起去庙里烧过香呢。后来我不信了。你磕多少头,穷人还是照样受苦。”“磕头不如造反。”“好,讲得好。”毛泽东点点头,继续散步,走过一圈,又停下问:“怎么样,愿意到我这里工作吗?”我低下头。怎么回答呢?唉,与其说假话落个虚假,不如闭上眼睛说真话,做个老实人。“不愿意。”我小声喃喃着。一阵难熬的沉默。毛泽东终于轻咳一声,打破了沉默:“你能讲真话,这很好…  相似文献   

6.
高贵的施舍     
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前,向母亲乞讨。这个乞丐很可怜,她的右手连同整个手臂断掉了,空空的衣袖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受。我以为母亲一定会慷慨施舍的,可是母亲指着门前的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去吧。”  相似文献   

7.
幽默天地     
不戴眼镜的后果 一位母亲急匆匆地来到诊所,请求医生上门看急诊。 医生问她:“到底出了什么事情?” 那位母亲回答:“自打女儿开始谈恋爱,就不戴眼镜了。这不,度蜜月归来,终于产生严重的后果了……” 医生打断她的话,说:“近视眼不戴眼镜,不会有你想像的那么严重的后果。” 那位母亲着急地说:“谁说不严重?她现在近视得连人都分辩不清,跟她回来的  相似文献   

8.
我和两个哥哥在城里,只有弟弟在乡下。母亲老了,我们都叫她进城来住,母亲却说她喜欢乡下的生活。其实母亲是要在乡下帮弟弟带孩子、看家、喂鸡鸭……母亲向来特别宠爱弟弟,到老也改不了。  相似文献   

9.
常理 《今日广西》2008,(21):16-17
简单一句“我喜欢尝试新的东西”,道尽了李崇基十余年的职场人生。李崇基一贯都是行色匆匆。要不是她那个稍显硬朗的名字,记者很难把眼前这位操着吴侬软语的典型江南女子与那个在业界大名鼎鼎的女强人划上等号。她的名字是为了纪念母亲的母校——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而取的。小时候她一度觉得这个名字太男性化了,长大以后,她才逐渐欣赏起自己这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名字。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新民市娄某的母亲患有间歇性精神病,发病时手脚乱动不停。2008年6月,朋友张某听说此事后,称她前夫李某专门给人看“邪病”,肯定能给娄母把病看好。当晚娄某把母亲送到李某家。  相似文献   

11.
看“拉洋片”1919年2月22日,我出生在沈阳(当时称奉天)郊区一个满族中农家庭。我们村距沈阳城大西边门只有15华里,那时还完全是农村环境,在我十来岁离开它之前,只随母亲到城里去过一次。留给我惟一的印象并深深印在脑中至今不忘的是游逛了大东关小河沿(是当时沈阳城有名的游乐场所,相当于北京解放前的天桥)。在这里,我有生第一次看了“拉洋片”,感到很有趣。“洋片”的内容是描绘“直奉大战”血淋淋的场景和“兵打乱石山”、“枪毙驼龙”的话生生场面。后来看书得知,驼龙是“红胡子”头、号称“仁义军”首领大龙的妻子…  相似文献   

12.
风儿 《观察与思考》2008,(24):59-59
今年九月,家里买了42寸新一代高清液晶电视机,一家人都很高兴,女儿欢欢喜喜地抱着电视看个不停。只有母亲在旁边黯然神伤。于是我先生问她:“妈,您这是怎么了?换了新电视应该高兴才是啊!”母亲感溉地说:“孩子,这是我们家的第四代电视机了。你不知道你们小时候家里有多困难噢!改革开放真的让日子好起来了!  相似文献   

13.
秋结婚的时候,母亲就开始为她求神拜佛,保佑她生的是一朵“金花”(壮语占卜语:男孩儿)。母亲一趟一趟地到很远的深山里去,走几十里崎岖且人迹罕至的山路,找到据说“算得很准,许了愿就能应验”的巫婆,母亲总要从秋的米缸里掏几斤米,带上一小包茶叶过去,让巫婆施了法术,再拿回去让秋煮吃,她认为这样秋就能生一个男孩儿了。自打秋结婚以后母亲就忧心忡忡。秋没有阻拦母亲在自己的卧室里烧香并口中念念有词地忙乎,她甚至每一次都会把母亲煮给她的带着神灵之气的饭菜吃个一干二净,她知道只有这样母亲心里才能平静些。但过后秋忘不…  相似文献   

