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年9月,日本现代中国学会理事长濑户宏教授应邀访问中央编译局并作了题为"日本现代中国学会的学术活动及其变迁"的学术讲座。在讲座中,濑户宏教授介绍了日本现代中国学会的发展概况、特色以及它与亚洲政经学会在研究立场与关注领域等方面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张春 《国际展望》2010,(1):86-91
<正>2009年12月17日,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与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共同主办的"变动中的亚太格局及中国周边政策"研讨会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召开。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外交学院院长赵进军大使和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秘书长、外交学院院长助理朱立群教授专程赴会,来自外交学院、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复旦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  相似文献   

3.
2010年7月24日,作为院庆5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召开了"中国外交新格局和中国智库新展望高峰论坛",来自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太平洋学会、国防大学、中国战略研究基金会、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云南大学等全国知名国际问题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就中国外交新格局和中国智库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热烈且富有成果的讨论。本刊根据会议录音特选编了部分与会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一)今日之中国乃“世界之中国”梁启超曾将中国历史划分为上世史、中世史和近世史三个时期,并相应地把中国的身份概括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和“世界之中国”三个阶段(梁启超:《中国史序论》,载《饮冰室文集》卷34,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第25页)。无论这第三阶段始于何时(梁氏大概是以18世纪末的“海通”为开端),至少自中国的孤立状态被西方坚船利炮强行打破以后,中国就已被纳入现代国际体系,进入“世界之中国”的发展阶段。这个历史经验,深刻影响了中国的价值体系与国际观。在中国人看来,这个西方主导的外部世界所奉行的是弱肉强…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志着现代化中国方案基本形成。现代化中国方案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方案,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理论支撑,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彰显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哲学,批判地超越了西方自由主义的现代化理论和模式,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意义和普遍价值。理解和研究现代化中国方案,必须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比较研究和系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现代化中国方案的理论基础、形成动因、内容构成、世界意义四个维度着手,回答清楚关于现代化中国方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基本问题,进而总结中国经验、构建中国理论、讲述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6.
李北方 《南风窗》2012,(18):2-2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世界原为佛教用语,译自梵文,世指时间,界为空间,世界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称。对世界的看法、对中国和世界的关系的理解,便是中国的世界观。中国的世界观是流动和变化的,各个阶段产生了对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的不同理解。中国传统天下观的天下,并非指整个世界,天下有地理上的和文化上的边界,虽然这个边界是模糊的。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7.
胡蝶 《南风窗》2010,(24):96-96
《中国世纪》站在历史意识和全球视野的纵横坐标上,梳理中国和世界的过去,分析中国和世界的今天,展望并预言在全球化洪流中中国的未来。读完此书,笔者想起了另外两本曾产生较大影响的书,即1980年代后期问世的《山坳上的中国》和1990年代后期面市的《现代化的陷阱》,这三本书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对民生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感怀。如果说刘涛先生的这本《中国世纪》有什么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8.
1918年4月14日,毛泽东、蔡和森为集合同志,创造新环境,成立了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宗旨的新民学会。1919年7月14日,毛泽东为学会创办了一份周刊,自任编辑和主笔,并依地名将该刊物命名为《湘江评论》。《湘江评论》锋芒犀利,充  相似文献   

9.
旅法10年的现代派画家田野回国了。作为巴黎第八大学造型艺术系的硕士,田野曾在中国美术馆、北京电影学院、法国奥比涅市佛朗索瓦一世画廊、巴黎Artpresent画廊、北京皇城艺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其作品曾受邀参加首届中国当代青年美术家邀请展、第三届中国油画年展、第四届中国艺术博览会、中韩建交名家邀请  相似文献   

10.
2008年11月5日,中央编译局世界所《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杂志社、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江苏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联合主办的“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层论坛”在南京江苏省委党校召开。来自中央编译局、国家行政学院、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以及江  相似文献   

