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6 毫秒
1.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我国大学生面临就业"严冬"的危机,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是就业能力不足以适应市场需求,而就业能力培养的关键在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因此,本文从高等教育的"入口"、"加工过程"和"出口"三方面入手提出对策建议,以完善高等教育体制.  相似文献   

2.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中国成立之后所形成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以中央集权、"条块分割"、政府办学等为主要特征.1980年代以来的改革打破了"条块分割",形成了"以块为主"的新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不断扩大,也使高校与政府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淡化高校与政府间的"行政关系",将高校与政府的关系置于法律的基础之上,这仍然是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所面临的主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关于建国头17年高等教育改革的若干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建国头17年的高等教育改革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6)以模仿苏联模式进行改革为主要特征,第二阶段(1957-1965)的主要特征则是偏离苏联模式,以苏联模式为蓝本建立起来的高等教育制度主要包括建立由单科院校与理科综合大学构成且以单科院校为主的大学体制;建立“大学一系”、系内设专业、教学研究组的大学内部组织结构;建立以专业为中心、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制度。  相似文献   

4.
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创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新任务,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要以创新的理念、创新的视野和创新的方法,在"强能工程"中提高党委的领导力,在"强基工程"中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力.在"先锋工程"中彰显党员的战斗力,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科学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5.
科学研究在大学中的发展依据其与教学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一般认为,科学研究正式进入大学是在19世纪初期,洪堡提出通过研究进行教学的思想,研究与教学相结合成为大学的基本原则,研究作为大学培养学生的主要方法.19世纪后期美国大学中研究生教育制度的确立,使研究与教学相结合被提升到研究生教育层次,明确了研究与教学相结合在大学实践中的局限性或条件性.20世纪中期,科学发展进入"大科学"时代之后,大学的研究被纳入"大科学"体系,一些研究的目的遂发生变化,开始脱离教学.即在现代大学中虽然以培养人才为基本出发点、与教学紧密结合、自由探究、小规模甚或个别式、传统的科学与学术研究仍存在,但同时出现了为了教育之外的某个目的、与教学没有什么关系、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大规模的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第三职能”的扩张与中国大学的未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学的角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大学体系建立之初仅承担教育职能,目前已确立了科学研究的第二职能和直接服务社会的第三职能,与其他国家不同,中国大学的第三职能占有重要地位,由此派生出由大学控制和经营的企业,并对大学科研和发展产生了影响,中国大学的未来,不仅要考虑第三职能有效发挥和社会短期需求,而且更应该以大学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角色定位、大学的社会使命作为基点,凸显大学保持与传播知识、探索新知识及对社会的建设性批评精神,国家要努力建立多元化大学体系,要对少数骨干大学进行重点扶持,适当收缩其第三职能,主管部门应汲取历史教训,尽力避免长官意志与“一刀切”行为。  相似文献   

7.
廖斌 《河北法学》2011,29(12):11-18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内容。地方高校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地方性与实务性,并在此目标定位的基础上培养具有综合法律素养的应用法律人才。地方高校在具体教学改革探索中应注意研究法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建设、授课方法改革、多元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导师制建设等方面内容;师资队伍建设是卓越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8.
大学的发展、变革与技术的变迁、进步密切相关。近代大学的复兴以15世纪中叶印刷术的出现为基础。19世纪以来,研究型大学体制的形成更是完全得益于印刷与出版技术的成熟。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互联网的出现,以计算机为载体的数字技术迅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颠覆了印刷技术对于知识生产、传播的垄断,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学得以存在与发展的技术和制度环境,在高等教育领域引发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变革。面对信息技术革命的挑战,大学需要适应持续不断的技术变革以实现自我的革新。面向未来,在从传统大学向数字化大学转型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唯有借助科技的力量才能避免大学实体的消亡并保持它作为一种组织制度的独特性与卓越性。  相似文献   