14.
好言一句贵如金一个喜爱足球的女孩,考了多年都没有被足球队录取。按照身材条件,她真的不是十分优秀。但是体校教练总是鼓励她:“下次肯定成功。”后来,她终于进了足球队。多年后,她成为中国女子足球队的队长——孙雯。一个身材矮小的女孩喜欢上了乒乓球,所有人都不看好她。但是她的父亲对她说:“你很优秀,真的。”她后来成为乒乓球国手,她的名字叫邓亚萍。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小时候有口吃的毛病,那是一件多么糟糕又让人自卑的事。但是他的母亲对他说:“孩子,这是因为你的嘴巴无法跟上你聪明的脑袋之故。”母亲的话鼓…  相似文献   

15.
李梅花出身书香门第,受父辈尊师重教的影响,自幼酷爱读书,喜欢学习。父亲参加革命较早,一身凛然正气,常接济穷人;母亲坚毅慈祥,宽厚待人,一直影响着李梅花。“梅花”二字不仅作为父辈对她的疼爱和殷切期望,也寓意乐于助人、乐善好施的家传美德。梅花的性格和精神不仅融入她的名字,也深深烙在她的内心。  相似文献   

16.
梁进东、陆丽晶这一招也真厉害。杨玉萍想,既然这样了,就把信让儿子、儿媳看看吧,也好商量着咋办。于是她便说:“我也收到他一封信,是从老家转来的。” 陆丽晶不失时机地站起来:“妈,信你带来了吗?叫俺看看跟俺收到的那一封一样不一样。” 杨玉萍抖抖索索地扯开衣角,掏出信来递给陆丽晶。陆丽晶看了看,又笑盈盈地递给梁进东:“进东你看,地址、字迹一模一样,信的内容也大同小异。”梁进东看后又递给母亲,亲热地说:“妈,放好,快放好。” “妈,你看,进东是你与他的亲生儿子,我是你儿媳,咱是最亲最亲的呢!现在没有外人…  相似文献   

17.
我叫阿香     
我是在别人异样的目光中长大的,我能感觉到背后的指指点点和窃窃私语,懵懵懂懂中我觉得别人不喜欢我。一直到 8岁那年,我的母亲生了一场大病,她把我叫到床头告诉我她将不久于人世,她的心里放不下我。她还告诉我她其实不是我的亲生母亲,我的亲生母亲在我生下来的第二个星期将我送给了她然后远走他乡。那时我才明白,别人为何不喜欢我的原因,我的出世名不正,言不顺,我的人生先天不足。   我看到养母的眼里滚出浑浊的泪,于是我也哭了,我不是哭我的身世凄惨,而是害怕养母就此弃我而去,我像一茎藤蔓一样依赖养母,我不知道没有了…  相似文献   

18.
甜水     
在甜水出生的前几天,母亲肚子疼得厉害,父亲因眼侍母亲,无法到三里外二百多米深的洞底舀水,不管家里怎样地书约,到甜水出生那天水缸干了。甜水落生后,精疲力竭的母亲要水喝隔壁的二婶见状到家昊端来一碗水给母亲,她一回气喝干了,她的目光一直落在儿子的身上,“甜水。”母亲轻轻地说,父亲循着她的目光望去,看到襁褓中的儿子,以为她在叫他的名字。“甜水,这个名字好,儿子就叫盘甜水吧。”他附和道。山里的土地是石缝间瓢一块磁一块的工地,自管父亲辛勤劳作,然而母亲体弱当病,每年治病花销几自上千元,母亲陪嫁的那头耕中出被…  相似文献   

19.
喻向午 《政策》2008,(12):50-51
7月下旬的一天晚上,我跟母亲打电话。还没有等我说什么,母亲就焦急地对我说,麻烦了,电视机坏了,马上就是奥运会了.这可怎么办?母亲对奥运会很上心,奥运火炬开始传递,她就一直在关注。有一次,我告诉她,在武汉传递的时候,奥运火炬要从我们办公楼临近的东湖路上经过。听了我这话,她一度打算来武汉看火炬传递.她说,我一个老太婆,不能挤,就站在你们楼上看。  相似文献   

20.
黄洁坤 《传承》2001,(1):43-46
我母亲高天梅,离休前是自治区政协副主席。今年90岁,身体还好,脸色红润,耳朵很灵,思维清晰。她经历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改革、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四清”还有那“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粉碎“四人帮”,进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代。母亲历尽沧桑,吃尽酸甜苦辣。现在又跨入了二十一世纪,母亲是一个与世纪同行的老人。她对过去的事记得很清楚,每当忆起过去感慨万分,母亲的一生可真是不容易啊。一、苦难童年,艰苦人生母亲是广东海丰县三区水口乡人,生于1910年农历12月初4(公历1911年1月4日)。由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