11.
方晓 《国际展望》2013,(6):140-144
2013年9月22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与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联合举办了“周边形势与中国外交”座谈会。会议由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会长杨洁勉主持,来自上海社会科学院、浦东美国经济研究中心、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上海研究机构和高校的10余位学者出席会议。座谈会主要围绕我周边及海洋战略、亚太经济合作进程与前景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现将与会者的主要观点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章剑锋 《南风窗》2010,(7):58-61
<正>2009年,在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沙叶新发表了一篇题为《不为权力写作》的演讲,反思了自己的创作,公开亮明了"不当奴才,不做工具,心灵自由,不为权力"的立场。3个月前,当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决定将"第六届中国戏剧文学金奖特别奖"授予剧本《幸遇先生蔡》的时候,沙叶新予以拒绝。  相似文献   

13.
谢奕秋 《南风窗》2010,(1):42-44
曾经,中国"不干涉别国内政"、"援外不附加政治条件"的做法备受发展中国家赞赏,可随着中国经济触角的无远弗届,经济外交的单兵突进越来越显得莽撞冒失。未来,中国要开拓世界市场,除去政治折冲的保驾护航外,还需要学会主动释疑、避嫌,为国家利益诉求作道德装扮,甚至武力呵护人类政治文明的底线。  相似文献   

14.
《南风窗》2016,(3)
正"修正主义"学说冲击了"欧洲中心论",扭转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西方的殖民时才能被提及的命运。但是,"修正主义"仍旧无法摆脱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成功国家身上浓重的欧洲色彩,即现代世界的诞生来自"欧洲奇迹"的扩散。我是谁?来自何方?又将归于何方?这是人生哲学探讨的命题。我们身处的现代世界来自何处?这个世界又将走向何方?这是历史哲学探讨的命题。这样的问题也许难有答案。然而,当下中国与中国人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走向世界的关键点,我们是否要重新认识一下自己?"我觉得把中国出现的问题放在一个世界大局当中考虑,可能会有一个恰当的考虑,不夸大也不缩小。8月3日~5日我到夏威夷参加一个高级政治论坛,感觉到大家对中国充满希望。新疆"7·5"事件没有一个人谈到,相反一个著名的经济学家说中国上半年7.1%的增长,表明世界经济衰退已经见底了,中国会带动世界。会议上我看到另外一个景象就是日本的极大失落感,我没有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有关“中国模式”或“中国道路”、“北京共识”成为各国政治家和学者竞相谈论的话题。所谓“中国模式”,实际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国外政治家和学者视野中的另一种话语形式。“中国模式”造福于中国与世界,它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文明成果。本文将“中国模式”置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这段很不寻常的历史和当代世界的“天下大势”中作一审视与解读。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文明史很长,但是中国在现代意义上的外交史却很短。从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外交的发展是被深深地打上了中国社会本身变化的烙印的。若从晚清说起,到民国阶段,有许许多多中国社会变化和外交关系的题目还没有被仔细研究过,其实是很有趣的。如美国人蒲安臣怎么就成了代表中国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心理人类学家许烺光的"心理-社会均衡"(PSH)理论和"基本人际状态"概念应用到中国政治的研究,考察了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模型与《尚书.禹贡》描述的"服国"模型、"朝贡体系"模型以及儒家的"修齐治平"模型之间的相似性和本质特征,以及中国传统国家形式"服国"的特点及其与"伦人"这种基本人际状态的关系,从一个新的视角解读了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模式、国家形式以及中国人独特的"政治经验"。作者的分析表明,基于"伦人"社会的中国政治经验可能暗示着一种比现代国际秩序更高、具有某种"后现代"特点的国际秩序原则。  相似文献   

19.
总理温家宝访问欧洲,对西方学者提出"中美共管全球"的概念公开回绝,予以驳斥,并重申中国属于一个多极世界。世界由中美两国来共管?听来天方夜谭,其实学术有据"中美帝国"(Chimerica)这个字眼,是英国新进历史学家费格森首先提出的。费格森是英国右翼思潮的一位代表,曾著述《帝国论》(The Empire),为19世纪英帝国对现代文化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刘竞 《南风窗》2008,(10):86-87
当去旧金山迎接奥运圣火的学生不是被使领馆组织而是自发地参加,当美籍华裔科学家的所谓间谍案不再对中国留学生的心理造成集体困扰,正是中国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日益富强文明,散布海外的3500万华人日益自信于世界之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