9.
庄宇 《法制与社会》2010,(1):251-251
法理学教学是高校法学教育中的基础教育,学生的法学基础、法学意识和法学观念如何直接影响高校法学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和质量。因此法学教学的改革首先是法理学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0.
郭进 《政法学刊》2003,20(5):80-81
办学理念的研究和提出,对一所学校来说非常重要.这不仅是校长的首要任务,而且也是高等教育研究中院校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原国家教委就提出"把怎样的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进入21世纪,教育部又对各高校提出"建设一所怎样的大学,怎样建设这样的大学"?我理解,建设一所怎样的大学,实际上就是有什么样的办学理念;怎样建设这样的大学,实际上就是有什么样的办学思路.  相似文献   

11.
转型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我国高等教育转型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空间上的全方位,时间上的加速度,程度上的深层次。在众多影响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转型的背景因素中,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渐发展是具有根本性作用的;国家政府是又一起重要影响作用的因素;学习外国高等教育的先进经验以及由此而带来的高等教育理念的深刻变化则构成了一种思想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2.
The correct evaluation of price distortion is a prerequisite for designing the correct price reform policy which is of tremendous importance in the transitions process from a centrally planned economy to a market economy.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investigate the advantages and shortcomings of various criteria for evaluating price distortion.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two-tiered planned-market system in Chinese economic reform, a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CGE) model has been built to evaluate quantitatively the degree of price distortion in the prevailing price system and the effects of price adjustments in order to propose a reasonable price reform polic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lanned price and the equilibrium price seems to be a better indicator for evaluating the degree of price distortion than others. Furthermore, this difference provides more accurate feedback for price reform policies in order to ensure a stable and controllable price reform process.  相似文献   

13.
秦国荣 《行政与法》2014,(1):101-108
中国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与西方国家有着截然不同的历史起点和内在要求,其历史起点在于我国变革计划经济模式基础上开始的市场经济体制建构,其发展的两条主线为,在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建构中不断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最终建成法治政府和法治化市场经济;在后发式“变法型”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体制转型与法律进步相互促进,在社会关系变迁中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经济法理论及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4.
孙琳 《政法学刊》2009,26(1):29-33
计划经济时代,非公有制经济几乎无容身之地。在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社会化大生产、大分工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必然结果。由于体制的顾虑和历史的隔膜,非公有制经济现处于博弈之中的弱势地位。特别在西部较东部更为不发达的社会环境下更需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法律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5.
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是历史的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新时期,应紧紧围绕"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一核心问题,按照"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要求,多措并举,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16.
经济体制变迁中的最高人民法院(1949-1978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最高人民法院的主要任务不是进行具体的经济决策 ,而是以不同形式为政治服务。最高人民法院在中央各机关关系中处于被边缘化的位置 ,甚至审判与行政权力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从经济变迁来看 ,计划经济体制导致最高人民法院过于集权化 ,进而加强对下级法院的控制 ;而在市场经济的形成过程中 ,最高人民法院与地方法院的关系需要从集权转向一定程度的分权 ,让各级法院都有一定的公共政策制定权力  相似文献   

17.
陈和芳 《河北法学》2012,(1):53-54,55,56,57,58,59,60,61
主要通过农村中出现的一些实际事例,说明中国农村中现存的一些主要问题。然后通过对中国农村治理模式的回溯以及其同现今治理模式的比较,指出现在农村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传统的以士绅阶层组织的宗族势力为载体的伦理道德权威的消逝和计划经济时代国家直接干预的以人民公社为载体的国家政治权威的离场造成的农村权威的缺失。我们需要重建权威,但在现代国家的宪政和法治理念下,我们能够建立也必须建立的新的权威只能是法律权威。而这种法律权威的重建,在现在的农村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设来实现这种权威。  相似文献   

18.
发轫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上的当代中国行政法学,因将自身建构在公民权与行政权对立关系这一错误根基之上,而在面对现代行政实务时捉襟见肘。本文从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之类型化视角反思中国行政法学政治背景,呼吁中国行政法学应建立在一个公民权与行政权良性沟通、交流、协商的平台上。置身于此平台之上、不囿圜于"法学上之方法"的藩篱、脱身于西方现代化范式之囹圄的"和谐行政法"为中国行政法学塑造了一种自我意识,并借对中国当代行政法学价值的准确定位、深厚的中国问题意识以及一条"从中国问题出发进入西方问题再返回中国问题"的路径,而结束中国行政法学历时已久的漂泊之旅,解救其于社会转型期的一场整体性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